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索吊桥话今昔

金兴锦盈 2020-08-24 17:30:07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600多年的历史沧桑铸就了天津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蕴。在天津这座城市中可以感受到特有的豪爽、宽容和幽默。

海河是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五大支流的汇合处。作为天津历史和文化的标志,海河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流淌贯穿市区连接渤海。说到海河,就离不开河流上的桥梁,桥对于天津人来说有着难以忘怀的情怀。

早年天津河道固定桥梁稀少多用渡船,每天有众多市民要通过渡口靠摆渡过河。那时每天要排很长的队伍,早起晚归影响了出行。当时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先通后畅”方案,解决两岸人民的出行问题。

一、新红桥悬索吊桥,名为新红桥,俗称吊桥。二十世纪1964年利用拆除电车钢轨建设成钢桁架桥体,桥面护栏也是利用废旧电车轨道焊接而成。

当初建设钢索吊桥是为了缓解大红桥的交通压力,考虑到当时漕运繁忙,河道上设计没有桥墩的悬索吊桥。吊桥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南大街三道桥附近,横跨子牙河,在子牙河与北运河交汇处。吊桥索塔为龙门框架式,索塔高13.7米,主索采用钢绞线。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桥两端的钢绞线作为桥体悬吊结构,钢绞线上组装多根长度不一的紧固吊索,紧固吊索分布均匀垂直于桥面,直接连接承重桥梁的构件,在桥面和紧固吊索之间同主索钢绞线形成组合体系,形成索塔上两条平行的主索钢绞线将整个桥体悬浮于河面上。吊桥跨径80米,主桥路面宽7米,分上下行两车道,桥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桥梁承重10吨,悬索吊桥在1965年夏天剪彩通车。桥身整体颜色为“邮政绿”,当时为区别大红桥而取名新红桥。

二十世纪1983年新红桥吊桥拆除重建,二十世纪1984年建成跨越子牙河,连接河北大街与新红路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新红桥。

二、三条石铁索吊桥,二十世纪1970年前后,吊桥横跨子牙河,连接河北区五马路附近和红桥三条石大街横街。当地附近人称铁索桥或战备桥,桥两端水泥柱上钢丝绳悬吊整个桥体。桥两侧护栏用网格状铁丝网作为安全护栏,桥体两端高,桥面中心最低,离河面非常近。桥面木板直接铺设在几条铁链上,可以近距离欣赏河上的风景。行人走在桥上随着桥身摆动左右摇晃,有时还有跌跌撞撞的感觉。随着时间推移桥面木板出现松动,脚踩在桥面上,还不时发出“咣当咣当”声响。吊桥的摇摇晃晃和随后出现的诸多不安因素,吊桥在二十世纪1974年拆除。现址已建成永乐桥,开始规划时叫慈海桥,后正式确定为永乐桥,2008年7月正式通车。

永乐桥分为两层,上层为机动车专用道路,双向六车道,中央跨度为30米,向两端逐渐变窄,最后与25米宽的道路平滑相接;下层为人行道桥,利用3条直线通道将桥面整体分为6个明快的区域,从北侧开始依次为:亲水散步区、店铺区、主路、观览车出入口、观光餐厅区、观光亲水区。这种设计,既为机动车创造了良好的通行条件,也为行人开辟了舒适的过往环境。

永乐桥最为引人注目的设计,还是耸立在桥上巨大的摩天轮。这个被称为“天津之眼”的巨轮,直径达到110米,高度相当于35层楼,堪与英国泰晤士河畔的“伦敦之眼”媲美。

三、海河吊桥,二十世纪1971年在和平区海拉尔道,原海河第一个国营渡口渡口处,建起一座铁索吊桥。吊桥西起和平区海拉尔道(现荣吉大街),东接河北区自由道,铁索吊桥位置大致在进步桥与北安桥之间。铁索吊桥两端桥台高出地面,吊桥两岸桥头直立两组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桩柱,似矿泉水瓶粗细的钢缆将吊桥悬挂吊在海河两岸,形如悬挂在两棵树干之间的“吊床”。桥面木板固定在铁索链上,吊桥两侧护栏也是用多道并排索链连接而成。为了通行安全,吊桥两端入口处还设置墩型障碍物,只允许行人与自行车通过,禁止人力手推车、三轮车等车辆进入桥面。

吊桥原址附近于2006年4月开工建设进步桥,2007年10月建成通行。进步桥西起南开区通南路,东接河北区进步道,位于南开、河北、和平三个区的交界。进步桥连通海河西岸的南市商业区、和平路商业区和海河东岸的奥式风貌区、意式风貌区。进步桥建成后,满足行人过河及观光的需求,有效缓解繁华商业区的交通出行压力。

