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看文旅|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文旅中国 2025-04-10 14:19:35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简称《规划》),《规划》中多项内容与文化、旅游工作息息相关,引发从业者、专家学者热议。

以文旅力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规划》高频强调‘全面’,从乡村规划和文化保护角度看,其实是强调乡村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村落不单是物质空间,它是自然、社会、文化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整体,需要我们从整体和系统角度对乡村进行再认识。”云南民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负责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施宇峰说,这要求在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时转变以往规划方式,更加关注人与文化的整体关系,调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文化长效建设,以人为核心建设活态乡村文化。

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乡村文化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前提,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显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旅游体验质量、促进文化价值释放的重要手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认为,《规划》提出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农业品牌建设等具体举措对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近些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民宿、村咖、村歌等不少有吸引力的新业态、新产品,持续吸引年轻消费客群,显著提升了乡村旅游市场的活力。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规划》提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走出民宿,一望无际的稻田生长着春的希望,山歌唱响稻田音乐会的前奏,朴素的农民登上T台成为稻田风采秀的主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堪圩乡的明仕那里田园社区,青山秀水与淳朴村落的交相辉映,描绘出了广大游客心目中的“向往生活”。农文旅融合是文旅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明仕那里田园社区就是广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

“我们倡导‘一食一宿,皆有态度’的理念,融合在地‘那文化(稻作文化)’,将社区打造成集品质客房、特色餐饮、户外田园度假体验、乡村露营、乡村寻根体验、社区文创体验等不同产品业态的聚合性田园社区,通过展示壮乡多姿多彩的田园生活,让游客走进生态稻田,重温‘乡愁记忆’,推动当地实现守住‘好风景’,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的目标。”运营明仕那里田园社区的广西大美大新旅游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喻瑜说。

清明前后,福建南平浦城县数万亩再生稻进入春耕插秧期,田间地头生机勃勃。春耕前这里是花的海洋,万亩花田成“网红打卡地”。浦城县农文旅融合示范带全长17.5公里,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覆盖莲塘镇山桥村、仙阳镇阳墩村等7个村,利用乡村景观和稻田风光,打造一条集农业生产、科普研学、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浦城县仙阳镇党委书记余向晖介绍,仙阳镇历史悠久,有着璀璨丰厚的历史文化,下一步将保护活化利用好猫耳弄商代古龙窑、管九西周土墩墓等历史文化资源,深化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规划》提出,要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

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芒团组,一片片柔韧洁白的构树皮经过11道工序的匠心淬炼,化作享誉千年的芒团白棉纸。这项始于傣族先民的传统技艺,如今正通过“家门口务工车间”的创新实践,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不离乡土、不离家庭”的就业增收路。截至目前,芒团已建成造纸作坊63个,带动周边63户家庭实现稳定就业,户均年增收达2万元。

白棉纸产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在芒团,造纸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65%,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村里修建了污水处理系统,改造了特色民居,建起非遗体验馆。产业兴旺还催生了“纸旅融合”新业态,沿着芒团造纸文化长廊,游客可以体验古法造纸、制作傣纸灯笼。2024年芒团接待游客4.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10万元。“一张白棉纸,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更编织着边疆群众的致富梦,我们要让传统技艺成为共同富裕的金钥匙,让每个怀揣乡愁的人都能在家门口找到‘诗和远方’。”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遮哈社区党总支书记金跃明说。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是中国雕刻之乡、定瓷艺术发祥地,当地依托“雕刻、定瓷、古北岳”三大文化名片,大力实施文化领跑,创新“文化+”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曲阳路径”,该县先后入选国家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县、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等。曲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斌介绍,为更好促进雕刻、定瓷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地出台了《雕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推动雕塑产业、定瓷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孕育了2300余家雕刻企业、200余家定瓷企业,产品远销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探索出一条“文化领航、以文兴业”的特色路径。此外,曲阳还积极创新,在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建立雕刻、定瓷、泥塑类非遗工坊222所,直接带动1.6万人稳定就业。

(统稿:张婧 参与采写:李荣坤、张欣、黄国勇、郭凯倩、李秋云、范海刚、饶定烈、杨国勤、郭建鹏)

责编:武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