再来说说“煤油罐车混装食用油”的事情。
如果不是前几天涉事企业之一,中储粮自动默认了这件事,并回应说“要开展专项大检查”,把这件事捅破了天,直接带上热搜后,也许这件事还有回旋的余地。
毕竟,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新京报》的这篇报道也不是始作俑者,第一次揭发这个行业的黑幕。
早在2005年,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就已率先揭露了“罐车清洗难防交叉污染,拉完危险化学品后又拉食品”的乱象。
2011年,湖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也曾质疑过:装了化工原料工业碱的大罐车,又用来装食用油?
并且,在专题报道里曾这样说道:湖南衡阳、永州等地的化学品运输车在运送强腐蚀性化学品后,为节约成本避免车辆放空回程,会在当地装载食用油运回。一些食用油经过分装后,最终流向市民餐桌和学校。记者追踪的一辆运输车在广东佛山市高明区卸下烧碱后,仅用自来水简单清洗,最终在广州植之元油脂实业有限公司装载一级大豆油。报道播出后,长沙县食安办联合相关部门对湖南以仁油脂公司进行了查处,责令厂家暂停生产,并对储油罐内的油品进行了抽样检测。危化品车辆混装食品原料,违规运送“回头货”的现象在湖南省内多地存在,各地交管、食安部门已经展开彻查行动。
当时,某些新媒体更是引用这篇报道,一针见血地说:
你在吃的食用油,可能是有毒化学品运输车运装的。
还有,2013年,湖南衡阳市政府官网曾发文: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运输食用油。
其中提到,少数企业和营运车辆为节省运输成本外非法谋取利益种食用油用化学品罐式运输车装运食用油和使用食事责用油罐式运输军运装化工一品。
所以,对于这件事就如那位罐车司机向记者透露的那样: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在这个链条上的,无论上游厂家、中游罐车老板、下游买家,没有一个不知情,也没有一个无辜。
02
但为啥这件事从最早曝光到如今暴雷,整整过去了近20年,这种行业乱象,危害亿万中国人民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更别说根除呢?
更讽刺的是,有网友还特别去查了当年被湖南电视台点名的两家涉事企业:广州植之元油脂实业有限公司和湖南以仁油脂公司,仍在正常运营中。
动动手指就能想到,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联网没有如今这么发达,舆论监督的能力还发挥不到极致。
看看这几年重大的新闻就知道,哪一个不是被舆论监督推上了风口浪尖,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才成立专案组彻查到底的?
虽然,键盘侠越来越多,到处都是,但舆论监督依然是政府提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能小觑。
当然还有一点。
一开始我就说了,《新京报》报道的这一行业乱象,也不是他们最先调查出来的,而是一则旧闻,至于为何现在引起了这样的轰动,甚至惊动了国家层面,立刻下令多部门组织联合调查组,一定要从内到外彻查清楚相关责任人,并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罚。
相信国家一出手,拔出萝卜带出泥,无论是谁都得乖乖认罪认罚。
那是因为,这次涉及的两家上游企业,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小作坊和小企业,而是两个堪称行业龙头,代表国家脸面的企业:
一个是汇福粮油集团:从2004年以来,就连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国食品工业十强企业”。
还有一个,就是文章一开始提到,因为一则声明掀翻了这个“行业潜规则”的中储粮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储备品种涵盖主粮、食用油脂油料和棉花等8大品种。
妥妥根正苗红的大国企一枚。
但说句题外话,这样一个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的行业老大哥,在处理同样食品安全事情上,居然还比不上河南的一个民营企业。
真是有损老大哥的脸面和身份。
并且,更让人诟病的是中储粮对这件事的态度,一没道歉,二没态度,三更没有解决办法,只是冷冷告诉你一句“我们知道错了,也开始调查整改,你还要我们怎么样”?
真的,和那位某平台300多万打假网红,翻车后的态度一模一样。
还真不能怪网友义愤填膺,的确是这件事的性质太恶劣,波及和影响力也太大了。
你说事情曝光后,在铁证面前,一个诚恳的态度都没有,就怪不得网友再次上演自己的十八般武力,把这件事锤得死死的了。
03
虽然这件事也不是什么“新闻”,但如今这件事已被烘托到这个份上了,那就得好好查一查。
如果某些人还妄图想蒙混过关,想官官相护,想为自己洗白白,除非没做过,不然肯定逃不过网友的火眼晶晶。
毕竟,这个在罐车行业内公认的秘密,已不仅仅是食品安全这么简单了,而是赤裸裸的犯罪,是向亿万中国人民的饭碗里投毒。
在《新京报》的报道中,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两辆油罐车混装煤油和食用油的行驶线路,就像只掀开了井盖子,但井盖子到底去了哪里却没有具体说。
这也让一些键盘侠们钻了空子。
有博主扒出,记者跟踪调查的两辆油罐车中的一辆,开向了河北一家金属加工厂,就断然认为,这辆罐车里的食用油只是用于工业用途。
接下来的事情肯定能想到,一部分网友被带了节奏,本来就脑回路不正常,这下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开始攻击《新京报》写这篇报道的记者,说他们是卖国贼,甚至攻击《新京报》良心黑透了,再把他们的成年往事又拿出来添油加醋的说了一通。
我只能说,这些人配得上吃一辈子的混装油。
那被曝光的这两辆油罐车拉的“有毒”食用油到底流向了哪里?
