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谨慎、恩藉贵戚——富察氏承恩公世系传承

伯虎吖 2024-12-09 18:25:24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月初十,第三次征缅之役主将、云贵总督明瑞在率军撤回云南境内途中,因主动率少数精锐为大军断后、阻击缅军的追击,因而阵亡在缅甸小孟育以后,其弟奎林奉乾隆帝之命,亲自前往云南迎回了兄长的灵柩,并护送回京安葬。

此后,按制承袭了家族世袭‘一等承恩公’爵位的奎林(明瑞无子、奎林是其长弟,所以依照世系伦序的资格承袭了一等承恩公爵位),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时,被乾隆帝简拔为镶白旗护军统领,兼管健锐营事务。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第二次)大小金川之役爆发,大金川土司索诺木、小金川土司泽旺及其子僧格桑再次叛清作乱,并与驻守当地的清军开战。

大小金川开战时,奎林一心效法其兄明瑞当年的样子,多次向乾隆帝请缨出战,希望能前往金川参战建功,并向乾隆帝表示‘惟愿杀贼复仇,无作他想’;乾隆帝颇为感动,最终答应了奎林的请求,授予奎林领队大臣的官职,让他随二征金川的主将阿桂出征,参与第二次征伐大小金川之战。

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八月抵达金川前线开始,奎林在川西前线奋战了四年之久,每每奋勇争先、屡建战功、涉险鏖战、多次身负战伤,甚至‘中枪伤顶’,也就是被金川叛军的火枪击中了头顶,因此不得不退回后方养伤。

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奎林伤愈复出,随副将军、堂兄明亮出兵攻打大金川勒乌围、噶拉依等官寨。七月,阿桂率部攻陷勒乌围,然后与明亮、丰升额两位副将军合兵围攻大金川最后的官寨噶拉依。

作战中,奎林奉命从小路袭取了紥乌古,并占领自日斯满到阿尔古山梁上下二十余里内的全部大金川堡寨,大破叛军,为最后攻克噶拉依官寨扫清了外围屏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在经历了清军长达近一年的围困进攻后,大金川噶拉依官寨告破,叛军首领索诺木退守最后的据点噶尔崖堡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随即,清军以优势兵力攻克了噶尔崖,状态走投无路的索诺木只得束手就擒、然后械送京师伏法,艰苦卓绝的第二次大小金川之役终于宣告结束。

平定大小金川之后,清朝中央政府在大小金川土司的旧地辖施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分置阿尔古、美诺两个直隶厅,并设立懋功、章谷、抚边、绥靖、崇化等五屯,长期驻军屯垦、防备地方生变;从此后,川西大小金川地区,就牢牢地控制在中央政权之下。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月,征伐金川得胜后的清军班师回朝,主将阿桂,副将丰升额、明亮等有功将领均随军回到了京师;乾隆帝按照之前犒赏出征得胜班师回朝将士的惯例,又亲自到京师以南的良乡“行郊迎礼”,迎接战功卓著的将士们回京。

进城之后,乾隆帝让有功诸将‘入紫光阁,行饮至礼’,另绘制《平定金川功臣图像》一百幅,(分前五十人、后五十人),悬挂于紫光阁内,以示嘉奖。

而此次随军出征金川、并在作战中立下诸多功勋的领队大臣、一等承恩公加一等男、都统奎林,于‘前五十功臣榜’中有名,排名十一位。

因为奎林此次出征时作战勇敢、屡建殊功,所以乾隆帝才在其已袭的‘一等承恩公’世爵之外,再加授‘一等男爵’,命其子崇伦承袭。

效命战场、建功立业且功成名就之后,年轻的奎林不免有些骄纵和自满,平常办差行事时逐渐开始显露狂气轻浮的举动;为了告诫奎林不要骄傲自满、居功自傲、以至贻误前程,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将奎林的世爵降为‘三等承恩公’,但加赐嘉号‘武勇’,称‘三等承恩武勇公’,算是软硬兼施、警醒与安抚并举。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奎林外任乌鲁木齐都统;可到任之后,奎林先是因执法失误,处理疏忽而造成错案,结果被乾隆帝下旨斥责、改授为乌里雅苏台将军。

