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抓壮丁历史的探索,时至今日,各种人物纷纷提出各自的见解,而他们的观点大多基于解放前的社会背景。编剧兼导演陈戈,生于1916年,逝于1981年,他的人生轨迹与国家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
“抓壮丁”这部戏剧,诞生于1939年前后,历经时间的洗礼,最终在1963年由陈戈亲自执导,搬上了大银幕。这24年的磨砺,正如那句古话所说,“十年磨一剑”,使得这部作品如同“千锤百炼钢”般坚韧。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的前三年,《抓壮丁》受到了批判,甚至在文革期间被列为“大毒草”之一。
然而,时光流转至2009年,距离这部作品首次亮相已经过去了45年。我们这些新中国的影迷,仍然能被这部作品深深打动,感受到它的魅力。这就是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所应有的力量。
对于十年文革,我们仍受到时代的局限,不便过多评价。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子孙会以一种更为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这段历史,而不是将其视为血腥、黑暗、恐怖的时期。
“抓壮丁”是一部以四川方言为主的政治讽刺喜剧电影。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政治试图通过统一来维持现状,而文艺则通过推动社会进化来使其逐渐分离。虽然方言的运用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感到陌生,但这并不影响这部作品作为文艺作品的力量。即使我听不懂四川方言,我仍然被这部电影逗笑,每次观看都能感受到它的幽默和魅力。这部作品让我更加了解了四川人,也让我与四川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联系。
电影“抓壮丁”的历史命运,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鲁迅先生的观点:文艺作品往往成为政治家的眼中钉,因此难免会被边缘化。在这个时代,一些所谓的“热门”作品可能充满了暴力、低俗、无厘头等元素,而真正的文艺作品却可能被埋没在冷宫之中。这也正是我在此写下这篇评论的原因,希望能为这部作品正名,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到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