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重建与恢复期(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工业开始接管、改造和重建、恢复产品生产。
1、1949年
(1)在自行车领域,1949年5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重工业处委派朱兆衍等人接管上海机器厂第二制造厂,6月1日正式复工生产自行车,到11月产量已达到750辆「日了,这些自行车被送往前线,有力支授了尚未结束的解放战争。
(2)新中国成立后,厂里决定奔用原来的“扳手牌”商标,请专业人员设计新商标,采用“永久”作为本厂产品的商标。
2、1955年
1955年夏,受各地来信激发,上海自行车厂决心对车体笨重、形制老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进行改进和创新设计。
3、1956年
1956年秋,标定型自行车投入批量生产。第一辆公制标定型自行车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自行车工业开始正式走上了自行设计与制造的道路。
(二)借鉴与快速发展期(1956—1966)
1、1957年
1957年5月,我国第一辆26寸轻便车诞生,定名为QE31型轻便车,填补了我国自行车种类上的一项空白,丰富了国产自行车的品种。该车样式新颖,结构合理,车身轻、掌控灵活,兼有平车的稳定性和赛车的轻巧性,而且车身表面精细、色彩美观。
2、1958年
1958年,裴轮、鸿昌、中华生、德大、源兴、韩记富康等6家中心厂和永兴1个卫星厂合并组成上海自行车二厂(1964年划归上海市机电局改为上海摩托车厂),生产幸福牌自行车。
3、1962年
1962年4月底,自行车厂组织力量通过对国内各种类型自行车解剖分析进行选型、设计,决定对车架、前叉等13种部件进行重新设计,并增加了保险叉和工具袋,保证负重行车安全和自行维修便利。
4、1964年
1957年底,上海自行车厂提出了 “永久"牌将在5至8年时间内赶上全球销量首届一指的英国跨国堂断企业“兰苓”牌自行车的目标。赶超“兰苓”车的会战虽然随后经历了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几年拖延,但在各方努力下,1964年4月20日,上海自行车厂 “永久”高级平车设计与试制成功。
(三)中断与个别探索期(1966—1976)
1、上海自行车的设计和生产在 “文化大革命”期问受到很大的破坏,但各自行车厂尽量排除干扰,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坚持开发美观、质优的新产品。
2、1969—1972年,上海自行车厂和上海自行车三厂在吸取平车和轻便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消费者的使用要求,分别设计制造成功永久牌QE16型和凤凰牌QE65型轻便车,采用平车车把,拉杆式前后闸,全链罩和转铃,提高了操纵的稳定性和制动性能,外形美观,成为轻便车系列大量生产的主要品种。
3、此外,上海自行车三厂还在1965年设计生产16英寸BZ01型避震小轮车。1972-1978年,三厂又试制XM32型小轮车除供应国内需要外,还出口到国际市场。
(四)开放与高速发展期(1977—)
1、1976年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取得胜利,全国政治经济开始逐渐转向恢复。上海自行车的生产和设计开始进入对内开拓新品种满足民众需求,对外开发国际产品进军世界市场的大发展时期。
2、1978年
(1)1978年,上海自行车厂积极开展整顿管理,通过各项改革,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到1987年,生产自行车291万余辆,其中中高档车比重不断增加。
(2)上海自行车四厂是1978年10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在原生产车铃、脚蹬和前叉合件的自行车零件厂基础上组建成立的,成立后转产飞达牌系列白行车。
3、20世纪90年代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自行车四厂已有小轮型、折叠型、越野型、机力助动型和特种型六个类别,7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和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建筑设计(一)1949年以来中国建筑设计的基本特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城市百废待建,设计师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设计了较多既吸取西方现代建筑优点,又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优秀建筑。
(二)1949年以来中国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
1、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吸取中外建筑设计艺术精华的特点,实现了所谓“中而新”的特点
2、民族文化宫
民族文化宫很好地探索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高层建筑结合的可能性,减少了沉重与肃穆,增加了现代与轻盈;
3、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金黄色的高耸的屋顶层檐叠嶂,与宽阔的主体轮廓组合不仅显得舒展明朗、而且丰富多变,再搭配乳白色的面砖、绿色的琉璃彩画,热烈而不失沉稳,山墙、梁枋、大门、门廊等部位的装饰也很好地体现了现代建筑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三、视觉传达设计新中国成立以后,视觉传达设计在商业美术设计、宣传画和书籍艺术设计方面较有特色。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
1、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抗战敌后区及解放区那种简洁实用、朴实无华的设计风格继续保持下来。
2、受到计划经济模式及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艺术设计的影响,我国的商业美术设计较为单调和滞后,但在商标设计方面较为活跃。
(二)20世纪五六十年底
1、受到“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影响,宣传画的设计和创作获得较大发展,为政治、生产运动,为展示领袖、歌领工农兵、抗美援朝的战争等都起到过很大作用。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书籍艺术设计有较多发展,各地出版单位报社、期刊的美木编辑工作者从事书刊装帧设计、插图创作和编辑工作,他们一面通过有限的渠道学习国外的书籍装帧艺术,一面吸取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设计出了很多主题明确、形式与内容统一的作品。
