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顶着高温在太阳地里拔鸭毛”上热搜,新型家庭暴力正在蔓延

昕瞳看娱乐 2023-09-18 09:25:02

选择更舒服的干活方式就是矫情?

最近有个妈妈拔鸭毛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蹿红。

女儿发视频吐槽自己极度讨厌妈妈“没苦自己找苦吃”的性格。

看着妈妈顶着高温,在大太阳底下拔鸭毛,本想帮忙,提议换个地方,却被指责矫情,然后不敢再说话。

明明屋檐底下很明显一大片阴凉地,她也不会挪进来干活。

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却戳到了无数人的痛点,网友纷纷留言诉苦,分享各自无奈的瞬间。

甚至有人将这种行为归类为一种“新型的家庭暴力”。

高温暴晒干活,没苦苦也要吃。

视频旁的配文里充满这个女儿对妈妈的无奈。

妈妈杀了一只鸭子,执意顶着大太阳在外面拔鸭毛。

女儿有心帮忙,提议把鸭子拿到家里打理。

但这种干活方式妈妈不认可,反而换来一句骂:你就是矫情。

平时家里大小事也是妈妈一手操持,只要有亲戚来做客吃饭,必然会跟她吵几句。

因为不帮忙会被说,帮了忙,哪怕一个步骤跟她说的不同,还是会被说。

即使现在家里不需要她干农活挣钱,也依然闲不住,非要去干活,然后又因为过于劳累,生病吃药,挣的钱转手又送进了卫生院。

这个视频只有一个镜头,短短几秒,为何足以引发热议?

只因为它太典型了。

评论区里大多数都是有类似经历的吐槽,有的长辈明明可以歇着,还非要顶着大太阳干活,有的父母明明有洗衣机舍不得用,就爱手洗,还要教育孩子少用洗衣机……

其实生活中即便没有遇到类似的父母,也多少见过相似的事情。

公司有位80后的姐姐,每天6点起床,为女儿做早餐,大家都很佩服她。

可是她却说:“我的觉也不够睡啊,没办法,还不是为了孩子。”

几个小姑娘问她:“孩子五六年级了,给她点钱让她自己在外面吃不行吗?”

她又觉得外面不卫生,不安全,还是自己做更放心。

偶尔孩子想吃外面的东西,她就去学,然后在家做给孩子吃。

她还跟同事们讲,跟孩子聊天时会说,妈妈之前的工作很好,要不是为了你,也不会换工作。

或许孩子还小,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旁边听她说话的同事,都觉得这份母爱有些过于沉重。

孩子长大或许会因为愧疚,而不敢去享受生活吧?

网上有人甚至提出愧疚式的教育,更像一种“新型的家庭暴力”。

很多中国父母跟这个姐姐很像,爱以自我牺牲的方式为孩子付出,企图让孩子感到愧疚,因而学会感恩。

一些没必要吃的苦,还是会去吃,然后转头变成都是为了孩子。

上学2小时不算远,上班8小时还敢喊累

有的父母倒是不会自找苦吃,但会让孩子经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痛苦,美其名曰: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位父亲在知乎上的提问,曾经也让不少人唏嘘:

儿子坐公交上学,单程就一个多快两个小时的公交,还觉得远,自己小时候走路上学也没感觉远,该怎么让孩子懂自己的良苦用心呢?

帖子下有一个高赞回答很扎心,但又似乎很有道理,是这样写的:

生在这个家庭,就已经有吃不完的苦了,不用再刻意给孩子制造苦难。

再光鲜亮丽的人生,总会有自己该承受的艰辛所在。

只是或许相比他人,看上去没那么辛苦,但实际上成长的痛和泪,皆不可避免。

成长的时代不同,受教育程度不一样,造成了父母与孩子的认知脱节。

父母很难理解孩子的辛苦,便觉得他们已经足够幸福,连叫苦叫累都不配。

小红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某天下班后和父母通话,说到自己刚下班很累,歇会儿再去做饭时。

妈妈却脱口而出:“坐办公室,上八个小时班,还累得很。”

她很想反驳,却很无力,相比于父母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似乎8个小时确实不值一提。

父母总想通过苦难,教会孩子坚强和感恩,但看不到那些,不用强调就已经客观存在的苦。

他们和孩子之间仿佛总有鸿沟,看不懂年轻人的苦,总觉得吃得还不够。

孩子们也理解不了父母,有的苦明明可以不用吃,为何还放不下。

没法互相理解,那就互相尊重吧。

承诺送父上老年大学,化解比抱怨快乐

之前看过一个有趣的故事,网友父亲是干工地的农民工,又脏又累,于是他对孩子们说:“老爸这么辛苦就是为了送你们读书,我当年想读都没得读。”

老大一听愣了一下,笑道:“以后我挣钱了送你去读老年大学,弥补遗憾,别着急嘛。”

旁边傻愣住的弟弟,听见这话连忙附和:“对,这个提议很不错。”

然后大家都笑了,父亲似乎还想说什么的,好像咽回去了。

最后笑着说:“你们就这样对老爸啊?”

其实大家都懂,父亲可能不是想说没上学的遗憾,只是想说让他们珍惜他辛苦为孩子创造的条件。

唇舌跟牙齿相依相伴,尚且容易被咬。

人与人相处产生摩擦,便再正常不过了。

父母和孩子生长环境相差太大,总会有些互相难以理解的东西存在。

在太阳底下拔鸭毛的妈妈,即便再骂骂咧咧,女儿也可以为她递个凳子,或者和姐姐一个撑伞,一个去帮忙拔毛,三两下干完活收工。

妈妈如果还是嫌矫情,依旧坚持撑着伞,并告诉她:做人本来就可以矫情一点的呀。

而那个被妈妈吐槽8个小时班还嫌累的姑娘,可以跟妈妈说脑力劳动一样会累,就像妈妈把自己带大的过程一样,别人看着简单,其实各有各的辛苦。

允许父母有时代的烙印,同时试着让他们接纳年轻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学会在愧疚和自由中寻找平衡,放过父母,也放过自己。

戴建业老师曾说:“我始终不喜欢歌颂苦难,这个东西是极大荒谬。”

确实如此,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熬过之后那些精神才是财富。

但有的苦难不用去经历,那些精神也总能够从别处学会。

家是最后的港湾,小时候依赖父母,长大后成父母的依靠。

父母与孩子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存在。

试着去沟通,去接纳彼此的不同。

带父母理解现在的生活,让孩子不用愧疚地长大。

过日子罢了,只要影响不大,对错就先放放,家和才能万事兴。

文|椰子

编辑|毛毛雨

0 阅读:0

昕瞳看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