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周总理被国民党抓住了,在他觉得自己的革命之路就要到头的时候,他居然看到了以前在黄埔军校教过的学生,这把他惊到了。
以前是师生关系,现在却要针锋相对,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交流呢?这个以前的学生是谁,他又会如何做呢?
多年之后的师生关系。
周总理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时候,看到不少学生慢慢在集体里崭露头角,后来都成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但他可能也没料到,当初满腔热情投身革命的黄浦学生,有朝一日会由于反革命政变而跟他背道而驰,也没想到自己被捕之后会见到其中一人。
1927年,周总理是我党重要领导人,当时有一场和谈是假的,周总理在这当中深陷危险,最后被国民党抓住了。
当他觉得自己就要到此为止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审讯室。他仔细一看,这人居然是自己当年在黄埔军校极为看重的学生鲍靖中。
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心里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沮丧。稍微安静了一会儿后,鲍靖中先开了口说:“周先生,没料到是我吧?”
周总理抬起头望向他,眼神里夹杂着些许复杂的情绪,一言不发,只是轻轻点了下头。也许在周总理心中,他压根儿就未曾料到,多年之后的师生重逢竟然是这样一种情形。
而鲍靖中没被他注意到的内心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挣扎。两个人就这么沉默了好一会儿,随后,鲍靖中做出了一个能改变历史的决定,这既让人诧异又令人钦佩。
那么,鲍靖中做出的这个能改变历史的决定到底是什么呢?他和周总理又有着怎样的师生经历呢?
2、鲍靖中
在知道鲍靖中与周总理的关系之前,这个曾经的黄埔军校学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说不定能从中发现他作出那个伟大决定的缘由。
鲍靖中跟很多充满革命热血的人一样,在到黄埔军校见到周总理之前,就已经是个深受革命思想熏陶的年轻人了。
我们对他以前的人生经历了解不多,不过在黄埔军校的时候,他就已经表现出卓越的军事素养和正直的革命思想了。
当时,周总理正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就这么看到了这个特别的年轻人。从那以后,总理不但传授给鲍靖中很多先进的革命知识,还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了正确的引导。
所以,不管是在黄埔军校上学的时候,还是从黄埔军校毕业以后,鲍靖中始终坚守正直的革命作风。并且,他靠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在大革命时期多次立下战功,这就表明他的革命意志很坚定。
尤其是在第一次东征的时候,他是何应钦部队里的人,在惠州跟陈炯明的部队打仗时,很机灵地避开了陈炯明部将林虎设的圈套,带着其他战士成功地把敌军的阴谋给破坏了。
鲍靖中在战斗中立功这是头一回,他的军事才能也在这时候被上级发现了,于是把他提拔成了营长。对一个刚从军校毕业的学生来讲,这肯定是件特别振奋人心的事。
同时,从这次战斗当中我们也能看出鲍靖中对革命事业很忠诚,他义无反顾,这为他日后始终坚决反对绞杀共产党人士奠定了基础。
那之后,鲍靖中加入了国民党,可他一直牢记周总理对自己的教诲,哪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了,他还是反对杀害共产党人。
光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怎么也阻止不了。所以得知自己的老师被抓以后,他心里特别纠结。
3、是牢记师恩,还是助纣为虐呢?
是牢记师恩,还是接着助纣为虐呢?鲍靖中自己也没想清楚。现在他只想赶快到审讯室去见自己的老师。
见到周总理之后,鲍靖中那有些迟疑与纠结的内心好像坚定了一些。然后,他轻轻拍了拍周总理的肩膀,小声说:“我不会让您死的。”
这一句话就像枯死的花碰到水一样,周总理马上就有了希望。接着,鲍靖中把身边的士兵都打发走了,也不知道从哪弄来了一套国民党的军装。
“老师,赶紧换上这件衣服,今天我肯定要带你出去的。”鲍靖中在给周总理望风的同时,把衣服递给了周总理。
紧接着,周总理的眼里出现了感激和欣慰的神情,这神情是对着鲍靖中的。衣服换好后,他俩就伪装成刚审讯完的军官和下属,悄悄从监狱离开了。
从监狱逃出来后,周总理劝说鲍靖中跟老师一块儿离开上海浦东。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鲍靖中才再次现身战场。
但这一回,他是为国家而战。在抗日战争里,鲍靖中以国民党军官的身份参战,不过在前线战斗时,他一直牢记周总理对他的教导。
不管在战场上碰到多凶狠的敌人,他都可以坚守意志,不动摇革命信念,认真找出敌人的弱点,然后一下子把敌人干掉。
当然了,在战场上经过枪林弹雨的考验,他肯定会受伤,到最后还因为受伤辞掉了军职。但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没有抛下自己的部下,也没有放弃阵地,在周总理的学生里,他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辞去军职以后,我们不太清楚他去了哪里。不过,他肯定在某个地方一直支持着革命事业,也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鲍靖中的一生很短暂,但很有意义。短短几十年里,他有机会结识像周总理这样的良师益友,这一辈子就没什么遗憾了。而且,他靠自己为革命作出很多贡献,他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在现在的我们眼里,鲍靖中就像是每一个意志坚定、刚正不阿的革命者的代表。要是没有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守,我们就不会有如今的新中国,向每一个像鲍靖中这样的人致敬。
“鲍靖中——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