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被娱乐圈的瓜占领了,转移下视线说说日常生活。
看到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占据了热榜。
一名老师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所以解散了有63名学生的微信群,并且在群里发布最后一次通知,表示:
“和你们没有感情,永远不想和你们打交道,也不要找我问学科问题,江湖不见。”
题主描述得很严重,说是研究生群,还问这是什么仇什么怨?
我是不懂物理的,但是看到很多回答上都写着,这并不是研究生群,而是大二的基础科目。
老师虽然冲动了些,但是没有违反任何规定,因为本学期的授课已经结束,卷子也已经批完,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与他没有关系了。
生气的缘由老师在群中进行了详细说明,一门上了一学期的课,没有人能做对题目,绝大多数人达不到合格要求,需要靠老师施舍。
可想而知,这些学生的上课状态有多差。
你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就是这个样子。
现实确实是这样,无论是大专,三本,二本,甚至一本,都有上课睡觉的学生,也都有不完成作业逃课导致挂科的学生。
你也可以说,大不了补考,反正毕业后也用不到这些知识。
是啊,又不是毕业后准备考研考博,没打算在学术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你在被同化。
这有多可怕?
当环境中充斥着浮躁,虚无,享乐;当所有的人都在嘲笑努力,并且以努力为耻;当你理所应当地认为,颓废和懒惰才是正常生活…
你就要废了。
02 环境造就人我们为什么从小就被父母耳提面命要考一个好大学?
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只有到一个更好的环境中,才有可能成为更棒的自己。
当然也有很多人用实力证明,环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可是,如果有机会减少阻力,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之前有一张民营企业创始人学历表,在网上大肆流传。
几乎所有优秀企业的创始人都为985或211毕业,学历是他们的标配,只有美的集团的创始人何享健为小学毕业。
这样的人固然更值得敬佩,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他是幸存者偏差,他一定经历了比常人千百倍的困难,才走到如今这个地位。
绝大多数学历低的人被拍死在创业的浪潮之中,再也不能回头,你能保证你会是那幸运的1%吗?不,你更有可能是大多数。
在大学上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上着课就不见踪影;一些人从一开始就直奔最后一排睡觉;还有一些人干脆就不来,直接旷课。
可是北大的课堂不是这样,在上课还有20分钟的时候,教室里就坐满了人,前排被抢的一个座都没有。
985和211高校拥有更广的资源,更厉害的校友,更有名气的大师,更优秀的课程。
而这些就是你与优秀的人之间撵不上的差距,是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
03 宁当凤尾 不当鸡头毕业于机电专科的吴静一路咬牙坚持,自学本科,考研究生,毕业论文顺利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
和他一起在工厂工作的同事们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原来车间也能飞出一个金凤凰。
吴静在工作之余都会选择在网上寻找学习视频,只要空闲他就会拿出书看。
他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机会,所以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议论和眼光,也没有任何玻璃心的想法,只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去努力。
可以想象别人在看到吴静学习时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学习也不好,看书有什么用?”
“看再多书还不是要在这里和我一起工作。”
“有这功夫不如睡会儿觉,何必浪费时间呢?”
但吴静坚持下来了,没有人能阻拦一颗破土的种子。
有人会说,这可能是个励志故事,因为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是的,改变自己的圈子从来都很难。他把一本辅导教材刷了七、八遍,用掉的稿纸不计其数,没有人辅导给他帮助,全靠自己死磕。
你会发现在他的事迹中,智力不是决定性因素,是韧劲。
教育资源从来都不平衡。
城市的资源要比乡村的资源好一些,富裕的家庭有能力给孩子更好的平台,远见卓识的父母会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
我们必须要承认,人和人之间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所以,当上天给你的那副牌要比别人烂一些的时候,怎么打就变得格外重要。
在零几年大部分人都只能靠着勤奋苦学才能上清华北大的时候,有的人就已经学会了钻空子,通过改换国籍,以留学生的身份低分进入高校。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别人,我们只能改变自己,难道别人在走捷径的时候,我们应该怨天尤人吗?
就此放弃没人会说你什么,但如果选择反击,你会更加令人尊重。
一个好的环境会给人更大的助益这不假,但也有很多人拿着一副烂掉的牌起死回生。
即使,这非常困难。
不要试图鹤立鸡群,你要离开那群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