3、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开设了中国第一个设计装帧专业此后其他美术院校及高校也开始培养书籍设计方面的人才,促进了我国这一领域水平的提升。
四、动画艺术设计(一)《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1955年由钱家骏等人制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鸡为什么是黑的》,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动画片,由于特定历史原因,该片创作较多模仿(前)苏联动画,以至于该片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时,许多外国人以为是(前)苏联的动画作品,于是人们意识到亦步亦趋地模仿国外作品,不利于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为此,很多动画人提出了“只有坚持搞民族化,才是中国动画发展之路”。
(二)《骄傲的将军》
195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骄傲的将军》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恪”动画片的先河。
《骄傲的将军》在创作时,艺术家们为了“探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远赴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搜集大量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资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辛勤工作,才完成这部20多分钟的动画片。
该片在创作上借鉴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因素。主要人物的造型采用了京剧脸谱:将军是大花脸,食将、师爷则是二花脸;背景设计吸收了古代壁画中的工笔重彩,寻求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
(三)《猪八戒吃西瓜》和《渔童》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
《猪八戒吃西瓜》:1958年在中国动画创始人之一万古蟾的主持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猪八戒吃西瓜》将中国古老的皮影戏、传统的剪纸艺术、窗花与电影技术相结合,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
《渔童》: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又摄制了具有典型中国画法的剪纸动画片《渔童》。
(四)《小蝌蚪找妈妈》
1、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我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该片打破了”单线平涂”的模式,没有边缘线,意境优美,气韵生动。
2、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界的珍宝,《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代表作之一。
(五)《大闹天宫》
1961-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片长120分钟的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官》 (上下集),由万籁鸣任总导演,完全凭手工制作,借整中国戏曲艺术,从传统绘画中寻找审美语言、造型风格和艺术符号,在立足传统。注中本土、开发文化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该片从人物、动作、画面到脚本、声效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每一个镜头拿到现在与世界优秀的动画片相比仍然毫不逊色。日本的手冢治虫看后,专程赶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向”中国动画片之父”万赖鸣拜师学艺。
五、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工业产品设计
工业产品设计保持了较为持续和稳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产品设计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重建与恢复期、借鉴与快速发展期、中断与个别探索期、开放与高速发展期。
(二)建筑设计
1、建筑设计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设计师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设计了较多既吸取西方现代建筑优点,又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优秀建筑;
2、50年代后期,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在首都北京设计和兴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大型建筑;
3、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一些政治性的类型化建筑。
4、“文革“结束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建筑艺术设计重新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三)视觉传达设计
1、视觉传达设计方面,我国的商业美术设计较为单调和滞后,但在商标设计方面较为活跃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到“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影响,宣传画的设计和创作获得较大发展,为政治、生产运动,为展示领袖、歌颂工农兵抗美授朝的战争等,都起到过很大作用。此期的书籍艺术设计有较多发展,设计师们一面通过有限的渠道学习国外的书籍装帧艺术,一面吸取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设计出了很多主题明确、形式与内容统一的作品