进步桥总长180米,桥上部采用全钢结构,桥中跨宽29.3米,机动车双向4车道,同时在车行道两侧规划了人行道各宽5米。桥体按照“见光不见灯”的原则设计,流线造型,远远望去,既像是一条跃出水面的飞鱼,又像是一列飞驰而过的子弹头列车,形态优美,栩栩如生。

四、广场铁索吊桥最初也是渡口。据《天津卫志》记载:“马家渡口建于明代,去城东南约一里许,有引河设闸开渠,泄南淀之水”。明代天津建卫,初期是军事建制,设有中、左、右三所,中所和左所在马家口。清代天津八景之一为“七台环向”,所指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建于天津城外的七座炮台,其中之一即位于马家口。当时马家口有五座官窑,烧造城砖。城墙建好后,康熙年间(1662至1722年)窑废,此地居民渐多,为便于往来南北两岸,遂修建了简易的渡口。清末民初,这里形成连接意租界与法日租界处的摆渡口,因渡口建在马家村附近,故称“马家渡口”。

二十世纪1959年“五一”在海河“马家渡口”附近建成中心广场,“马家渡口”改称“广场渡口”,摆渡船改为轮机船。

二十世纪年60代末70年代初,国家安全形势严峻,战备工作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挖防空壕,建防空洞,全民皆兵。据特殊时期文献记载,当时天津市革命委员会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决定在海河搭设战备吊桥和在市区建设地下通道(地铁),广场铁索吊桥是那个时期的特殊产物。

二十世纪1969年在“广场渡口”处兴建了“战备吊桥”,从此结束了该渡口的历史。吊桥桥面铺的是长4米长、50公分宽,15公分厚条型木板。那时经常有三一伙五一群的青少年聚集在桥面上,享受着吊桥的摇摇晃晃。后来铁索吊桥年久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约在二十世纪1974年拆除,解放军工程兵部队又重新架设了一座组合式钢结构框架舟桥,取名“战备桥”,由此提升了安全性和稳定性。桥面打破常规,允许手推车、三轮车通行。后来由于通行磨损加之风吹日晒,桥面木板腐蚀出现松动,二十世纪1982年舟桥拆除。

二十世纪1983扩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因毗邻中心广场,命名为广场桥。当时广场桥是双向机动车通行的桥梁,桥面宽度12.6米(含两侧人行道各宽1.2米),桥梁总长100.5米。上部结构采用三跨钢筋预应力锚索混凝土连续悬臂箱梁,另配一跨简支T型梁,下部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高桩承台。

随着交通流量不断增大,交通管理部门将广场桥改为机动车单向通行桥,机动车只能由和平区大沽北路、锦州道方向,向河北区民生路或右转海河东路天津站方向,禁止左转海河东路。

2005年11月27日大沽桥建成通车后,广场桥交通功能逐渐弱化。广场桥桥体此间实际已老化,2007年9月26日,按海河桥梁建设开发整体规划,将广场桥整体静力切割拆除。2009年7月6日10时为提升海河的通航能力,广场桥水下的两个桥体承台(桥墩)顺利实施爆破拆除,广场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五、赤峰铁索吊桥原址是大同道渡口,十九世纪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天津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英、美、法三国将位于城南的紫竹林村沿河一带划为租界地,当时称紫竹林租界。英租界和法租界先后在紫竹林沿河一带修建了紫竹林码头,码头启初名为怡和码头,后改称颐中渡口,二十世纪1949年更名大同道渡口。二十世纪1971年,这里废弃了渡口,建起铁索吊桥,吊桥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80年代,二十世纪1981年10月被新建的赤峰桥取代。2005年赤峰桥拆除改建。

新赤峰桥2006年1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8月31日通车。赤峰桥西连和平区赤峰道,东接河东区李公楼地区,横跨海河西路和海河东路,是连接市中心商业区和天津站的重要通道。

赤峰桥主桥为斜塔双索面弯斜拉桥结构,主桥横跨为130米,引桥为互通式立交桥。桥宽39米,双向六车道,主梁采用流线型封闭钢箱梁,梁高2.3米,桥面斜拉索共计20根。主桥塔高65米,好像风帆。塔顶设置直径18米球形观景平台,塔底为一座两层楼高的船型休闲建筑结构。远望赤峰桥犹如海河上扬帆启航一艘巨轮,特色景观蔚为壮观。亦被誉为“海河之舟”、“天津之舟”。

拜托熟悉天津河流吊桥史料的师友给予补充,使之更具完整性和真实性。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留言联系,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 阅读:17

金兴锦盈

简介: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