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螺共作控虫害,半年生态平衡显,稻田田螺品质优,米其林餐厅采购

紫罗养殖 2025-02-25 05:07:44

稻螺共作控虫害,半年生态平衡显,稻田田螺品质优,米其林餐厅采购

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气候湿热,有着大片的稻田。在这里,传统的稻田养殖模式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就拿常见的病虫害来说,农民们老是担心害虫把稻谷咬坏,产量上不去。而且过去为了防治害虫,使用大量的农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虫害,但也破坏了稻田的生态环境。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发生在广西桂林的故事。桂林的周大哥,家里有几亩水田。以前他种水稻的时候,为了除虫,那农药一瓶瓶的打,心里也不踏实,毕竟家里人也吃这稻米呢。后来他听说广东有些地方搞稻螺共作,觉得挺新奇的,就决定尝试一下。稻螺共作啊,就是把田螺放在稻田里。这田螺虽然小,但是作用可大。它们在稻田里吃掉杂草,田螺的活动还能让土壤松动,就像给土壤松筋骨一样。

在稻田里养田螺其实也有不少讲究。田螺得选适合当地水域环境的品种。像中华圆田螺在我国很多淡水水域都能适应,而且繁殖能力还挺强。不过呢,还有一些冷门的田螺品种也可对比,比如说,瓶螺,个体相对比中华圆田螺大一点,食性也更杂一些;还有龙骨螺,外壳比较坚硬,在觅食能力上有独特之处;还有方田螺,形状是方的,比较少见,对水质要求稍高;还有一种旋螺,它的螺旋形状比较独特,在生长速度方面和中华圆田螺就有差异。每一种田螺在不同的水质、水温环境下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都不同。周大哥家的稻田在广西,属于南方湿热地区,水田里水多且温暖,他就选了中华圆田螺。

刚开始的时候,周大哥心里也没底。他就向村里的技术员请教,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他知道这田螺放养的密度很关键。要是放多了,田螺会抢夺过多的食物资源,稻田里的害虫可能还没被吃完,田螺就不够吃的了;要是放少了呢,又起不到很好的除虫效果。最后确定每亩地放养大概2000只左右的幼螺。大概过了一个月左右,周大哥发现田里的杂草明显少了。这是因为田螺把那些嫩绿的杂草芽当成食物了。而且有田螺的水田土壤变得更松软了,这就像给稻苗的根系搭建了更舒适的家,稻苗长得比以前更好了。

时间过了两个月,稻田里的害虫渐渐少了。这田螺啊,它们可喜欢吃那些害虫的虫卵和幼虫了。比如说稻飞虱,这可是水稻的大害虫,专门吸食稻株的营养。以前周大哥都要定期喷洒农药去对付它们,现在有了田螺,稻飞虱的数量大大减少。这半年下来啊,周大哥家的稻田几乎不用怎么打农药了。水稻在这样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下生长,产量并没有下降,反而因为土壤肥力变好,稻穗更饱满。而且他家的稻田里产出的田螺也特别好,个体饱满,肉质鲜美。

后来啊,有个朋友来周大哥家玩,看到他家的稻田风景特别好,稻穗沉甸甸的,田螺在田里欢快地爬着,觉得很神奇。就跟他说自己在一个美食节上看到有米其林餐厅专门采购稻田里养出来的田螺,说这种田螺品质特别好。这让周大哥很受启发,他意识到自己家的田螺说不定也能卖出个好价钱。周大哥家在南方的稻田因为稻螺共作,实现了生态平衡,并且收获了优质的稻米和田螺。而在北方干冷地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在东北的一些农村,老孙是一位老农民。他家有几垧地,开始也没想到稻螺共作。以前的时候,东北的稻田病虫害主要是稻瘟病之类的真菌性病害。老孙一直靠传统的防治方法,虽然也能控制住病情,但是花费不少精力。后来他听农业专家说南方稻螺共作的方式能改善稻田生态,他心想北方的稻田能不能搞呢?于是他就去考察学习。

北方的稻田和南方最大的不同就是水温低,一年适合水稻生长的时间短。老孙经过摸索,选择了适合在低温环境下生活的田螺品种,并且调整了放养的时间。大概在每年插秧后一个月左右开始放养田螺。因为这个时候水温慢慢上升,田螺也适应了北方的环境。老孙发现,在北方干冷地区,稻螺共作同样有很多好处。

比如说以前冬天的时候,稻田土壤肥力会有所下降。但是自从搞了稻螺共作,田螺在稻田里过冬,它们排出的粪便就像天然的肥料。而且田螺在冬天会在水底拱动,这让底层的土壤松动,来年春天天气回暖的时候,土壤透气性特别好。和南方稻田的水稻生长节奏不一样,北方因为生长季短,水稻生长的每个月都有不同的管理重点。老孙按照自己摸索出的一套方法,让稻田也在稻螺共作的模式下达到了生态平衡。他家稻田产出的稻米颗粒饱满,口感香甜,而且田螺也能健康成长。

在江西的某个山区的农场里,有着一大片梯田式的稻田。农场主小王一直想探索新的养殖模式来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他开始尝试稻螺共作。这里的稻田周围是山脉,生态环境很优美。小王发现这里的田螺生长和在平原地区的稻田还有些不一样。因为地势的原因,稻田里的水流和水质在一天当中有不同的变化。他发现不同的绿植在稻田周边生长也有很大影响。

像水葫芦这种比较常见的绿植,在稻田周边如果控制不好数量就会疯长,挤占田螺和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而菱角呢,它不仅能吸收稻田里多余的营养物质,还能给田螺提供一定的栖息场所。还有一种比较冷门的绿植叫芡实,它的叶子很大,能在夏季遮挡部分强烈的阳光,避免水温过高影响田螺生长。还有菱角菜,它的根系比较发达,能很好地固定土壤,和田螺共作的时候能让稻田水土保持得更好。另外,水蕹菜的繁殖速度很快,可以净化水质,这也为田螺创造了很好的生存环境。

小王在这些绿植和稻螺共作的搭配中不断尝试,经过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他发现了一种很合适的搭配模式。稻田里的害虫被控制住了,田螺的数量也稳定增长,稻米的质量更是得到了提升。周边地区有餐厅老板知道了这里的情况,过来考察后觉得这里稻田田螺很适合供应给追求高品质食材的餐厅,包括一些米其林餐厅。

从这些不同地区的案例来看,稻螺共作模式不管是在南方湿热地区还是北方干冷地区,不管是在平原还是山区,只要掌握了合适的品种选择、放养密度、和其他绿植的搭配以及养殖的时间管理,都能实现稻田生态的平衡。

稻田里有了田螺之后,整个稻田就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田螺吃掉害虫,杂草减少,土壤肥力变好,水稻生长得更好。而且田螺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品质优良,肉质鲜美。就像那南方桂林稻田里产出的田螺能被米其林餐厅采购一样,北方东北干冷地区、江西山区稻田里的田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这也让我们思考,如果更多的稻田采用这种生态养殖模式,会给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