而奎林调任后,又坐‘失察’过失,使得大失所望、恨铁不成钢的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将其原袭的‘三等承恩武勇公’世爵转交其七叔傅玉承袭(称‘一等承恩公’),仅仅给奎林一系保留了‘一等男爵’的世爵(依旧由其子崇伦承袭)。

被革职降爵的奎林,在这之后的人生历程和后续的事迹,之前的几篇文章中已经讲述过了,这里不再复述,就此略过。

而因侄子奎林失职以至被取消‘三等承恩公’世爵承袭资格的缘故,其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七叔傅玉时来运转、好运爆棚,被乾隆帝选中继承了家族世袭的爵位,袭爵‘一等承恩公’(奎林原系三等承恩武勇公,到傅玉这里又晋升为一等公了),成为富察氏家族李荣保一系的第四位‘一等承恩公’。

(前三位富察氏‘一等承恩公’是傅玉的四哥傅文,以及两个侄子明瑞、奎林;至于开创这一世袭爵位的李荣保本人,他的‘一等承恩公’头衔属于身后推恩追封,与其父米思翰、其祖哈什屯的身后追赐例子一样,在其生前并没有就任过,所以不算。)

身为‘已故国丈、追封一等承恩公’李荣保的嫡子(排行第七子、但是李荣保嫡出的次子;不过傅玉这个身份并没有史书记载确认)、富察氏皇后的亲弟弟,傅玉早在乾隆五年(1740年)、二十五岁的时候就由闲散旗丁被姐夫乾隆帝授予了蓝翎侍卫(正六品)之职。

此后,承家族和兄弟子侄之荫顾的傅玉先后历任城守尉、镶红旗汉军都统、荆州将军、江宁将军、黑龙江将军、杭州将军、广州将军等职,都是位高权重的地方封疆大吏,走得也是满洲八旗子弟典型的顺畅仕途之路,一路上顺风顺水、毫无挫折(比起几位在疆场上冲锋陷阵、壮烈殉国,或者劳苦办差、不幸殉职的兄弟子侄来说,傅玉的仕途实在是太舒坦了)。

不过,虽然傅玉是正宗的八旗勋贵子弟出身,又是以家族恩荫出仕(也就是官N代占据了萝卜坑位),但他为官还算勤勉,在地方上也颇有政绩,并不是颟顸夤惰、不学无术的庸才饭桶,所以在地方上的官声较佳,民间口碑也不错。

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1768年-1770年),傅玉调任为黑龙江将军;当时,黑龙江将军驻节地齐齐哈尔城外的嫩江沿岸还没有修筑江堤,所以每逢春季汛期就江水四溢,危及齐齐哈尔城内军民的安全。

而齐齐哈尔城西门外因当年取土建城池所造成的低洼地带,每年春汛时嫩江江水便倒灌进来,成为一片汪洋泽地,当地军民称其为‘西泊’;但在秋冬之际又很快水退干涸,黄泥满地,极易造成人员车马陷入而遇难;虽然在平时有‘可捕捞鱼虾之利’,但洪水无情,一旦某年水势过大、‘西泊’之水必将漫进齐齐哈尔城内,到那个时候再堵洪水可就来不及了。

于是,身为黑龙江军政最高长官的傅玉便动员齐齐哈尔城内外的军民们一起凿渠引水、修筑堤坝,将嫩江之水沿着加固好的水渠流入‘西泊’,使其常年四季都保持盈盈水面;另外嫩江江堤也由此次挖掘出来的土石予以加固;以后,齐齐哈尔民间便称嫩江至西泊的水渠为‘官沟’。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刚刚承袭了‘一等承恩公’爵位的傅玉调任西安将军,继续在仕途上奔波。但在两年后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傅玉因年老体衰、实在不胜任将军之职(本年傅玉应该是年满七十岁的老人了),所以乾隆帝免去了他的西安将军之职,改授为散秩大臣,暂留甘肃军营中帮办军务(此时,恰逢甘肃苏四十三起义的余波:石峰堡起义爆发)。

