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位于沈阳北部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将其嫁祸给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驻守的北大营和沈阳城发起了进攻。
然而,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枪炮,时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军的实际领袖张学良,却忠实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30万的东军面对仅万余日本关东军的进攻竟不战而退,最终丢掉了沈阳城。
在这之后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里,日军一路势如破竹,相继侵占了东北各省。
至此,东北沦陷,华北危急,三千万的同胞成了亡国奴,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之中。
“九一八”事件,由此成为了中国人民的沉痛记忆,遭此国难,乃国家、民族之不幸也。
在这之后,张学良被冠以“不抵抗将军”的称号,人们对其“不抵抗”的行为更是发出了多种多样的责难。
事实上,关于“九一八”事件中,张学良“不抵抗”的错误与责任,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说,张学良当时拥有30万东北军,而且其军事实力也不比日本关东军差,如果他命令东北军拼死抗击的话,那么日本关东军的阴谋根本就不会得逞。
然而,在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却坚持不抵抗政策,任由日本侵略者肆意妄为,不仅自身损失惨重,就连大片的土地也被侵占,张学良可谓罪莫大焉。
当然,也有人说,张学良不过是一个“执行者”而已,他奉行的不抵抗命令,完全是蒋介石授意的,他当时已经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自然得听蒋介石的命令。
所以,“九一八”事件,自然要归咎于蒋介石,张学良不过是“代人受过”而已。
但也有专家学者提出,尽管当时张学良受制于南京国民政府,但他对东北有高度的自治权,日本侵略者发动战争,他是可以直接命令他所统辖的东北军奋起反抗的,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因此他仍有不可推脱之责任。
那么,既然如此,张学良又为何要下令不抵抗呢?难道他不怕会因此丢掉老张家苦心经营几十年的东北,并成为民族罪人吗?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事实上,张学良之所以选择不抵抗,其主要原因还是太“自信”了。
倒不是他认为日本关东军不具备侵略东北的实力,而是他认为日本关东军不会发动大规模的侵略行动。
因为在这之前,日本关东军就接连制造了多起事件。
比如从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日本关东军就先后在沈阳及附近等地进行了各种规模的军演达50多次。
1931年9月2日至3日,日军又在北大营附近的旺官屯、关帝庙的地进行野外演习,之后又举行了‘包围东北兵工厂’、‘包围沈阳城’等军演。
在8日这天,日军竟然嚣张地在沈阳城外架起机枪,模拟攻城作战演习。14日至17日,日军在北大营一带连续进行实战演习,有一次甚至还贴近了北大营的围墙,似有进攻之意。
而就在“九一八”事件前一天,竟有两个日本警察闯入北大营将电线切断……
此等一系列的行为,足以暴露日本人侵占东北的野心。但可惜的是,这并未引起张学良的高度重视。
他认为,日本人在他父亲张作霖在世的时候就不断挑衅,其目的无非是制造一些事端,如果我方还手了,这就正中他们下怀,给了他们足够的理由来发动真正的侵略,或者是要挟我方谈判,然后乘机捞取一大笔好处。
所以,对于日本人的挑衅,张学良给的处理方式始终都是:不必理会,避免把事情扩大……
“九一八”事件爆发,张学良也认为这不过是日本人的又一次常规挑衅而已,不足为惧。
更何况,日本关东军真的想要侵占东北,其日军高层,或者其国内领导高层也是不会轻易同意的。
然而,他忘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穷凶极恶,为了达到自己侵略东北的野心,那些稳重的所谓的日本高层,又怎能阻止得了骄狂而不可一世的日军少壮派呢?更别说那个有名无实的“国联”会出面干涉和阻止日军的行为了。
正如他晚年时所说:
“我没判断出日本会整个儿来。我判断他要挑衅。找事件对中国挑衅,然后军人好有借口说话。当时中国有好多事情,譬如南京事件、济南事件,也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假如我知道这件事不能了,那就不同了。”
总而言之,“九一八”事件,主要是张学良个人的错误和误判所造成的。
当然了,蒋介石自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他确实给张学良说过:如果日军挑衅的话可采取不抵抗策略。
后来东北沦陷,“不抵抗政策”便遭到了国人的责难,而蒋介石作为这一政策的始作俑者,原本也是难辞其咎,但张学良从大局出发,独揽其咎,并于1933年引咎辞职。
张学良的一再隐忍,也是为了全国人民的利益考虑,以此来维护蒋介石的威信与指挥权,从而让其能调集全国更多的抗日武装,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当然了,如果“九一八”事件期间,张学良命令部队拼死抵抗的话,或许又是另外一种局面了。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发展至巅峰,黄河以北都归张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