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备受期待的影片,《小丑2:双重妄想》的口碑翻车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此时距离《小丑1》在欧美各大电影节收割奖项,口碑票房双丰收,过去也不过才5年光景。
国内外影评人和观众给出了一边倒的差评。北美开画10天后票房仅有5150万美元,远远低于前作。
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托德·菲利普斯执导,华金·菲尼克斯和Lady Gaga主演的《小丑2:双重妄想》都远远低于预期。
《小丑2:双重妄想》
前作封神。
豆瓣8.7,威尼斯金狮奖,奥斯卡十一项提名,帮助华金·菲尼克斯拿下了奥斯卡影帝。
同时,这部预算才5500万美元的R级片,全球狂揽10.7亿美元,大赚特赚。
绝对的口碑票房双丰收。
而续集呢?
从电影节首映之后就传出惊天差评,各种幕后争议也随即爆出:预算管控失败,高达2亿美金成本;导演与片方的冲突,拍完就躲了起来;主演改戏,导演删减,干预创作影响成片……
再到海外上映至今仅仅1.6亿美金票房,imdb5.3,烂番茄新鲜指数32%。
本期影评小黑就来吐槽一下,《小丑2》到底烂在哪儿?
01第一部
聊《小丑2》之前,必须得说说第一部。
否则你不会明白观众怒从何起。
简单来说。
第一部《小丑》的故事,就是哥谭市底层青年亚瑟·弗兰克(华金·菲尼克斯 饰)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挫折——
包括但不限于,扮作小丑做兼职被人歧视和欺负,相依为命的母亲是精神病人还曾经虐童,期待中的父亲根本不存在,楼上女邻居对自己的好感只是自己的幻想,甚至心心念念想上的电视节目,变成了观众取笑自己的舞台……
最后,被生活伤害到极点的亚瑟,决定彻底与过去划清界限。
他杀死了地铁上欺负他的华尔街精英,杀死了单位里跟自己不对付的同事,当众枪杀了在电视节目上嘲笑自己梦想的主持人,甚至还偷偷杀死了一直欺骗自己的母亲。
这一系列的行为,成功点燃了哥谭市所有对现状不满的底层人的怒火。
亚瑟也就此成为“小丑”,被他们奉为偶像。
为什么小丑会成为偶像?
因为第一部里的“小丑”的含义是:
成功的人,对不成功的人的蔑称。
换言之,小丑,就是失败者。
但电影中的哥谭样貌是:
低质量的生活,肮脏混乱的城市环境,以及贫富差距对立下,日渐紧张的社会氛围。
法制和文明,礼仪和道德。
都渐渐变得滑稽不堪。
当一无所有,失败的人越来越多。
人人都是小丑。
这是第一部的主题:
混乱,压抑,黑暗的现代城市里,文明的罪恶如何制造“小丑”。
华金成功地演绎了一个被反复伤害的普通人,决定奋起反抗,由此引领了反抗浪潮的故事。
电影结尾,被关在警车里的亚瑟看着窗外的世界。
此时的哥谭因为他在电视节目中具有煽动性的发言,已经陷入了混乱,打砸抢烧,暴力不止,甚至连警车也被逼停。
亚瑟自己,也在暴徒们的拥趸中,被抬出了警车,成功“加冕”,成为了混乱这个潘多拉魔盒的开启者。
所以怎么说呢。
《小丑》的内在精神不仅契合了DC漫画世界里,其混乱邪恶的设定,还连接起之前《黑暗骑士》里那个普遍罪恶的哥谭市,甚至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完成了勾连:
经济危机加剧,冲突对抗频繁,普通人对于现状积累的不满与愤怒太久。
当大家不再为其他人考虑。
当有钱人用小丑来形容失败者,还说他们是渣滓。
当社会的法制、传媒、流行文化都在为有钱人的正义和善良,鼓吹并摇旗呐喊的时候。
那普通人的答案是,而且就应该是:
所以第一部的成功是有所预兆的。
用一个寓言式的人物成长,讲出了大众内心的真实呼声。
底层愤怒,贫富差距,混乱社会,价值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与猜忌。
02第二部
如果按照正常的故事线。
第一部讲了小丑的崛起,那第二部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小丑大闹哥谭市啊。
毕竟,这可是小丑,DC宇宙最有魅力的反派超级英雄之一。
更别说第一部的结尾,小丑被关进了人才辈出的阿卡姆精神病院,还在片尾的暴乱里,特地cue到了蝙蝠侠。
对,布鲁斯·韦恩一辈子的噩梦,父母被杀。
又一次。
而且第二部的预告片里。
还出现了小丑女,有着她与小丑走出法庭,在门口翩翩起舞庆祝胜利的镜头。
可以说,在第二部电影一开始预热的阶段,观众就摆好了小板凳在期待:
华金版本的小丑,会在哥谭市掀起怎样的疯狂,会与蝙蝠侠进行怎样的对抗,他与小丑女是怎样的“双倍疯癫”。
甚至,还会联动阿卡姆精神病院里的哪些超级反派?
但谁也没想到。
第一部里几乎所有成功的原因。
都成为了第二部溃败的导火索。
影片延续了前作的剧情,“小丑”亚瑟(华金·菲尼克斯 饰)在杀害多人后,被关进了阿卡姆州立医院,却被诊断为精神健全。他不得不接受法庭的审判。
在关押期间,他结识了魅惑动人的小丑女(Lady Gaga 饰),并与之迅速坠入爱河。
(《小丑2》剧照)
在新闻媒介和流行文化的造势下,亚瑟逐渐成为哥谭市颓废青年和不法分子的精神图腾,整个城市躁动不安,黑云压城城欲摧。
随着审判日的逼近,亚瑟的精神状态也愈发恶劣。
自己究竟是“小丑”,还是亚瑟?
