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密国不献,王室震怒
公元前920年的一个春日,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的王宫内,周共王姬繄扈正端坐在大殿之上。他刚刚继位不久,虽不及父亲周穆王那般威名远扬,但也一心想要维持周王室的威严。此时,一名使者匆匆走进大殿,跪地禀报:“大王,密国国君拒献三女,且言辞傲慢,似有不臣之心!”
周共王闻言,眉头紧锁,手中的玉圭被他捏得咯咯作响。密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位于今甘肃灵台一带,虽地处偏远,但一直是周王室的附庸。按照惯例,诸侯国需定期向周王室进贡财物、女子,以示臣服。然而,密国国君此次竟公然拒绝献上三位女子,这无疑是对周王室权威的挑战。
“密国国君何敢如此无礼?”周共王冷冷问道。
使者低头答道:“密国国君称,其国女子皆为珍宝,不愿献于外人。他还说……还说周王室如今已不如往昔,诸侯不必事事遵从。”
周共王闻言,勃然大怒。他猛地站起身,厉声道:“放肆!密国不过弹丸之地,竟敢藐视王室!若不严惩,何以服众?”
二、密国的底气
密国国君为何敢如此大胆?原来,密国虽小,但地处西北边陲,靠近戎狄之地,民风彪悍,国力不容小觑。加之周穆王晚年频繁征伐,国力有所损耗,密国国君认为周王室已不如从前强盛,便生出了不臣之心。
密国国君密康公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年轻时曾随周穆王征伐四方,见识过周王室的强大,但也深知周王室的弱点。他私下对心腹说道:“周王室如今外强中干,穆王虽威名赫赫,但其子共王平庸无能,未必能镇得住四方诸侯。我密国虽小,但若能联合周边诸侯,未必不能与周王室抗衡。”
然而,密康公低估了周共王的决心。
三、周共王的决断
周共王虽然不如父亲周穆王那般雄才大略,但他深知,若放任密国不臣,其他诸侯国必会效仿,届时周王室的统治将岌岌可危。于是,他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太师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奭进言道:“大王,密国不献三女,看似小事,实则关乎王室威严。若不严惩,诸侯必生二心。臣建议,立即出兵讨伐密国,以儆效尤。”
周共王点头称是,随即下令集结军队,准备讨伐密国。
四、密国之战的爆发
公元前919年秋,周共王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向密国进发。密国虽有所准备,但面对周王室的精锐之师,仍显得力不从心。双方在密国都城附近展开激战。
战斗伊始,密国军队凭借地利之便,顽强抵抗。然而,周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很快便占据了上风。密康公见势不妙,试图突围,但被周军围困,最终被俘。
周共王坐在战车上,冷冷地看着被押解到面前的密康公,问道:“你可知罪?”
密康公虽已成阶下囚,但仍不服软,昂首答道:“我密国虽小,但也有尊严!周王室如今已非昔日之盛,何必强人所难?”
周共王闻言,怒极反笑:“好一个尊严!你密国不过是我周王室的附庸,何谈尊严?今日若不严惩,何以服众?”
说罢,他下令将密康公处死,并将密国宗室尽数流放。密国从此灭亡,其土地被并入周王室直接管辖。
五、诸侯的震动
密国被灭的消息很快传遍四方,各诸侯国闻讯,无不震惊。一些原本对周王室心存不满的诸侯,纷纷收敛了不臣之心,重新向周王室表示臣服。
然而,也有一些诸侯暗中议论:“周王室虽灭了密国,但其国力已不如从前。密国之事,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六、周共王的反思
灭密之后,周共王回到镐京,心中却并未感到轻松。他知道,密国之事虽暂时震慑了诸侯,但西周的内部矛盾并未解决。诸侯离心、戎狄侵扰、国力损耗,这些问题如同一把把利剑,悬在西周的头顶。
一日,周共王召来周公奭,问道:“太师,我西周如今内忧外患,该如何是好?”
周公奭沉思片刻,答道:“大王,密国之事虽已解决,但诸侯之心难测。臣建议,大王应加强礼乐教化,以德服人,同时整顿内政,增强国力。唯有如此,方能长治久安。”
周共王点头称是,随即下令整顿内政,推行礼乐教化。然而,西周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周共王的努力虽延缓了这一进程,却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七、历史的余音
密国被灭,是西周历史上的一件小事,却折射出周王室与诸侯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周共王虽以铁腕手段维护了王室的威严,但也暴露了西周的虚弱。此后,诸侯离心愈演愈烈,最终在周幽王时期爆发了犬戎之乱,西周走向灭亡。
密国的故事,成为西周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周共王的决断,虽暂时稳固了王权,却未能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