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刹海的由来与历史变迁
什刹海金帆后海上运动中心
一、名称起源
1. 地理构成
什刹海由“前海、后海、西海(积水潭)”三片水域组成,是元明清时期北京城六海水系(北海、中海、南海、前海、后海、西海)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什刹”含义
- 寺庙说:因周边曾有十座佛寺(梵语“刹”即佛寺),包括广化寺、火德真君庙、护国寺等,合称“十刹海”,后演化为“什刹海”。
- 王府说:清代此处环列醇亲王府、恭王府、涛贝勒府等十座王府,故称“十邸海”。
- 史籍佐证:明《帝京景物略》记载:“京师有南海子、西海子,十刹海者,以环十刹而名也。”
---
二、历史演变
1. 元代:漕运终点
- 什刹海(时称“积水潭”)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终点,元世祖忽必烈命郭守敬开凿通惠河,南方粮船直抵积水潭码头,形成“舳舻蔽水”盛景。
- 现存万宁桥(后门桥)为元代漕运遗迹,桥下镇水兽“蚣蝮”至今可见。
2. 明代:水系变迁
- 明初上游水源减少,漕运功能衰退,积水潭水域缩小,分为西海、后海、前海。
- 文人雅士沿湖建园,如李东阳“西涯”、米万钟“湛园”,成为京城文化地标。
3. 清代:王府云集
- 清廷将什刹海划为“内城水景禁地”,环湖兴建恭王府、醇亲王府、庆王府等,形成“一部清代史,半部在什刹”的格局。
- 民俗文化兴盛:荷花市场、冰床围炉、中元河灯成京城三大民俗景观。
---
三、文化印记
1. 文学记忆
- 元代关汉卿《单刀会》中“积水潭边酒家楼”描绘市井繁华。
- 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宴集》以什刹海为背景创作诗词。
2. 建筑瑰宝
- 银锭桥:“银锭观山”为燕京小八景之一,晴日可西望西山。
- 广化寺:北京佛教协会旧址,存元代《敕建广化寺碑记》。
- 宋庆龄故居:原为醇亲王府花园,保留清代园林格局。
---
秋天的什刹海
四、今日风貌
1. 历史街区
- 胡同漫游:烟袋斜街、南官房胡同保存完整四合院群落。
- 夜经济地标:后海酒吧街与古典建筑交融,灯火桨声别具风情。
2. 生态保护
- 2003年启动“六海清淤工程”,恢复水域生态,现存野鸭岛为城市观鸟胜地。
- 西海湿地公园建成开放,重现“水穿街巷”历史景观。
3. 非遗体验
- 老北京三轮车:车夫兼导游,讲述胡同故事。
- 聚德华天烤肉季:百年老字号,品味“银锭桥观山,烤肉季吃羊”传统。
---
从元代的“舳舻蔽水”到清代的王府花园,从民国的市井烟火到今日的文旅游廊,什刹海始终是北京城的“文化水脉”。一池三海,倒映着帝都800年沧桑,漫步其间,可触历史温度,可感京城魂魄。
游览贴士:深秋赏残荷、冬日滑冰车、夏夜泛轻舟,四季皆有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