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的累累岁月之中,周总理所遭受的刺杀不下10数余次,但在这里面,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则是1937年崂山遇刺一事。
事后,每当周总理回忆起此事,他总是忍不住的说道,这是他所经历的最危险一次刺杀,所幸有着陈友才同志的帮助,才能逃出危难。

不过可惜的是,因此事,我党优秀的革命战士陈友才不幸因公牺牲,将名字留在了青史之上。
南京赴约双十二事变后,蒋介石表面上大度的同意了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约定,但背地里他却多次暗示亲信继续执行剿共计划,在看似和平的棋盘下洒满了图钉。
虽然这一切包括周总理在内的中央领导人均心知肚明,可为了国家的未来,周总理还是多次亲涉险境,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1937年,张学良邀请周总理前往南京,共同商讨抗日一事,深知此事事关重大,于是周总理便打算前去应邀。
为了他的安危着想,中央则是专门调遣了30多位身经百战的警卫员跟随周总理一同前往。
此行前去,道阻且长,考虑到张学良在国共合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央对周总理的决定虽表示十分认可,但还是特地派出了几辆卡车护送其一同前去。

不日,周总理一行人便从延安来到了崂山,只是在这里,周总理等人却遇到了难题。
由于当时道路建设并不完善,坑坑洼洼的山路,让整支部队的行军速度都延缓了下来,而这也激起了警卫员们的警惕心。
要知道,这样的山路可是敌人设伏的绝佳地点,再者而言,崂山此地匪患横生,难免会有人觊觎周总理,铤而走险。

大家谁也不敢停留,继续驾驶着车辆向南京驶去,但就是在这时,周总理所乘坐的卡车车门处发出了一声清亮的脆响。
闻声,司机赶忙停下车来,起初,他还以为是轮胎爆胎,打算下车修理。
可等到下车时,他才看到刚刚发出声响的位置竟然有一颗清晰的弹孔。
“有埋伏!”

警卫员大声喊道,其他人也纷纷抄起了武器,下车保持警备状态,与此同时,又是一轮扫射向周总理所乘坐的卡车袭来。
因公牺牲警卫员们打起精神,连忙向深山探查,可崂山此地树木茂盛,根本看不到敌人的踪影。
周总理深知敌人早已在此地做好准备,无奈之下,他们一行人只好舍弃车辆,徒步前行,以此来躲避敌人的追杀。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跟随周总理同行前往南京的陈友才拉住了周总理,随即打算让周总理脱下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
原来,身经百战的陈友才早就看出了敌人的目标正是周总理,之所以他要穿上周总理的衣服,就是想要以自己为靶子来吸引别人的视线,从而帮助周总理逃出包围。
闻言,周总理有些犹豫,可陈友才却没有给他考虑的时间。
“西安还在等你,你不能出事。”

陈友才斩钉截铁的说道,见状,一旁的十数名警卫员也纷纷请愿,愿意为周总理当这个活靶子。
迫于无奈,周总理只好在车上脱下了衣服,交给了陈友才。
随即只见陈友才便带着11名警卫员向山林中跑去。
一路上,陈友才模仿着周总理的口音,不停的嘶声喊着,以此来吸引敌人的视线。

果不其然,这些马虎的土匪很快中了计,弹道也随着陈友才奔跑的方向飞去。
周总理深知自己不能辜负战士们的付出,连忙向相反方向跑去,而在他带领其他警卫员撤退的时候,他却能够听到背后传来了战士们中弹倒下的声音。
最终,陈友才和那11名警卫员均倒在了崂山的土地上,周总理也因他们的牺牲才逃出生天。

消息很快就传回了中央,但大家都一致认为周总理此行十分隐秘,知道这个消息的只有组织中的内部人员,所以很有可能部队中是出了内奸。
那么,究竟是谁背叛了党,做了这荒唐的选择呢?
大清算事后,组织对所有的警卫员进行了调查,也是在这时,大家伙发现在周总理遇刺之后,一名年纪在五六十岁左右的男人经常会在根据地附近出现。
有了这条线索,部队很快就顺藤摸瓜找到了人。
当时负责此事的乃是侦查科长谢滋群。

“你在这里鬼鬼祟祟干什么?”
在抓获对方后,谢滋群义正词严的质问对方说道。
一听这话,男人当即慌了神,口齿也变得不清起来,谢滋群知道对方心里有鬼,随即便把他带回了根据地进行严格盘查。
至此,周总理被刺杀一事的迷雾才渐渐散开。

这名男子姓李,之前曾在崂山生活过一段时间,而作为本地人,他深知崂山最大的匪患就是李青伍。
所以,在周总理遇刺之后,他的第一直觉也告诉他,此事定是李青伍所为。
之所以他在根据地转了这么长时间,其实,他是在犹豫是否要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中央。
闻言,一旁的谢滋群不敢放过这条线索,当即对李青伍进行了调查。

原来,李青伍早些年间就曾在国民党处任职,所以,此事定然和国民党脱不了干系。
谢滋群不敢大意,赶忙派出了部队前往崂山抓捕李青伍,旋即将其带回了根据地。
直到这时,周总理遇刺一事才水落石出,原来,虽然李青伍早已退出国民党,但国民党高官那奢侈的生活却让他始终难以忘怀。

他知道,蒋介石一直视周总理为眼中钉,所以,在得知周总理途经崂山之后,他便想着杀害周总理,向蒋介石邀功。
可即便如此,李青伍又是怎么得知周总理的行踪的呢?
“这都是冯金斗告诉我的。”
面对着组织的严刑讯问,李青伍无奈地低下了头,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

此人正是国民党安插在延安的特务,至于周总理前往南京一事,也正是由他传到了李青伍的耳中,事发后,延安方面很快就找到了冯金斗,并对其进行了枪决。
结语:不过,这件事情却成为了周总理的一生之痛,若是当时没有陈友才舍命相救,恐怕连周总理也会遭受其害,而这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新中国的安危。
参考资料:2020-06-30 11:18·金台资讯——揭秘:周恩来崂山遇袭险丧命 谢滋群查找元凶
共产党员网:《红色陕西》系列音频 第一集:周恩来劳山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