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从黄沙到绿洲的千年一叹

右玉乡村e镇 2025-04-15 16:51:21

右玉,这座镶嵌在黄土高原褶皱中的小城,仿佛被时光遗忘的琥珀,凝固着千年的风沙与苍茫,却又在倔强的绿色中,书写着与自然抗争、共生的壮丽史诗。

一、黄土的骨骼,绿色的血脉

初至右玉,目之所及皆是连绵的黄土丘陵,如大地裸露的脊梁,在烈日下泛着苍黄的色泽。山峦起伏间,沟壑纵横,仿佛被岁月用巨斧劈开的伤痕。然而,若你俯身细看,便会发现这苍黄中涌动的生机——每一道沟壑的褶皱里,都藏着倔强的绿色:低矮的沙棘丛在风中摇曳,酸枣树用尖刺守护着红玛瑙般的果实,连野草也以匍匐的姿态,将根系深深扎进岩缝,汲取着稀薄的养分。

而最令人震撼的,是那漫山遍野的松柏。它们或成林成海,或独立山巅,像一队队身披绿甲的战士,用年轮记录着与风沙的鏖战。树干上的疤痕是岁月的勋章,枝桠间的松针是生命的利剑,即便在寒冬,它们依然苍翠如墨,将黄土高原的苍凉,点染成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二、风沙的叙事,林海的回响

右玉的风,是黄土高原的呼吸。它裹挟着沙粒,从蒙古高原呼啸而来,在丘陵间回旋、嘶吼,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孤独与苍凉。然而,风沙的叙事中,渐渐混入了另一种声音——那是松涛的回响,是树叶的私语,是鸟儿在林间穿梭的欢歌。

六十多年前,右玉人以“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的决心,开始了与风沙的漫长博弈。他们用铁锹挖开坚硬的黄土,用箩筐背来山泉,用汗水浇灌幼苗。第一棵树活了,第一片林子绿了,第一道风沙屏障建成了……如今,右玉的森林覆盖率从不足0.3%跃升至57%,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风沙依然在吹,却再也掀不起遮天蔽日的黄尘;松涛依然在响,却多了一份从容与自信。

三、古堡的沉默,时光的褶皱

右玉的黄土丘陵上,散落着三十多座古堡,它们是历史的守望者,是时光的褶皱。堡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巍然屹立,仿佛在诉说着金戈铁马的往事。

走进古堡,仿佛踏入一座迷宫。狭窄的巷道曲折幽深,土坯房的门窗紧闭,只有风穿过门缝,发出呜咽般的叹息。堡墙上,残留的箭垛和瞭望孔,依然保持着警戒的姿态;角落里,锈蚀的铁锅和陶罐,仿佛还残留着往日的烟火气。这些沉默的古堡,曾是边塞将士的家园,是商旅驼队的驿站,是抵御外敌的屏障。如今,它们褪去了战火与喧嚣,只剩下黄土与青苔,在岁月中静静沉淀。

四、乡野的烟火,生命的诗意

右玉的乡村,是黄土高原上的世外桃源。错落有致的窑洞依山而建,屋顶的炊烟与山间的云雾融为一体,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村口的老槐树下,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走西口”的往事;孩童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

田埂间,金黄的油菜花与翠绿的麦浪交织成海;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与紫莹莹的葡萄挂满枝头。农人们弯腰劳作的身影,与远处的山峦、近处的绿树构成一幅和谐的剪影。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忘却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只愿沉醉于这份质朴与宁静。

五、绿色的未来,永恒的追寻

如今的右玉,早已不是“黄沙漫天”的代名词。它是“全国绿化模范县”,是“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是“塞上江南”的生动注脚。然而,右玉人从未停止追寻绿色的脚步。他们继续在荒山上植树,在河道边护堤,在沙漠中固沙,用双手守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洲。

在右玉的夜晚,仰望星空,你会看见银河如一条璀璨的河流,流淌在黄土高原的苍穹之上。那一刻,你会明白:右玉的绿色,不仅是树的颜色,是草的颜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颜色。它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敬畏,只要持之以恒,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绽放出希望的花朵。

右玉,是一首写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诗篇。

它用风沙的粗犷、林海的苍翠、古堡的沉默、乡野的烟火,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关于重生、关于永恒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仍在继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