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最美“洋媳妇”,守寡15年!独自养三个混血娃,公婆跪谢她是恩人。宁波一个老小区里,此时48岁的娜佳在阳台上给向日葵浇水,这个被邻居称为“洋媳妇”的乌克兰女人,已在中国黄土地上扎根26年。

更在丈夫病逝后独自拉扯大三个混血儿子,而在最近大儿子婚礼上,七旬公婆突然向她下跪的一幕,让全网泪崩。
故事开始于1996年敖德萨的深秋。河南小伙赵鹏,在食品学院食堂被红菜汤呛出眼泪时,不会想到递来纸巾的蓝眼睛姑娘,将成为他的一生挚爱。为追娜佳,他苦练三个月俄语版《喀秋莎》,在女生宿舍楼下唱哑了嗓子。娜佳父亲拿着1997年的《真理报》警告:“中国农村还没通电!”却挡不住女儿带着五公斤甜菜籽私奔。
1998年新乡农村的土坯婚房里,娜佳闹出的笑话至今被乡亲津津乐道:她把旱烟杆当笛子吹,误饮婆婆端的洗脚水,却用刚学的河南话大喊“中!”为贴补家用,她跟着赵鹏倒腾中乌小商品,两人在基辅街头摆摊卖南阳玉,冻红的手指比划着讨价还价。
2003年宁波外贸公司开张时,老三还在襁褓中哇哇大哭,娜佳边喂奶边接俄语订单,赵鹏笑称:“这小子听着卢布汇率长大。”

2007年不幸发生了,肝癌晚期的赵鹏蜷缩在病床上,用最后力气给三个儿子录生日祝福视频。葬礼那日,婆婆哭晕在泥地里,娜佳一把拽起老人:“娃还等着喝粥!”这句话成了破碎家庭的救命绳,她卖掉公司,带着公婆和幼子挤进40平出租屋,夜晚用布帘隔出儿童房,实则只是两张上下铺。
最难时她同时打三份工,有次把俄语合同的“轴承”译成“肘子”,深夜冒雨去客户家磕头道歉。归途经过烧烤摊,五块钱的烤馒头是大儿子次日午餐。
2010年除夕,全家围着白菜炖粉条,公公颤抖着掏出棺材本存折,娜佳瞬间红了眼眶,躲进厕所把水龙头开到最大。
2014年获评“感动中原人物”时,娜佳在颁奖礼上掏出赵鹏生前的口琴,吹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台下满座皆惊,这把琴藏在装甜菜籽的铁盒里十五年,音色依旧清亮。
主持人问为何坚守,她指着手腕上的银镯哽咽:“婆婆用陪嫁镯子给我换过冬棉袄,这里早就是我的家。”

如今大儿子成外贸公司高管,二儿子哈工大毕业参与火箭研发,小儿子是省击剑队苗子。每月15号,娜佳雷打不动带全家视频连线乌克兰父母,手机支架是赵鹏当年用外贸样品改装的。婆婆总劝她找个伴,她笑着指客厅合影:“这不正陪着?”
去年清明,三代人回新乡扫墓。公婆突然朝娜佳跪下,惊得她手里的贡品洒了一地。“佳佳,你是俺的亲闺女!”老人哭喊着被扶起时,而三个混血小伙也红着眼眶用河南话喊:“奶,咱回家吃捞面条!”
这个来自第聂伯河畔的女子,在中国守出了比伏特加更烈的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