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中国最后的贵族”,他出身名门望族,却终身未娶,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许多的优秀人才,朱镕基总理称他为“一代宗师”。
他就是民国大师陈岱孙,说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感到很陌生,因为他一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专注于教书育人,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他没有像胡适那样热衷于政治,也没有像林徽因那样众多绯闻。
陈岱孙、叶企孙、金岳霖三人称为“清华三孙”,都终生未娶,都是清华大学校园里的“男神”,都是各自领域的顶级大师。
陈岱孙活了将近一个世纪,在他的世纪人生当中,平凡而伟大,他跨越三个朝代,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今天,带大家走进他的人生传奇。
陈岱孙于1900年出生在福建闽侯的书香门第家庭,浓厚的家学氛围,使他自幼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他的伯祖父陈宝琛是清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祖父那辈人才辈出,创下“兄弟三进士,六子科甲”的佳话。祖父陈宝璐是清朝进士,任刑部主事后不久便辞官回乡,潜心钻研经学,对后世子孙产生深远影响,形成“好读书”的风气。
他的外祖父同样家世显赫,外祖父、舅父是清朝驻国外公使。他家境优渥,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在两种环境下长大,受中西文化的熏陶,一方面要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另一方面还需要一些外语学习,造就他学贯中西,既有中国传统儒士风范,又有西方那种绅士洋派头。
陈岱孙继承了“螺洲陈氏”先祖遗风,学习刻苦,18岁时考上了清华大学,此时的中国正值社会动荡期间,五四运动爆发,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他加入其中。
在一次上海游行中,陈岱孙走到英租界,看到一招牌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他感觉非常气愤,却无可奈何,只能忍着,由此引发他“经济救国”的宏图大志。
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才能不被人家欺负。陈岱孙在清华学校发奋读书,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大学本科4年的课程,考取留美公费生,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主攻经济学、哲学。
在哈佛大学进行苦读,用4年时间,拿到了硕士、博士两个学位,天赋异禀,涉阅各类书籍,陈岱孙储存丰富了的知识,为回国任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校园里,他也不是“死读书”,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参加体育锻炼:打篮球、踢足球、打网球,他身高1米八以上,他伟岸的身影成为球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1926年,陈岱孙放弃在美国的优渥条件,取道欧洲,游学半年,毅然回到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
顶着名校光环又才华横溢的陈岱孙,回到国内,成为别人眼中的“香饽饽”,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宋子文抛来橄榄枝,邀请他出任其秘书,母校清华大学也同时发来邀请,陈岱孙毫不犹豫选择去清华大学任教。
回到国内,陈岱孙先去福州老家看望父母,之后北上任清华大学经济系的教授,一年后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法学院院长,参与校务管理。
身兼数职,成为清华校园内一道忙碌的风景,对待教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课堂上,陈岱孙深入浅出阐述那些生涩难懂的经济学名词,风趣幽默,惹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并且时间把握很准,从不拖堂,当下课铃响后,他的课也就讲完了。
在他的课上,从不讲英语,在备课时,他就已经将那些经济学专业术语翻译成中文。他认为,在课堂上夹加用英语讲课是典型的殖民地心态,为何不用中文呢?
有一次,一位同学因请假没有来上课,这位同学来到陈岱孙的家中讨要讲义,他却说:“等一下,有些地方我还要改一下!”
同学不解地问道:“您不是讲过了,为什么还要改呢?”陈老笑道:“我又有新的注解,我要为你们的人生负责,改一百遍我都愿意!”
林徽因曾说过:听陈先生的课如沐春风!
就这样,陈岱孙专注做一件事就是教书,坚持了一辈子,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不曾改变对教书的执着,矢志不渝,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北大、清华大学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保存中国的希望,梅贻琦校长将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三所大学南迁至长沙组建临时大学,后因长沙失守,迁至云南昆明组建西南联大。
陈岱孙一直跟随参与清华迁移工作,在战火中为同学们上课,淡定从容,学生们为他处事不惊的气魄所折服。
有一次,在西南联大茅草校舍里,他正在为同学们上课,突然教室外下起了大雨,雨声盖过了他的讲课声,他停下来,不声不响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静听雨声”!,同学们看后马上静下心来。
在西南联大,时常遭受敌军的空袭,陈岱孙冒着敌人的炮火带领同学们转移。学校在哪,他就在哪里,坚持教书育人。
陈岱孙不仅执着于教书,还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抗日战争爆发后,那时的中国由于战乱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激起他强烈的爱国热情,联名当时国内几位著名教授上书蒋介石,以大局为重,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联共共同抗日,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
1949年,国民党败退至台湾,蒋介石欲将陈岱孙接去台湾,为蒋效力。他因不满国民党高层腐败,断然拒绝。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陈岱孙调入北京大学任教,依旧在三尺讲台发光发热,孕育新芳。
在特殊年代,陈岱孙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遭批斗、被抄家,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红卫兵有感他的影响力与气质,称他为“陈先生”,没过多久,就被释放。
释放出狱后,冒着被连累的危险去看望他的好友叶企孙,资助遭“批判”的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有位学生,在那场浩劫当中,开除公职,大受刺激,患上精神病。陈岱孙听闻后,无偿资助他10年,帮他走出困境。
对朋友、学生如此,他对母亲亦是如此,尽显孝道。在北大镜春园居住期间,陈岱孙只要不讲课,就陪在母亲身边,非常尊重母亲,尽心尽力服侍直到母亲去世。
陈岱孙润物细无声,三尺讲台吐芬芳,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教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他一生的写照,90岁高龄的他还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95岁还在给学生们搞毕业答辩。
95岁时,北大为他举行生日庆典,全国各地的学子发来贺电,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也发来贺电,称陈老为“一代宗师”。
陈岱孙当之无愧,他从教70年,将自己全部心血放在我国教育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他却终生未娶。
在一次采访过程中被问到:为何没有娶妻?陈老沉默一会儿,淡淡说道:“一没时间,二没遇到合适的人。我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教书。”
据传说在陈老年轻时,和他同学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两人约定谁先取得博士学位,谁就娶她为妻。两人各赴海外留学,陈岱孙在国外发奋苦读,只为早日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娶心爱之人。
却不料被同学捷足先登,那位同学不遵守约定对她展开疯狂追求,最终抱得美人归。待陈岱孙回国后,已是同学之妻,他心灰意冷,黯然退场。之后,他全身心投入教学当中,将这份情感埋藏在心底,除了初恋,再也装不下其他女人。
陈岱孙风度翩翩、仪表不凡,才华横溢,在其身边,不乏有众多的仰慕者,但他却无动于衷。
1997年7月27日的早上,陈岱孙躺在病床上虚弱地说了一句:这里是清华啊!随后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的离去,是清华、北大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教育的损失。
大师虽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故事还在流传,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