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个智谋超群的大人物,现在提起他的名字还是让人赞叹不已。他在战场上出了不少好主意,不过呢,有那么一次他精心安排的战斗,结果却输得特别惨。没办法,最后他只能使出空城计这一招,这才侥幸躲过一劫。
事后,诸葛亮聊起那场战争,心里头五味杂陈。就差那么一点点,他们就能完成“振兴汉室,重返故都”的大业了。
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差错,诸葛亮全盘计划泡汤了,蜀军因此受到重创,这事儿给汉室衰败埋下了种子。
按常理讲,诸葛亮那么聪明,就算打了败仗,也能迅速让军队重振旗鼓,可为啥汉军却一败涂地,再也起不来了呢?到底是啥样的战争,让蜀军损失那么惨重?
【第一次北伐,战局堪忧】
这场仗,诸葛亮真是下足了功夫,动用了全国的力量,目标就是一举拿下长安,让汉室重新稳稳当当地掌控中原。
并且,他们老早就瞅准了这个好时机,那会儿曹魏的军队正跟东吴打得火热,短时间内根本抽不出像样的兵力来抵挡蜀军的猛烈攻势。
面对这场如同下大注的战斗,诸葛亮特别上心,他专门派了打仗经验丰富的赵云和邓芝去冲锋陷阵,自己则带着大队人马去攻打陇西。
蜀军动作飞快,一下子就拿下了南安、无水和安定这三个地方。只要他们能守住陇西的五个郡,那赢下这场仗就是早晚的事儿了。
这时候,诸葛亮更是一刻也不敢放松,大白天的,他都会亲自跑去给三军打气。他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话,深深印在了每个士兵的脑子里。诸葛亮喊道:“为了汉室,咱们得豁出去干,就算死上一万次,也绝不后悔!”
汉军将士们斗志昂扬,没多久就一路打进了曹魏的内部。而且,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曹丕刚咽气没多久,新上任的皇帝曹睿还没能把局面稳住,手头的事儿一堆,根本没法全力去跟蜀军周旋。
所以,曹军顶多就是跟诸葛亮互相拉扯,现在就看谁先能抢得一步优势了。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街亭那边儿给丢了。
这消息简直就像天上打了个响雷,把诸葛亮震得脑袋嗡嗡直响。他心里头有个声音在喊:完了,这回彻底完了。街亭一丢,曹军那些厉害的援兵肯定也要到了。
以前中国地盘被分成了十三个大块,曹魏占了其中九个,汉室那边呢,就只有一小块,兵力也才曹军的差不多五分之一。现在曹军已经整装待发,直接朝着蜀军那边冲过去了。
两边兵力差太多,诸葛亮那边很快就输了,没啥悬念。更糟糕的是,他自己也被困住了,处境非常危险。这一下子,曹军的士气可就高涨起来了,一副要把诸葛亮的手下全部消灭掉的架势。
没办法再打了,诸葛亮决定先保存自己的力量,撤回蜀地。他用了个空城计的法子,竟然成功逃脱了。可回到蜀地的诸葛亮满脸都是愁容,毕竟他几年的努力,就这么简简单单地没了。
诸葛亮并不怕失败,想当年刘备差点让七十万大军陷入困境,但他依然能冷静应对。那时候,主要战斗力还在,领导核心也安然无恙。
但这次北伐跟以前那些仗真的不一样,仔细算算,诸葛亮在这次行动中失去了十一位大将。
这些人一路见证着汉室的壮大,每个人都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手里握着不小的势力。要是没了他们,汉军的实力肯定会大幅下降。
诸葛亮现在年纪已大,没了以前的那股子劲儿。而且,要想拉起一支厉害的军队,可不是短时间内能搞定的。
曹魏一开始的打算就是拖垮诸葛亮,现在汉室得花时间慢慢恢复元气,但能不能回到以前的状态,还是个未知数。
等汉军休整完毕,曹魏那边早已把一团糟的局面给摆平了,这样一来,战争的掌控权又回到了曹魏那边。
怎么说都好,第一次北伐的亏损是真的没法弥补了,特别是那些战死的大将,对汉室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打击特别大。
诸葛亮眼神冷冽地望向天空,像是在质问,又仿佛带着哀伤。那次首次北伐之战牺牲的大将究竟是何等人物,居然能让诸葛亮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
【遗憾离世的十一位大将】
后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提到:“不过呢,我们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这些人。”
这帮人都是汉军里的顶梁柱,就算蜀军的士兵被打光了,只要有他们在,想重新站起来打拼,那根本不算啥难事。
但真正让诸葛亮倒下的是赵云的离世,这也能看出汉朝的运势到头了。赵云连续多日的辛劳奔波,把他的精力都掏空了,而且那时候他已经上了年纪。要是汉军再发起猛攻,他的身体估计也撑不住了。