有个正义的博主就帮大家好好捋了捋。
首先说涉事油罐车冀E **65Z。
虽然无法查询这辆车的行动轨迹,但从这辆车曝光的出货单上可以看到,收货单位为河北物流集团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也就是那些键盘侠拿来攻击《新京报》和调查记者所谓的证据。
因为这家公司是主营钢材煤炭的,看起来和食品八竿子打不到一块,所以键盘侠就认定,这些食用油是拿来做工业用途的。
所以为什么这些人配喝一辈子混装油呢。
因为在这家企业的经营范围里,还有一条是“食用农产品的批发零售“,也就是说,他们完全有合格合法的资质,把这30多吨混装食用油用合规的渠道卖出去。
并且,通过股权穿透发现,这家公司旗下还有一家粮油仓储公司、两家可以经营农副产品的贸易公司,他们还投资了一家位于石家庄的金圆饭店,管理和控制了38家企业。
所以这些油到底是不是用作工业用途,但凡有点脑子的一想就明白。
而另一辆涉事的油罐车E **76W,因为是在平台上接单,行动轨迹就清晰多了。
它从石家庄拉完白油后,在未清洗的情况下就进入天津中储粮厂区,直接装了35吨大豆油,两天后又进入陕西汉中的勉县新力油脂厂。
这家小厂曾因菜籽油不合格被处罚过,大概率收到这批混装油之后,就把油卖给了当地人。
也就是保守一点说,虽然不能确定第一辆车的混装油到底有没有流向市场,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二辆车的混装油确定是流向市场了的。
并且,从这位博主的追踪轨迹里还发现,这辆罐车的轨迹还去过陕西咸阳的金龙鱼工厂、东莞的中粮粮油和远大油脂、河南的正康粮油等。
涉及知名品牌的食用油,直接让网友们原地爆炸了。
特别是作为国内食用油第一梯队的“金龙鱼“,消息一经曝光,股价就直接下跌,再创新低。
金龙鱼只能第一时间出来回应:涉武汉工厂行程为该车注册后第一次运输,即装运时为新车状态;涉陕西工厂行程,装运前,装载工厂按照相关制度要求,严格进行了对罐车证件、用途、罐体清洁等检查与核验。从装车到卸车,形成了完整闭环,产品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企业充分履行了监管责任。
只是到底有多少人信,还能淡定从容地继续买这个牌子的油,我就不知道了。
04
只是,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从始至终好像无数人都忽略了这件事里“最大的责任人”。
而这个“最大的责任人”,是被曝光的上游“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集团”吗?还是下游“金龙鱼”吗?
对不起,都不是。
这件事最大的责任人,是构建这两头桥梁作用的油罐车幕后老板。
因为谁让他们在装了煤油或者化工原料之后,不洗罐又继续去装食用油的?
说实话这一点还真不能怪罐车司机。
洗罐的费用一次在800元到3000元不等,根据清洗的程度,是否需要专业人员下到罐体中清洗等,价格当然也不一样。
同一种清洗方式,如果在私人开的黑作坊里清洗和在专业机构清洗,价格也是不一样的。
因为罐体清洗很可能涉及到废水排放和水源污染的问题,很多私人老板利益至上,只有偷偷干,清洗的地方也是飘忽不定。
所以这个钱,你说不是油罐车老板给,难道油罐车司机还能负担得起?
洗不洗罐,什么时候洗,就像报道中采访的油罐车司机说的那样,全凭老板一句话。
但油罐车老板也无奈。
现在行业太卷,一下多出来好多油罐车,生意不好做,有个油罐车老板就跳出来喊冤说,一个月油罐车保底要赚3万元才不亏本,一万多给司机,一万多还贷,再算上各种保养和路上的费用,淡季的时候自己还要倒贴。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他们能不洗罐就不洗罐了。
但即便这样,也绝不是他们不洗罐,昧着良心赚黑心钱的借口。
至于他们为什么胆子敢这么大?
除了国家在这件事上没有一个强制的执行文本,只有建议性文件外,自然还和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准入标准,特别是当地监管等部门的不作为有关。
但律师也明确说了,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相关方或将需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这事肯定会一查到底,查下来一个都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