3、文革结束以后,我国书籍设计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逐渐走上了蓬勃发展之路,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四)动画设计
我国的动画设计事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老一辈动画设计师和制作人充分控掘民族文化,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设计水平长期在亚洲甚至世界动画界居于前列。
课后思考1、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自行车设计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自行车设计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 重建与恢复期(1949 - 1956 年):1949 年接管工厂恢复生产,将产品商标定为 “永久”,并对自行车进行改进,增加防泥半链罩、牢固铁板双撑和圆管衣架等,提高了质量和声誉。由于无法出国考察,借鉴苏联等国自行车,于 1955 年设计出更轻巧美观的永久牌自行车,并在 1956 年成功试制标定型 28 寸自行车,实现自行设计与制造的开端。
② 借鉴与快速发展期(1956 - 1966 年):根据群众反馈,开发多款式、多品种、多色彩自行车,如 1957 年诞生我国第一辆 26 寸轻便车 QE31 型,后续推出多种涨闸轻便车。多家工厂合并或改组,出现幸福牌、凤凰牌自行车。为改变赛车依赖进口局面,上海自行车厂设计制造出永久牌 81 型公路赛车等,并不断改进。重视售后反馈,重新设计部件、增加功能,还根据邮电需求设计出邮电车。提出赶超英国 “兰苓” 车目标,并于 1964 年试制成功 “永久” 高级平车。
③ 中断与个别探索期(1966 - 1976 年):虽受文革破坏,但仍结合用户需求设计制造出永久牌 QE16 型和凤凰牌 QE65 型轻便车等新产品,并出口小轮车。
④ 开放与高速发展期(1977 年 - ):文革后,上海自行车厂和三厂生产能力、质量提高,产量增加、品种丰富、获奖众多。永久 SC654 型赛车系列不断升级,取得国际赛事成绩。上海自行车三厂推出多个新产品,四厂特色开发,产品畅销国内外。
(2) 从中得到的启示如下:
① 服务国家与民众的使命感:工业设计要紧密围绕国家、民众需求和国防事业,如早期为支援解放战争生产自行车,以及根据不同用户群体(如邮递员)设计专用车辆,体现了设计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担当,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有力支持。
② 重视用户需求与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意见和需求是产品改进和创新的关键。从车架尺寸、重量、外观到功能等多方面,依据用户反馈进行设计调整,如增加保险叉、工具袋,改变车架尺寸和角度等,能有效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③ 学习借鉴与创新精神:在设计过程中,既要善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如早期借鉴苏联等自行车设计;又要勇于创新,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和自身特色,不断研发新产品、改进设计,像在赛车设计上持续突破,追求国际一流水平,推动行业发展与进步。
2、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的建筑设计有哪些代表性作品,体现了什么特点?
答案: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我国的建筑设计代表性作品及特点如下:
① 人民大会堂:体现了吸取中外建筑设计艺术精华的 “中而新” 特点。在设计上既融合了西方建筑的一些先进理念与技术,又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元素。从整体布局到内部空间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功能需求与艺术美感的平衡,展现出宏大的气势与庄重的氛围,成为我国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彰显了国家的形象与尊严,也为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提供了优秀范例。
② 北京火车站:其设计将现代建筑的功能性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相融合。在建筑结构和空间利用上采用了现代技术,以满足大量旅客的集散需求;同时在建筑外观和装饰细节上融入了传统建筑元素,如飞檐、斗拱等的变形或简化处理,使建筑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民族韵味,成为城市的重要地标建筑,体现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③ 民族文化宫:成功地探索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高层建筑结合的可能性。通过对传统建筑形式和装饰的现代化演绎,减少了传统建筑的沉重与肃穆感,增加了现代建筑的轻盈与灵动性。例如在建筑外形、色彩搭配和装饰图案等方面,巧妙地运用传统元素并进行创新设计,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特色,又展现了现代建筑的简洁与高效,为民族文化展示提供了独特的建筑空间。
④ 中国美术馆:金黄色的高耸屋顶层檐叠嶂,与宽阔主体轮廓组合,显得舒展明朗且丰富多变。搭配乳白色面砖和绿色琉璃彩画,在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热烈而不失沉稳的氛围。山墙、梁枋、大门、门廊等部位的装饰很好地体现了现代建筑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将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与现代建筑材料和设计手法相结合,使建筑成为艺术展示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兼具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象征意义。
