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保卫战”,堪称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其实与睢阳保卫战同步进行的还有一场战争,其烈度也不遑多让,时长甚至比睢阳保卫战还多了三个月。
这场战争的地点距离睢阳并不远,只有六七百里地,它就是江汉门户南阳。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举平卢、范阳、河东三镇18万大军谋反,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东都洛阳。
此后,安禄山以洛阳为中心兵分三路,一路向西直逼关中,一路向东剑指睢阳,还有一路蜂拥南下,企图夺取战略要地南阳。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唐玄宗任命云麾将军鲁炅为邓州刺史、南阳太守、山南节度使,以阻击叛军南下的脚步。
☞前哨战,鲁炅颜面扫地从洛阳到南阳,有一个兵家必争的要略要地,这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南叶县。它位于首阳山下,身后就是通往南阳的唯一通道,当年光武帝刘秀的“昆阳大战”就发生在这里。
鲁炅的目光很敏锐,他将南阳防线前置到了这里,并在滍水南岸修筑营寨,四周深沟壁垒,屯驻了五万大军。
五万大军,这个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几个月前封常清接手洛阳防务,唐玄宗仅给了他一纸空函,封常清临时招募才凑了六万人。
鲁炅这五万是正规军,而且还有后续人马在途,数量和质量都是有保证的,封常清要是有这个条件,洛阳何至于六天就沦陷?
但鲁炅丢人了,丢大发了!
三月,叛军抵达叶县,将领是两位降将武令珣、毕思琛。
武令珣是安禄山的心腹,名不见经传。毕思琛是突厥人,曾经是高仙芝的部下,安史之乱爆发初期,他奉唐玄宗之命去洛阳募兵,结果却投降了叛军。
总之,叛军这一方面人数远不及唐军,将领的武力值也堪忧。然而,失败的居然是被誉为“哥舒翰接班人”的鲁炅。
唐军将士见叛军人数很少,纷纷请求作战,鲁炅就俩字——不准。
武令珣、毕思琛不走寻常路,他们玩了个“熏烤战”,跑到上风放火,浓浓的烟雾熏得唐军被迫逃出营寨。
叛军早有准备,他们祭出“箭雨阵”。唐军上下乱成一锅粥,纷纷顶着木板四处逃窜,鲁炅的号令完全失效了。
就这样,唐军以令人瞠目的方式败了,鲁炅只身逃脱,唐军尽没,身后留下物不清的金银细软,让武令珣、毕思琛发了一笔横财。
唐军哪来这么多的钱财?原来这五万人都来自于岭南、黔中和山南东道(南阳的本地人马早就被抽调走了),这些士兵是府兵,需要自备武器、军粮,因此携带了大量钱财。
这些军队互不统属,而且他们的直接领导还没到位,根本不听鲁炅的指挥,稍有风吹草动就成了散兵游勇。
前哨战刚刚打响,唐军就输了个底儿掉,真是渣得让人无语。
☞南阳保卫战,虽败犹荣好在南阳距离叶县还有二百里,也好在鲁炅是个有责任心的人。
此时,连朝廷都对鲁炅失望了,以为他跑了、挂了,或者降了,让来瑱替代他的诏书都发出来了。但鲁炅靠不屈的心,将打散的部队重新收拢,固守于南阳。
这年五月,南阳保卫战正式拉开帷幕。
咱首先得夸一夸鲁炅的忠贞。双方开战刚一个月,叛军就给鲁炅送来一封信。这封信是哥舒翰写给他的,内容是劝降。
原来,此时潼关已经失守,哥舒翰投降了,并自愿充当起安禄山的说客。
鲁炅早年从军,在哥舒翰帐下效力,参加过石堡城之战,深得哥舒翰的赏识。当年颜真卿出使陇右,曾经问哥舒翰:“您的部下中,有像您这样的人才吗?”
