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贵为近邻,大米均为主食。

可是近两年的日本民众却因为大米陷入困境,他们的大米价格已经出现巨幅增长,许多底层民众纷纷表示已经买不起大米。
日本政府有什么应对措施?为什么很多日本人对政府采取的措施都表达不满?或许这时候的他们更会觉得中国比日本好。
天灾加人祸,大米快成奢侈品?最近,日本超市里大米的价格,成了全民热议的大话题。
一袋5公斤的大米,竟然卖到将近4000日元(差不多190元人民币)。跟去年相比,价格几乎贵了一倍。
好多家庭主妇站在超市货架前,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气:“这下可好,连米饭都快吃不起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 “米价风暴”,看似毫无征兆,实际上却是日本农业长期积累问题的大爆发。

去年夏天,极端高温天气给日本的大米主产区来了个 “致命一击”。
像北海道、新潟这些传统的 “大粮仓”,稻田里热得稻子花都开不了,粮食产量一下子减少了将近两成。
可关键问题在于,日本农业应对天灾的能力实在是太差劲了。农田的基础设施又老又旧,农民的平均年龄都超过67岁了,年轻人根本不愿意种地。
就这么一场高温,全国的米价就彻底失控了,这也暴露出日本粮食供应链太脆弱,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完全扛不住。
如果说天灾是引发米价上涨的导火索,那日元贬值简直就是往火上浇油。
这两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跌了三分之一。进口的化肥、农机用的油,价格都跟着蹭蹭往上涨。

农民种地的成本大幅增加,可政府给的补贴却少得可怜,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最后,这些增加的成本全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超市里的米价也就越来越高。
更让人难受的是,日本央行为了刺激经济,不停地印钱,可普通老百姓的工资却一点没涨,反而菜篮子的负担越来越重。
反应迟钝,日本政府露出“真面目”从去年开始,米价就一路上涨。特别是下半年的时候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
可日本政府一直拖到今年2月才想起来往市场投放储备粮。这种慢悠悠的救灾方式,让老百姓的心彻底凉透了。有网友气得吐槽:“就等政府这点米下锅,人都能饿死三回了!”

再看看咱们中国,同样是以大米为主食,在应对类似危机的时候,差距就太明显了。
2023年,湖北遭遇大暴雨,大片稻田被淹。但是,仅仅三天时间,国家粮库就调了15万吨储备粮到灾区。同时严格检查商家有没有哄抬价格,还组织农民抢种生长周期短的水稻。
整个过程快得让超市的米价都来不及上涨。这种争分夺秒的应对方式,靠的是从上到下完善的预警机制,以及 “宁可准备好了不用,也不能要用的时候没有” 的底线思维。

再看看日本,从发现大米减产到开仓放粮,整整耽误了半年时间,那些等着米做饭的老百姓,怎么能不抱怨呢?
饭碗里的危机,日本农业的“照妖镜”米价的暴涨就像一面镜子,把日本农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全都照了出来。
日本政府长期靠高额补贴来维持农业,大米的收购价是国际市场的三倍。

表面上看这是在保护农民,实际上却让农民养成了依赖补贴的习惯,变得越来越懒惰。农协垄断了大米的流通渠道,年轻农民根本进不去,老农民守着小块田地,混一天算一天。
结果就是农业技术更新停滞,生产效率特别低。一旦遇到天灾,根本没办法抵抗。日本嘴上一直喊着 “粮食自给率100%”,可实际上全靠政策硬撑着。
这次米价危机,就暴露出了日本粮食体系的致命弱点。储备体系太僵化,该放粮的时候,前怕狼后怕虎。进口渠道也太单一,一旦自家大米出了问题临时想从国外买点大米都不知道该从哪儿买。
令人讽刺的是,日本超市的货架上早就摆满了澳洲牛肉、美国小麦,可自家大米出问题的时候,连个应急的办法都拿不出来。

当然,最让老百姓寒心的,还是政府的冷漠态度。有东京的市民算了笔账,过去半年政府天天都说 “正在研究对策”,可米价却一周比一周高。
好不容易等到要放储备粮了,官员还在强调 “要兼顾农民利益”。这种和稀泥的做法,让老百姓彻底看清了,在政策里,到底谁才是真正的“VIP”。
结尾中国应对粮食危机的经验证明,在粮食危机面前早行动一步就能让更多人不饿肚子,早一天采取措施就能稳住社会的稳定。
日本这场米价风波,表面上看是天灾引起的,可根子上却是人祸。既得利益集团操控着政策,官僚体系习惯了慢慢腾腾地做事。

当老百姓的饭碗都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就算寿司做得再精致,老百姓也吃不出一点幸福感。
粮食安全可不是靠报表上的数字,而是要看在危机时刻,政府是不是真的把普通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放在心上。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或者作者,欢迎转发、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