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距离陈伯达去世六年以后,归还了他生前的1270册藏书

贱议你读史 2024-07-28 00:49:35

作为一个文人,一个知名的笔杆子,陈伯达的个人藏书都快赶上一个小型图书馆了。他对书籍的热爱很痴迷,在家里还专门搞了一个书库。

陈伯达在北京的家,坐落在地安门大街的米粮库胡同里,这是一个很宽敞的四合院,李克农上将曾在这里住过。

陈伯达搬进去以后,因为怕冷的缘故,他让人修建了一个玻璃走廊,风大的时候,或者是冬天的时候,就不会被冷风吹到了。这个老夫子不管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常年都戴着一顶帽子。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是他头发稀疏,顾忌形象的缘故。

其实不是,是他很怕风吹,怕冷,因此常年都戴着帽子,即使睡觉的时候,也戴着一顶睡帽。

可以用“嗜书如命”这四个字来形容这个笔杆子,他对书籍的痴迷度无以复加,看到好的书籍,就走不动道。因为自己收藏的书籍实在太多,他还特意让人在家里修建了一个书库,这个书库里都是他的个人藏书。

他的两个秘书,对藏书进行分类,有三万多本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还有另外三万多本是社会科学书籍。除此之外,还腾出来一间小屋子,专门放置那些珍贵的线装古书。这么一算下来,他个人的藏书有六万多本了,相当于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了。

这个大秀才,平常没啥特别的爱好,他不抽烟,也不喝酒,唯一的嗜好就是钻进书堆里。对于吃穿这方面,他也不讲究,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节省,但是在书籍的花销方面,他就显得很大方了,只要是自己看中的书籍,花大价钱都要买下来。

1981年9月,他保外就医,住在北京期间,组织上每个月发放给他一百元的生活费,按理说这笔费用完全够用了。但是,当工作人员去他家询问他生活上有什么需求的时候,陈伯达居然说自己能否申请一些费用购买水果吃。

这让工作人员有些吃惊,毕竟每个月给他两百元生活补助,在八十年代初,这笔费用完全可以养活一家三口了,他居然还买不起水果吃。

这倒不是陈伯达在哭穷,他是真没有闲钱买水果吃。

每个月在购买书籍方面的固定花销都是30元左右,有时候遇到一些珍贵的线装古书,那花销就会超支。然后每个月还要支付房租、水电费,再加上日常的生活开销,总的算下来,开销也确实挺大的。

保外就医期间,儿子陈晓农和妻儿和他同住,儿媳张兰华辞去了工作,在家照顾着家里的老人,和刚上二年级的儿子。有时候陈伯达买书的费用不够了,还得找儿子晓农接济。

因此,当工作人员把他想吃水果的诉求汇报上去后,经过核查,他确实没有乱花钱,虽然买书的花销很多,但这个对于大秀才来说很正常。于是乎,就特批给他一笔费用,专门用来购买水果吃。两年后,每个月的生活补助也涨到了200元,陈伯达的生活这才宽裕了不少。

陈伯达被送去秦城监狱之后,他的那些丰富的藏书大多也都遗失了。

保外就医期间,陈伯达曾要求能归还他的那些藏书,但很多都遗失了,一时也找寻不回来。

1981年的11月16号,归还了他曾经的一些生活用品,其中,还有几本书籍。

一直到1995年,距离陈伯达去世六年以后,才归还了他1270册藏书,就这么一小部分藏书,也是好不容易才找寻回来的。此时,陈伯达已经去世了,他生前的藏书自然就归还给他的儿子陈晓农了。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