当年七月,清军主力在阿桂、福康安(傅玉侄子、傅恒之子)、海兰察、明亮(也是傅玉侄子、广成之子)等人的率领下,攻克了起义军所据守的石峰堡,而年过七十的傅玉也随军出征,并与阿拉善亲王旺沁班巴尔等人一起督促军队进堡内搜捕,将藏在堡中的起义军全部擒获,立下了军功。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七十五岁的傅玉因年老而卸下了原先的本兼各职,改授为内大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帝恩赏小舅子傅玉以原品级、半俸‘休致’,也就是光荣退休了。

嘉庆三年(1798年),傅玉病卒于家中,年八十四岁;其子明俊在嘉庆四年(1799年)十二月,袭爵为‘一等承恩公’(第五任)。

个人分析意见之一——清史稿上有关傅玉和明俊的亲缘关系(父子),以及后续家族入嗣的关系来看,很有可能记载有误,傅玉去世时已经八十四岁,明俊很有可能是其孙,而不是其子。

并且,按最后傅文的玄孙景寿之子志锐入继第七任承恩公春福为嗣来看,要是按明俊是傅玉之子推算,那傅文之后代与傅玉之后代的世系就对不上了,要是明俊是傅玉之子,那春福就是傅玉曾孙,而景寿则是傅文玄孙,两边岔了辈。

但这里还有一种可能性分析——志锐是以嗣孙的身份入继族叔祖春福为嗣、并承袭‘三等承恩公’世爵的,这样来说就解释得通了。再按各自子孙名称来看,明俊对应明瑞,喜伦对应惠伦,倒也确实对得上。

以上两种猜测,估计还是第二种为准。

嘉庆十四年(1809年)十二月,傅玉之孙、明俊之子喜伦在其父明俊去世后,降等承袭了三等承恩公(第六任);大约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喜伦去世,但没有亲生子嗣可以袭爵,因此道光帝便为其挑选嗣子,以喜伦的族子春福(很有可能是喜伦堂叔奎林的亲孙子)入继喜伦之嗣,在当年十二月袭爵‘三等承恩公’(第七任)。

光绪十二年(1886年),春福去世,但同样没有留下可以承袭爵位的子嗣;当年十二月,在光绪帝(其实是慈禧太后的干预主意)谕旨诏命下,春福的堂侄(按清史稿记载推算)、皇帝的六姑父、一等诚嘉毅勇公景寿(过继给明瑞为嗣子的奎林次子惠伦之孙)的次子(或为第四子)志均被选为族叔祖(或者族伯祖)春福的嗣子,在入继春福之嗣的同时也承袭了‘三等承恩公’世爵(第八任)。

兜兜转转之下,原先由傅文、明瑞(奎林)一系传承袭爵的富察氏‘一等承恩公’世爵,在意外地转移到傅玉、明俊、喜伦、春福一系上百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傅文这一系的富察氏成员名下(志锐之父景寿是傅文玄孙,其曾祖惠伦是奎林亲子、然后过继给伯父明瑞为嗣子),真是世事无常势啊(不过已经降为三等传承恩公了)。

志锐袭爵之后,居住于京师内城的安定门大街南兵马司路北段的‘承恩公府’(也称‘锐公府’,即今天的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大佛寺东街2、4、6号),并在此一住就是三十多年,期间志锐经历了戊戌变法、庚子国变、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等一系列的政治风云变幻,自己也从显赫的朝廷贵戚公爵转变为普通的平民百姓。

1921年,五十五岁的志锐在平淡孤寂和默默无闻中去世,沙济富察氏家族传承了近二百年的‘承恩公’世爵,就此结束了传承,志锐就是富察氏最后一代的‘三等承恩公’。

至于此时还居于紫禁城后朝内的逊清小朝廷有没有给予志锐的继承人‘袭爵’的资格,并继续授予其他富察氏成员‘三等承恩公’的头衔,史书上就没有记载了。

《富察氏世系.承恩公传承》全文完。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