哥舒翰指着鲁炅说:“他就是,将来一定可以胜任节度使。”
正因为当年的提携之恩,哥舒翰向安禄山保证:我可以说服鲁炅为您效劳。
鲁炅却轻蔑地将哥舒翰的信踩在脚下,用行动告诉他的老领导什么叫忠贞。
叛军攻打了好几个月,武令珣都被耗死了,南阳城依然坚挺如故。但唐军的代价也很大,除了伤亡外,粮草军资出现严重的问题,城里能吃的都吃光了。
当时城内窘迫到什么程度?一斗米卖到5万钱,一只老鼠值400钱,战士们将弓箭上的筋皮子都卸下来煮食了,大街小巷、城头到处是饿死的人。
城外朝廷的增援来了,但进不去,也攻不破叛军的防线。
全军士气低落,眼看就要守不住了。这时候,增援大军里一个叫曹日昇的宦官挺身而出:我是皇帝派来的宣慰使,我必须进城,让他们知道皇帝没有放弃他们。
在十名骑兵的护卫下,曹日昇冒险闯关,竟然真的闯了进去。
曹日昇的到来重新将部队的士气拉满,同时他又向鲁炅保证,一定会给城内解决粮食问题。
曹日昇真不是放大话,出城后他跑到襄阳,在一千名骑兵的护卫下,通过“音声道”,真的给城内送进去了一批粮食。
这批粮食又帮鲁炅坚持了三个月。几个月后城中人相食,实在无法坚持了,鲁炅决定弃城突围。
至德二载(757年)五月,唐军数千人成功突围,并向襄阳方向撤退。
叛军紧追不舍,企图将唐军消灭干净。鲁炅边撤边打,靠顽强的意志战斗了两天两夜,居然打退了追兵。
☞守住南大门,鲁炅立下天功十三个月的南阳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这是一场虽败犹荣,甚至可以算作是胜利的战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南阳保卫战的意义不在于南阳城,而是它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力。
南阳的北面被秦岭余脉阻隔,其东面经由颍川连接洛阳,西面经由商洛连接长安,它的南面就是丰饶的江汉平原。再向南,那里有一座城隘叫“襄阳”。
襄阳的重要性还需要说吗?但凡想进入南中国,这地方是必须要攻克的战略要地,自古以来这里发生了无数次重大战役。
南阳的意义就在于,第一它保护了江汉平原的安全,第二它阻挡了安禄山叛军夺取襄阳的通道。
南中国正是大唐的经济命脉,大唐能最终平定安史之乱,江南充足的后勤保障才是命根子。这就是安禄山后来增兵南阳,试图迅速拿下这个据点的原因。
鲁炅虽然最终丢掉了南阳,但一年多的时间,已经为朝廷赢得了战略转机。叛军在河东、河南、河北接连遭遇挫折,南进的步伐又无法推进,事实上已经陷于不能自拔的泥淖中。
因此两唐书评价鲁炅的贡献时说:“时贼志欲南侵江、汉,赖炅奋命扼其冲要,南夏所以保全。”
只是南阳百姓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南阳遭大乱之后,距邓州二百里,人烟断绝,遗骸委积于墙堑间。”
从这些字眼里,我们依稀可见鲁炅守城的艰难,若非至诚至忠,谁能经得起这份煎熬?鲁炅和他的战友们,以及南阳百姓,为江汉、江南的安宁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值得后人尊敬。
☞羞愧自杀,英雄身后任人说乾元元年(758年)十元,鲁炅以淮西、襄阳节度使身份,率一万步兵,三百骑兵,参加了相州之战。
这场对安史叛军的大决战,汇集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可是说是集大唐精锐、毕其功于一役的命运之战。
然而,由于唐肃宗的猜忌,联军竟然不设主帅,九位大佬靠宦官鱼朝恩居中协调,导致众将领各自为战,甚至相互拆台。结果唐军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却突然莫名其妙地惨败了。
鲁炅率先开战,郭子仪紧随其后:“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先与之战,杀伤相半;鲁炅中流矢。”
受了箭伤的鲁炅竟然不打招呼,率先逃离了战场。有人打样就有人学样,将领们一个接一个全都撤离,沿途还顺便将老百姓劫掠了一遍,鲁炅的军士表现得最突出。
“王师不利,炅中流矢,辄奔,诸节度武溃去,所过剽夺,而炅军尤甚。”
输给了敌人,就在老百姓上找胜利的感觉,鲁炅带头行匪兵之举,九位节度使败光了德行。
史书对这段记载有点含糊不清,我个人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演变为内斗,李光弼联合鱼朝恩排挤郭子仪,鲁炅撤出战斗其实就是对内斗不满的表达。
鲁炅带头散伙,九节度使联盟自动瓦解了。
意外的事发生了,大军行进到新郑时,鲁炅自杀了。
关于鲁炅的死因,《旧唐书》说:“闻郭子仪已整众屯谷水,李光弼还太原,炅忧惧,仰药而卒。”
而《新唐书》则说:“闻郭子仪整军屯谷水,李光弼还太原,炅羞惴,仰药死。”
一个说鲁炅是“吓死”的,一个说鲁炅是“羞死的”,究竟哪一个是真的呢?
我认为《旧唐书》的说法更符合逻辑,在河北战场,各派之间虽有争斗,但面子还维持着,鲁炅率先撤离,就等于公开撕破了大家的遮羞布。
要知道,在九大节度使中,鲁炅的资历和地位实在算不上“大佬级”,这种事他抢先摔盘子,实在是喧宾夺主了。
大伙儿为何强撑着面子?很简单,谁不敢为失败承担责任,谁也不愿意当出头鸟。
鲁炅为他的冲动付出了代价,事后他越想越害怕:你看看人家,军队整齐,那叫撤退,再看看自己,一路剽夺,跟土匪似的。朝廷拿这个做借口办自己,连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与其被法办,还不如自杀,留一点面子。
总的来说,鲁炅此人军事才能一般,前哨战的失控就是明证。但他的气节是值得后人尊敬的,《旧唐书》评价他“不失为忠臣”,很中肯。
相州之战他的行为确实鲁莽,但也可见这是一个性情中人,率真、眼里揉不进沙子,是一位可亲近的人。
相对于其他中兴名将的身后哀荣,鲁炅死得太不值得了。对他的结局,我个人深感惋惜,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