⑤ 这些建筑作品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建成,不仅满足了当时国家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需求,而且在建筑风格上积极探索民族形式与现代技术、理念的融合,对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后续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3.举例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宣传画的设计特点。
答案: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宣传画具有鲜明的设计特点,以下是具体说明:
① 政治导向性强:这一时期的宣传画紧密围绕政治、生产运动及领袖形象等主题展开。如阙文 1955 年设计创作的《我们热爱和平》,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旨在呼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通过画面中可爱的鸽子、儿童等元素传达和平诉求,发行量超 1000 万张,充分发挥了宣传画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政治宣传作用。还有哈琼文创作的《毛主席万岁》《祖国万岁》等作品,通过对领袖形象的描绘和对祖国的歌颂,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与爱国情感,体现了宣传画为政治服务的核心功能。
② 艺术手法多样:宣传画运用了摄影、水粉、水彩、油画、版画或年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例如《做一颗红色的种子》采用绘画形式,画面中健康积极的女青年头戴草帽、手拿麦穗,以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和场景描绘,展现了青年响应号召投身建设的精神风貌,感染力强。部分以创作 “月份牌” 画闻名的艺术家如金梅生、李慕白等参与其中,他们将传统 “月份牌” 画的细腻表现手法融入宣传画创作,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水准,使宣传画在传达政治信息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
③ 象征元素丰富:常运用象征手法,以简洁直观的图形或形象传递深刻含义。在《我们热爱和平》中,鸽子象征和平,儿童代表着纯真与希望,两者结合,简洁有力地表达出对和平的渴望。又如在一些表现工农兵形象的宣传画中,工人的铁锤、农民的镰刀等劳动工具成为象征工农阶级的典型元素,突出了工农兵在国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使观众能迅速理解画面所传达的政治寓意,增强了宣传画的传播效果。
4.分析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动画发展取得高度成就的原因,并思考其对今天动画设计的启示。
答案:
(1) 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动画发展取得高度成就的原因如下:
① 民族文化深度挖掘:老一辈动画设计师和制作人积极汲取民族文化精髓,将传统艺术形式与动画创作紧密结合。如《骄傲的将军》借鉴京剧脸谱塑造人物、古代壁画设计背景;《猪八戒吃西瓜》融合皮影戏、剪纸艺术;《小蝌蚪找妈妈》开创水墨动画先河,打破常规模式;《大闹天宫》从传统绘画和戏曲艺术中寻找灵感,这些作品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在国际上脱颖而出,使中国动画独具特色。
② 手工制作的精雕细琢:当时动画制作多采用手工方式,如《大闹天宫》完全凭手工制作,动画师们在人物动作、画面绘制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对每一帧画面都精雕细琢,确保了极高的艺术质量。从角色的细腻表情到场景的精美绘制,都展现出手工制作的独特质感和艺术感染力,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奠定了作品的艺术高度。
③ 创作者的艺术追求与探索精神:动画创作者们怀揣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勇于探索创新。在面临技术和创作理念等多方面挑战时,不断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如在材料运用、绘画技法、故事改编等方面持续探索,努力突破传统动画的局限,为观众呈现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动画作品,推动了中国动画的不断发展。
(2) 对今天动画设计的启示如下:
① 传承民族文化根基:当代动画设计应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中富有表现力的元素和故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画技术和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中国文化标识的动画作品。通过传承民族文化,赋予动画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作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利用民间传说、传统艺术形式等进行创作,使动画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② 坚守艺术品质底线: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忽视动画制作的品质。应学习前辈精雕细琢的精神,在画面质量、剧情设计、角色塑造等方面严格把关,注重细节处理,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无论是二维还是三维动画,都要追求高品质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效果,为观众带来优质的观看体验。
③ 培养创新探索意识:鼓励动画创作者保持创新精神,积极关注新技术、新思潮,不断尝试新的动画表现形式和叙事手法。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在题材选择、风格塑造、受众定位等方面进行多元化探索,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推动中国动画产业持续发展,在全球动画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