但是,蜀军被曹魏军队打得惨败,只能慌忙撤退,那疲惫程度远比进攻时还要严重得多。就这样,赵云在返回蜀地的路上,身体日渐虚弱,最终还是没能撑到家的那一刻,半道上就离世了。
赵云从刘备起兵那会儿就跟着他了,打架本事那是一等一的好。他这辈子立的战功,随便拿出来一个都能让其他大将自愧不如。
赵云当年独自一人,硬是从十万敌军里把刘备的儿子给抢回来了。打那以后,只要一提赵云这名字,敌人心里头就直打颤。有这么个人在,就算他不上战场,也能让大伙心里踏实。
赵云历来都是军营里的精神支柱,暗暗给士兵们打气。他一走,问题马上就浮现了。
但人终究得接受事实,一回蜀地,就得算算旧账了。说到底,那场原本咱们占优势的仗,就因为一个小失误,结果被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损失大了去了,总得有个人站出来担责。
马谡这个罪魁祸首,肯定得严惩不贷。为了整顿军纪,诸葛亮还狠下心,处决了那些同样违抗军令的张休、李为等人。不过,这么做也于事无补,毕竟,失去了这些人才,损失太大了。
第一次北伐碰壁后,诸葛亮没有放弃,他又开始张罗着招募兵马。但这时候的他,明显没了刚开始那股子冲劲儿,再也找不到之前那种摇着羽毛扇、穿着青丝衣的潇洒模样。现在的他,整天都是心事重重的,脸上总是挂着愁容。
有人前来劝说诸葛亮要注意身体,他摆摆手,让那人退下,随后心情变得更加沉重。这位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的军师,心里头其实一直在暗暗怪自己,盘算来盘算去,到头来还是让自家人给计划搅黄了。
后来,诸葛亮又尝试了几次北伐,但都没能成功,最后他也在北伐途中去世了。从那以后,汉室就再也没有振作起来。
对比六次北伐的结果,要说最接近成功的一次,那肯定是头一回。要是那次北伐能顺利点,没碰上那个倒霉的插曲,说不定三国早就合并成一家了,诸葛亮也不会到死都带着遗憾。
诸葛亮在快不行的时候,心里头满是遗憾。他一直到最后都没能攻进中原,这真就没能完成刘备交给他的任务。不知道他在断气前,会不会想到那个坏了他大事的马谡。
马谡是北伐头一回失败的关键人物,他究竟搞砸了啥事儿?
【自作聪明,败坏大事】
诸葛亮在前面忙着打地盘,但有个关键地儿得死死看住,绝对不能让曹魏钻了空子,那就是街亭。只要街亭在手里,汉军的大后方才能稳稳当当的。
要是曹魏派兵来帮忙,那街亭就是他们必经之路。诸葛亮心里明白,要是援军迟迟不来,他就能迅速打败陇西的敌军,一路打到长安去。只要长安这座都城一拿下,大局基本上就稳了,剩下的曹军也只能老老实实投降。
另外有件挺关键的事儿,就是得把陇西和凉州之间的联系给断了。凉州那边有曹魏最大的马场,战马在打仗时可是宝贝,而且用得特别快,得不停地补给才行。
要是战马供应跟不上了,曹魏那边打仗可就费劲了,这样一来,汉军离赢就更近一步了。
为了决定谁来镇守街亭,诸葛亮真是伤透了脑筋。正当诸葛亮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的弟子马谡主动请缨,说:“我愿意豁出去,把街亭守好。”
诸葛亮一直很清楚他这位弟子的状况,平时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挺好,可就是实战经验少了点。
让马谡去守街亭,这确实是挺冒险的一招,但没办法,当时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人了。诸葛亮也只能勉强接受,点头答应了马谡。在马谡出发前,诸葛亮专门提醒他,只要想办法拦住敌军,别让他们往前冲就行。
但这个马谡吧,一门心思想着要建立大功,直接领着队伍就往山上冲,打算一下子就把曹军给打回去。他压根就没好好瞅瞅街亭那地方的地形,也不把诸葛亮的话往心里去,就是倔,非得按自己的那一套打法来。
哎,马谡真是倒霉,偏偏撞上了曹魏的大将张郃。张郃那可是打仗的老手了,一眼就把街亭的弱点给瞅出来了。
他把马谡驻守的那座山整个包围了起来,还把山上的水源都给掐断了。
马谡这人没啥经验,一碰到情况就慌了神。张郃那边还没动真格呢,他就赶紧带着手下士兵跑了。张郃一看这机会,立马就追了上去,把马谡那队人几乎给全歼了。
而且张郃这回还给了诸葛亮来个突然袭击,诸葛亮压根儿没想过,他走之前特地交代的事情,竟然被完全忽略了。
马谡狼狈不堪地跑回了蜀地,刚喘口气就被抓走了,这完全是他自己作的。诸葛亮瞅着马谡,心里头那个气啊,直骂自己当初怎么看走了眼,收了这么个干啥啥不行的徒弟。
马谡一走,第一次北伐就算是完了,过去的事儿没法挽回,失败也成了定局。就算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他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也会咬紧牙关,一个人扛起汉室的大旗。只要诸葛亮还在,汉室就不可能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