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北人,我发现,想真正了解成都,你得先把这2个地方说通透

思炊烟 2024-04-06 06:15:57

我来成都近20年,我发现个奇怪的现象。外地人来成都,惊艳于她的美景,赞叹她的美食。

并给出了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成都具的烟火气。唯独对成都的茶馆儿文化嗤之以鼻!

我想,这很可能是因为成都的茶馆是麻将馆的孪生姐妹吧!

公正点儿说,各地区都喜欢麻将。只不过成都名声在外而已!

我还听说个有意思的故事。

话说,成都人爱打麻将的名声大噪,还多多少少跟东北人有点儿关系!

据说,有个东北人来四川居住。实在受不了小区里的午夜麻将声!决定昼夜颠倒下。没想到白天的麻将声更大。

于是,东北人,每天顶着黑眼圈,很无奈。一气之下,就把小区给告了!这下子本来名声在外的成都人,爱打麻将的名声更加显赫了。

作为东北人,我在此声明,我虽然不打麻将,但是,跟前面那个东北人没啥关系。

然而,我却认为最能全方位了解成都的恰恰是她的"茶馆儿"文化。

把茶馆儿文化说透了,成都的人文,历史,传承及属性就了解个八九不离十。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了解一个城市,要从了解她的平民百姓生活开始,而不是单纯从官方的宣传片上看。

成都作家王跃说,成都的昨日今天,尽在盖碗茶中。

成都人爱吃麻辣,久吃燥火,清淡茶水正好可以调节。加上四川盛产茶叶。俗话说,有行便有市,成千上万的茶馆便应运而生。

而,每逢休闲节假日,舍南舍北,远山近水,公园名盛到处一片祥和。

有人把成都的茶馆与巴黎的酒巴,维也纳的咖啡馆和德国的啤酒馆并列为"世界之饮"

而成都人爱进茶馆,是因为这里可以"摆龙门阵",吃小吃,看曲艺表演。

而不同人进茶馆都有自己的境界,不止是消遣,还有工作和生活。

在茶馆里谈天说地,联络感情,成就生意。

这么一说,仿佛明白了,四川的茶馆文化和其它地区的酒桌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难怪,其它地方的人,客套语是:"改天请你喝酒";而成都人的客套语是:"改天请你喝茶"。

听起来,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起拼酒伤身,喝茶就是一种变通一种聪明之举。

有种说法,成都商人90%的生意是在茶馆里谈成的。

令外地人不解的是,成都的茶馆适合所有年龄段的成年人。不知是成都茶馆儿百变,还是成都人的适应能力强。

在成都,年轻人坐茶馆,多是同学小聚;老年人有四川的茶馆则是消遣,搓麻将,打桥牌,摆老龙门阵;中年人坐茶馆,则多谈天说地,国事,家事,天下事无所不谈。退休干部,知识分子也坐茶馆,多是看书读报,议学术。

所以,成都的茶馆也并不是我们看到的表象上的,单纯打麻将的地方。

有社会学家分析,成都人之所以这么休闲,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物产丰富,生活富足。

二是,因为古蜀道道难隔断了许多战事,让人民少受战乱之苦。

基于这两点,成都人才一代一代地传承了悠然自得的脾性。

也恰恰是这种悠然自得,才成就了成都厚重的文化底蕴。使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沉淀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会说,了解成都,首先要把茶馆文化说透了。

其次是餐饮文化,把餐文化也说透了。

只可惜本人才疏学浅,略知皮毛。既然今天提到了,我也不得不赶鸭子上架,来个班门弄斧。

望内行的大神们不吝指点!

提餐饮文化,不得不提成都的小吃。

成都小吃种类繁多,色香味各异。集川菜的特征,号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名声在外的,有夫妻肺片,龙抄手,潭豆花,赖汤圆,张凉粉,陈麻婆豆腐,白家肥肠粉,等等。这些都是百年老字号。

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成都饮食文化天空中有一绝——堂倌

而且,老成都有句俗话:"长官不如副官,掌柜不如堂倌。"

古时馆子里的堂倌巧舌如簧。在他们嘴里,猪蹄变成"四马全",猪肚叫做"包层包",猪大肠是"排中排",菜汤就是"雷火力"……

有这样个场景:

客人说:"一盘心片,多放点醋,半斤猪拱嘴"

到了堂倌嘴里变成了:"比干挖一份,多加"甜子",再来半斤"独占鳌"。

客人往往会心一笑!

光这些名字就蕴含了多么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其中,必定是本地人历代的传承和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着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现在,还对说了解成都先从说透茶馆儿文化和餐饮文化有所疑惑吗!

0 阅读:0

思炊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