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将取代燃油车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爆发阶段。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诞生了很多新势力品牌,以传统车为主的自主品牌也相继入局。
合资车企好像不紧不慢。眼看市场被抢占,合资车企难道甘心把市场拱手相让?其实不然,深谙市场之道的车企早就谋划好了。
3月29日,广汽本田吹响了冲锋号。以“极·动真格”为主题,广汽本田发布了全新的电动汽车品牌e:NP,中文名叫极湃。与此同时,e:NP品牌的首款电动汽车产品e:NP1极湃1也惊艳亮相。
同时,意味着广汽本田正式进入纯电领域,该品牌的新车也将出自全新纯电架构。不难看出,关于这场新能源革命,本田早已有打算。
01. 纯电动建立独立品牌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同时也是最成熟的电动车市场。对于厂商而言,这里不仅充满机遇,同时也伴随挑战。
2021年,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开花结果的高光时刻。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298.9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69.1%,渗透率已达到近15%。据预测,2022年新能源汽车增速将迎来新的拐点,将会达到510万辆。
本田没有在早期进入市场与其他电动车竞争,并非技术不成熟,本田在早期推出的i-MMD混动系统就是一套主电的技术,它的工作逻辑无限接近于EV。
在EV模式下工作的混动车型,逻辑和纯电动车一模一样,而且稳定性和可靠性已经得到了验证。显然,技术并不是阻碍本田发展纯电动车的原因。
新势力和自主品牌之所以一早就扎堆搞纯电动,一方面是纯电动抹掉了全球车企的品牌基础,技术上也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另一方面国家对纯电动市场化寄予了巨大的补贴,本身又没有传统技术包袱。
这些因素都不在广汽本田的考虑范围,所以它要等到市场爆发前,才亮真家伙。
去年10月,本田中国发布了电动品牌升级战略,推出了全新纯电动品牌e:N,并表示要将其导入到中国的合资公司。同时宣布,本田将全面电动车转型,并计划到2040年完成。
据广汽本田官方介绍,e:NP 命名内涵丰富,“e”代表 energize(动力)、electric(电能),“N”代表 New(崭新)、Next(进化),“P”代表 Prime(极),寓意其带来的“令人兴致高昂(极致)的驾驶快感”与广汽本田独有全价值体系进化而来的“体验共创车生活价值”之间的极致融合。
广汽本田将通过 e:NP 品牌,为未来的纯电动车型提供全方位的战略布局,全新的电气化平台、底盘机构等均进行了从零开发。此外,"e:N" 系列产品是以中国团队为中心,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率先为其带来“动”、“智”、“美”的全新价值体验。
全新电动品牌的发布让外界看到了广汽本田有条不紊的布局电动化版图。此外,极湃品牌未来四年将保持每年一款新车的节奏,可以说,广汽本田走得并不慢。
02. 还是那个灵魂
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才是关注的核心。e:NP1 极湃1与市面上所有油改电的产品,都没有可比性。
新车以电动为基础,从设计、智能、驾控三个维度通过全新的设计来满足用户需求。
极湃1在外观设计上做了非常多的颠覆,封闭式的进气格栅搭配两侧犀利的大灯组,让前脸变得锐利,同时拥有Heart beat心动交互灯语。值得注意的是,本田LOGO也能点亮,使得整台车极具未来感。
在智能化方面,基于e:N OS全栈智控生态系统,e:NP1极湃1实现了从被动智能到主动智能的进化。e:N OS将Honda SENSING安全驾驶辅助系统、Honda CONNECT 3.0纯电动车专用版本,以及基于越级的HMI系统打造的智能数字座舱融为一体,构建全新的智控生态,带来安心舒适的智能化体验。
此外,e:NP1极湃1还搭载Honda首发的DMC驾驶员状态感知系统,通过识别用户表情,车机系统会与驾驶员进行有温度的交互,进一步丰富驾乘体验。
驾控体验是本田的灵魂,但电动化能否延续,很多人提出了疑问。
极湃1将提供两套动力方案,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134kW、150kW。动力并不肉。
极湃1纯电综合续航里程则为420km和510km。电池方面,新车搭载本田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发的容量为68.8kWh的高密度三元锂电池。
这台车身长度约4.4米,宽度接近1.8米的极湃1,和普通纯电动车的“傻快”也有很大的区别,极湃1还在运动模式中加入Honda EV sound,通过加速声浪营造出激情澎湃的驾驶体验。
本田还是那个本田,即使是纯电动车,也要尽最大可能去营造驾控乐趣。
不仅如此,关于电动车容易引起成员产生眩晕感的问题,极湃1也给出了解决方案。它通过不断调整踏板响应和动力输出特性,以及对座椅和悬架的反复调校,让用户身体姿态、视线变化和整车姿态的变化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丝滑精准不晕车的驾乘乐趣。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里,有车型主打续航,有的车型主打智能化,考虑用户如何快速切换开车习惯的较少,而极湃1的设计是从用户角度出发,去规避电动车的缺点,保留燃油车的优点。
但广汽本田并没有公布极湃1何时上市,预计将会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