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d90786173f3b28d7662ebb5936139f.jpg)
文 / 子玉
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任何高兴的事、美好的场景都会回归到日常的平淡中,比如春节,当我们想给一家人的团聚场景按下暂停键时,时间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虽然过年是许多人的期盼,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年味已经越来越淡,尤其是亲戚关系已经发生质变。
因此,笔者对如今的人际关系也做了深度思考,最后得出了一个应对答案:在亲戚中寻找朋友、在朋友中发展亲戚。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亲戚已经成为了“送快递”,许多人拜年的模式都是直接将礼品放下稍微寒暄两句就走,好像喝杯茶都会影响他的时间。对于能留下来吃饭的亲戚,大家聚在一块的主题也无非两个:
要么对对方包括收入等各种隐私的打听;要么在讲某个不在场人的是非。大部分的团聚都是这两种场景的复制。
在亲戚关系中,有些人完全没有边界感。
过节之前,笔者已经计划将春节当作平常日子来过,还制定了包括读书、运动等诸多计划,但等实际参与到春节的应用场景中才发现,想根据个人意志来过春节几乎就是一种奢侈。因为,自己也会被裹挟其中参与某个话题的讨论,甚至议论某个不在场的人。许多矛盾也是因此而产生的。而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内耗又最消耗一个人的能量。
春节,已经成为了大家品评他人、收集他人信息的时间载体。在这种场域中,任何一个人都有被讨论的可能,即使你远离人群。
虽然大家表面上聊得是其乐融融,期间也是觥筹交错,但大部分人在节后又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只有在家中有什么事的时候才会互相联系。感觉走亲戚的习俗完全是靠家里的老人勉力在支撑,实际上有些人根本就不愿意成为一个演员。
为什么亲戚关系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个人感觉还是生产力的发展。
农耕时代,大家无比依赖团体的力量,不管是搞生产还是家里办什么事都需要大量人力的支持,因此,家族的作用就特别大。正是因为互相高度依赖,所以以血缘构建起的亲戚关系就无比融洽,大家都在努力维持这种关系,而过年就是维护关系的最佳时期。
还有,当时大家离的都不太远,交通上也方便进行频繁的互动。
但是,当工业时代呼啸而来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最典型的就是: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一切都高度商业化。
生产力的发展让人们不再过度依赖人力,高度的商业化让人们在操办某些事情时也不太依赖人力,再加上有些人已经摆脱了农业经济,所以以血缘为纽带的宗亲关系也就逐渐变淡。
另外,交通的发达也加大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因此相互的互动也就变得非常之少,关系就更加疏远。
经过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的过渡,当智能时代到来之时,所谓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深切的变化,尤其是亲戚关系。
当每一个个体都高度独立之后,所谓的关系也就慢慢疏远。
但是呢,人毕竟是感情动物,社交也是人的刚需,所以,还得维系一部分社会关系。在生产的发展已经深度改变社会格局之后,我们就必须对所有的社会关系进行思考,发展一种新型交往模式。
本质来说,这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以历史为例。历史上所有的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后都必须面临生产结构的转型这个历史课题,由之前的游牧经济迅速切换到农耕经济。
在生产完成转型之后,其社会关系也必然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就是,大家都开始注重门第、宗法等这些和农业经济深度绑定的东西。由于转型实在太快,许多游牧王朝在初期都会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典型就是内斗,甚至有些君主还会因此出现精神问题,比如拓跋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4b53a28c49b958c0962e685040e17d0.jpg)
北魏的快速转型导致拓跋珪精神失常 图源/剧照
等经过几代人的过渡之后,所谓的胡人除了民族身份没有改变之外,所有的一切都已经高度中原化,大家都将自己锁死在由血缘、宗法所构建的围城之中。
这是生产转型之后的必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同样,我们在面对生产的转型之后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社交关系。首先就是对于那些在情绪、精力上消耗自己的人进行断舍离。
生活中,一些人总是以亲戚的名义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不是无休止地让对方帮忙,就是各种搬弄是非,搞得人往往是身心俱疲。至于这些情况为什么会发生于亲戚之中又是因为,大部分人是没有经营深度关系的能力的,而亲戚天然就具备深度关系的属性。
对于消耗我们的亲戚,给其基本面的尊重就行,要果断放弃和对方的深度交往。对于特别过分的,也可以试着像卸载软件一样果断将其“卸载”以避免其对整个系统的干扰。
但是呢,不是所有的亲戚都是这种人,大部分人还是比较厚道的,甚至不乏有些人还与我们在价值观、认知层面同频。比如,笔者的亲戚中就有这种人。
对于这些厚道且和自己同频的人,笔者以后的应对方式是将其当作朋友来处,因为,如果只是当作亲戚来定位,大家互动的频次必然有限,有时甚至仅仅局限于春节。
如果将其以朋友来定位的话那么互动频次必然会高,关系也会向纵深发展。和这些人交往不仅能满足我们的情绪价值,更是能够享受亲情所带来的红利。一举多得。
所以,如果我们能将价值观作为筛选亲戚的标准,以后的幸福指数必然会倍数级的提高。
对于那些有深度关系的朋友,我们则最好将其发展为亲戚。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这种体验,相比亲戚,往往是朋友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既提供情绪价值,又提供物质、人力上的帮助,是我们在这人世间最能依靠的臂膀。
对于这种人,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而珍惜的最好方式就是,将朋友的标签撕掉,贴上亲戚的标签。笔者和一些朋友就是以亲戚的方式来处,不仅平时深度交往,过年过节的时候更是在礼节上有来有往,简直爽的不要。
都说婚姻是我们选择亲人的权力,其实交朋友的逻辑也是如此。
对于此,笔者还是以历史来论证。虽然汉族在历史上一直是主体民族,但游牧民族也往往通过武力南下将自己强势融入中原的大家庭。对于这些人,中原人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
只要这些人认同我们的文化并被我们同化,那么其就是中原大家庭的一部分。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在历史上,所谓的胡汉分界点永远是文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a1d4fffb9d94044b99be248c3ff399c.jpg)
中国历史一直讲究文化的认同 图源/剧照
同理,那些和我们在价值观上保持同步的并存在深度关系的朋友,我们也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亲人,以所谓的“血缘”对彼此进行绑定,进一步对关系进行升温。
也就是说,对于亲戚的定位,价值观永远比血缘更加精准、有效。
当你的好朋友都被发展为亲戚之后,大家在相聚的过程中像讨论是非、打听人隐私的现象必然会很少发生,因为,大家本来就互相了解,没有打听的必要,大家关系一直很好,为什么要互相议论。
只要场域是正向的,个人在这种正确的环境中也只会更加独立、积极、充满正能量。请记住,真正的亲人不是靠血缘关系决定的,而是以价值观和待你的心决定的。
总之,生产力在发展,我们的观念也要改变,尤其是对亲戚关系的定义。
当然,这也只是个人的思考,大家还是按照能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来。
今天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假,愿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够轻装上阵,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挣钱、维护有效关系上。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