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年年防汛,欧美国家不这么做?西班牙一场暴雨,揭露真相

史者稗官 2024-11-04 19:12:33

声明: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西班牙的巴伦西亚,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近日遭遇了千年不遇的暴雨。

整座城市在短短8小时内被倾盆大雨吞没,暴雨的强度和来势让街道变成了江河,居民们被洪水围困,灾情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

这场暴雨来得毫无预兆,气象部门提前发布了橙色预警,预计暴雨将持续,但巴伦西亚的地方政府却认为雨势会逐渐减弱,并未采取更多措施。

城市居民大多被告知只是“中等暴雨”,市政厅没有安排紧急疏散,也没有启动防洪设施。

这一疏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雨势逐渐增强,直到夜幕降临,水位已开始迅速上涨。雨滴打在窗玻璃上发出巨响,人们透过窗户看到水漫过街道,流速越来越快。

最初,水位仅淹没到了路边的草坪,一些居民觉得不过是雨季里常见的情景,并未多加在意。可半小时后,水已没过了膝盖,街头的树木随着水流摇晃着。许多居民仍心存侥幸,有些甚至还用手机拍照分享“水漫金山”的场景。

但随着水流迅速上涨,车库开始被水倒灌,停在路边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地漂浮起来,仿佛玩具一般在水流中打转,这才让人们意识到灾情的严重性。

这时,政府发布了疏散警告。

可这条警告来得太晚,大部分人已被困在家中或街道上,失去了撤离的机会。洪水在黑夜中翻涌,气温也迅速降低,电力供应被切断,城市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生机。

人们只能摸索着走向楼顶或高处,挤在一小片干燥的地方瑟瑟发抖,周围一片黑暗,只能听到水流拍打着建筑物的声音。几名年轻人试图游向一栋高层建筑的楼梯,然而水流太急,他们几次挣扎后还是被冲回了原地。

更糟糕的是,救援力量迟迟未能到达灾区核心地带。

此时,数万名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他们带着自家收集的物资和工具,尝试向灾区靠近,成群结队地进入水流湍急的街区。他们手拉着手,踩着没膝的洪水前行,肩上扛着干粮和急救包,甚至有人带来了简易的木筏。

这些志愿者中,有的是附近村镇的居民,有的是学生,还有来自其他地区的消防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一些被困在屋顶的居民得以获救,但灾区中心的情况依然岌岌可危。

水流夹杂着树枝、泥沙和各种垃圾,不时有水流打在身上,志愿者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很多人都已浑身湿透,寒冷加剧了行动的困难。

讲真,这种情景下的志愿行动毕竟难以全面应对,真正的救援力量姗姗来迟,军队的出现虽令灾民感到一丝慰藉,但也难掩住政府在预警与早期响应中的重大失误。

而欧美在灾害应对上的薄弱不仅限于西班牙,近年美国多地遭遇飓风灾害,同样暴露出类似问题。由于“小政府主义”思维主导,美国在防灾方面的投入与统筹明显不足,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反应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应对飓风的措施未能提前落实,灾后救援行动延迟,救援物资分配不当,灾民因资源匮乏而遭遇进一步的困境。

飓风掠过的地区,志愿者试图尽力帮助,但许多灾民在风暴过后因物资不足和救援受阻而遭受重创。在极端天气威胁愈发严峻的今天,欧美“小政府”理念的局限性也愈发明显。

相比之下,中国的防灾应对机制展现出了更强的组织能力。

每逢汛期来临,中国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便进入紧急状态,各级防汛机构密切关注气象预警,采取科学的分流手段,调集救援物资,军民协作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防灾网络。

早在防汛预警发出前,气象卫星和气象雷达就已将灾情监测在手。

对于沿海及洪涝高发地区,国家通过应急广播系统、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向民众传递信息,居民接到警报后便会自动进入防备状态,积极配合疏散和安全转移。

卫星遥感、无人机勘测、气象雷达与大数据监测相结合,使得中国能够精准掌握水流、降雨等重要数据,政府可通过这些信息及时预估洪水影响范围,动员多层次的救援力量,中国式防汛更彰显了国家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统筹能力。

巴伦西亚的暴雨洪灾,也让人们对防灾体系的“人祸”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极端气候频发的时代,若没有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机制,灾难带来的不仅仅是财产和生命的损失,甚至会动摇社会的根基。

对比之下,防灾并不是一场单纯的“自然”考验,而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信息来源:

至少214人死亡!西班牙洪灾为何导致惨重损失?-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11-03 21:28】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