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开始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和鸟类、大自然、以及从海洋中漂浮出来的各种新奇的东西打交道。电影里有三个与他有过亲密接触的人,一个是刚刚晋升的同事,一个是和他一起工作的人,一个是他很怀念和他一起工作的男同事,还有一个是他在岛上的日子过得很艰难的冷酷无情的送货小哥。(至于总裁减少了经费,他知道总裁去休假了,也就不谈了,直接放弃了谈判。)
在他看来,这对他来说,是一场精彩的节目。他不知道自己喜欢鸟类的怪癖能不能被人理解,因为他不想因为自己的职业而被人拒绝。小姑娘开口就是奇怪为什么会有人和自己同样陷入困境,看护鸟群的男人却没有被关在孤岛上的想法,反而像是被关在了一只飞禽身边,两个人的频率完全不同,就像面对总裁一般,完全没有交流的可能。我明白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回答女生最初的疑问。
百因有果,万事皆有轮回。你随便丢点东西,说不定就会被小动物吃掉,环卫工人才会把城市里的东西弄得井井有条,在乡下,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些东西,但是那些东西,再过二十年,就会一直存在下去。虽然听起来有些陈词滥调,但是看着老头每天都在收集辣鸡,他心里也不好受,因为他知道,那些辣鸡都是从城里跑出来的。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物品,即使它很容易被利用,即使它的产量足够大,即使它的产生和分解过程都有明确的路线,但是,就好像是在“灰犀牛”一样,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辣鸡,即使会有人来收拾我们的烂摊子(这些烂摊子可能会被填埋场或者火化),但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保护自己的环境,也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如果可以的话,尽量避免浪费,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从凡夫俗子的角度来看,就像《奇谭》中的守灯人,同样是寂寞的,同样受到了资本家的压迫。哲理从来都是一个人的问题,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一个人。
回到现实世界,这两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被提了出来。不过,任何东西的价值都是建立在个人需求上的,作为一个本蒂岛上的“鸟人”,他的需求就得到了满足。
他的精力很充沛,也很单纯,他的精力都集中在鸟儿身上,与它们交流,与它们做朋友,关心它们的繁殖和迁徙,时刻关注着镇子上的足球。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与热爱,才使得这位看护鸟人在岛上的日子过得有条不紊,每天早上起床,早上起床,喂鸟,巡逻沙滩,回收辣鸡,数鸟,一日三餐,弹琴睡觉,每周汇报,偶尔做做小手艺,四十年来,每天都是如此。
平静的日子被一封辞职信打断,流浪者们似乎在提醒他,要重新回到这个陌生而关心的世界,这让他有些不知所措。在数日的共同生活中,说出一声“独语”,并在结束时把一罐食物送给陪伴的小鸟,就象是人生中的一顿饭。接着,他回到了自己的社区,开始讲述他作为一只鸟看门人的生活。
而作者只是一个被时代洪流席卷着的打工,他没有在死后寻找一方天地的勇气,但他也想像他那样,有条不紊地建构自己的日常,减弱世俗的影响,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