(《小丑2》剧照)
《小丑2》失败的根源,在于它完全背离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小丑1》成功塑造了一个性格自卑、压抑懦弱的边缘人亚瑟。一个默默无闻的可怜虫在社会的压榨和霸凌下华丽转身,成为罪恶的王者。
(《小丑2》预告片截影)
亚瑟的所作所为并不合法,但是观众能够理解他,因为价值判断和道德审判在哥谭的世界中完全失灵了。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的,当社会把你逼的走投无路的时候,你不要忘了,你还有一条变坏的路,这并不可耻!
(《小丑2》剧照)
第一部观众情绪曲线,是先抑后扬。观众看到亚瑟越变越坏,非但不会不舒服,反而会有一种释然的感觉。
第二部则变成了一抑再抑,本来观众对第二部的期待是凤凰叔与Lady Gaga强强联手,蜕变成哥谭地下王国的皇帝与皇后。
(《小丑2》剧照)
结果亚瑟开头有多憋屈,结尾依旧憋屈,他甚至都不敢承认自己是“小丑”。
本片拒绝迎合观众,反高潮的操作,令大部分买票入场的观众都会有一种被骗了的感觉。宣发那么嗨,结果进场雷到暴,观影期待彻底落空了,自然不会买账。
(《小丑2》剧照)
此外,本片新加入的歌舞元素是最充满争议的点。铺天盖地的、冗长的、压抑的、重复的歌舞段落,导致了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
03歌舞元素
最初看到歌舞桥段有致敬经典歌舞片《雨中曲》时还觉得蛮欣喜的,结果越到后面越崩溃,平均每三到五分钟会出现一段歌舞,要知道这是一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电影。
哪怕是印度电影看到如此密集的歌舞桥段恐怕也会昏昏欲睡吧。
然而《小丑2》的歌舞部分,我却谈不上有多喜欢,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雷同的段落偏多,一个是与题材不够适配。
影片中的歌舞片段大致可以“亚瑟的内心独白”、“莉与亚瑟对于疯狂的幻想”两类,场景选择上,就地取材和另行搭景都有,参与叙事的和纯粹抒情的也都存在,这些我都觉得没啥毛病——
可是它们太单调了,舞蹈场景稍好一些,歌曲类型就实在乏善可陈,看完后感觉全是差不多的调调,同质化相当严重。
PS:咱也不能说华金唱歌难听,可几段关键曲听他扯着老嗓子低吼,确实有点膈应……
这样一部源于犯罪题材的剧情电影,真的不太适合用歌舞片的形式来表达,况且该类型片的受众本就不多,影片中歌舞部分的实际表现,怕是质变成了减分项和负资产。
而这份缺憾,便指向了《小丑2》最大也最核心的问题:多数时间里,它一直都在不知所谓地原地打转。
第一部《小丑》,无论是否过誉,无论是否被过度解读,至少人物线是清晰完整的。
我们可以看到卑微的亚瑟·弗莱克在内在病痛与外部环境的双重折磨下,接二连三做了出格的事情,阴差阳错又理所当然得成为了“小丑”,一个象征着哥谭混乱的精神图腾。
上山容易下山难。
《小丑2》的结症就在于,它在人物和故事登顶之后,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
《小丑2》近一半都是些大同小异的废戏,它们翻来覆去就在纠结一个问题:亚瑟有没有双重人格?
这个问题看上去很庞大,可其实没那么复杂,而且观众们都知道答案——
亚瑟哪有什么双重人格啊(开场的华纳片头动画我很喜欢,秒回童年看兔八哥的时光),所谓的“小丑保护亚瑟”,不过是律师玛丽安娜用来脱罪的诡辩话术。
所以,影片真正的核心议题为“亚瑟究竟是谁?”
可实际上,“小丑”这个形象,只是一系列机缘巧合下才在亚瑟身上出现的,当他真的试图去成为小丑时,就不怎么灵光了。
《小丑2》的本质是解构第一部里的小丑,把他打回亚瑟的原型,去重新拼接、创建一个脆弱、孤独、无助且活生生的人——可惜,这份拆解重组来得太晚了。
影片中前期的节奏很劝退观众(昨晚我那场就有人中途离场了),歌舞片段又加重了这个毛病,即便到后期叙事变正常了,也是一顿一顿的。
正如我前文所说,《小丑2》有着太多重复的叙述,三两句话几分钟就能交代的东西,它硬是注水到了一小时以上,尤其那些东西大多是第一部电影里就已经明确了,这就更显得片子在无效地干耗。
可最后盖瑞却哭着对亚瑟说,“你曾是唯一一个没嘲笑过我的人”,那个人如今却成了害他夜不能寐的梦魇,装腔作势的亚瑟顷刻间方寸大乱。
是啊,把一个有着同理心的人逼成杀人犯的环境当然有错,但把凶手当成偶像、连当事人自己都反以为傲、信以为真就是什么好事么?
不,真相一点儿也不酷,一点儿都不好玩。
《小丑2》“错”就错在把难听的实话说出来了:根本没有什么“小丑”,亚瑟只是一条可怜虫罢了。
看得出来,影片主创想通过《小丑2》来对《小丑》进行纠偏,可惜如此彻底的粉碎性重构要冒太大风险,事实也是多数人都不买账——
毕竟,大家是来看小丑的,有几个人喜欢看一个存在精神困扰的可怜虫反复发癫呢?
黑八说电影
不一样的电影,不一样的人不同的看法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