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同时也是开国“六王”之首,生前被封为魏国公,与其他大部分功臣被屠戮爵除不同,其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真正做到了世袭,一直传到明末,可谓代代相传。
同时他的第四子徐增寿由于在靖难之役中私下向朱棣传递消息导致被建文帝所杀,为了表彰徐增寿的忠诚和贡献,朱棣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这边的魏国公仍然保留,以此顾念徐达的功绩。

徐达
就这样徐家就拥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世系爵位,后来更是成为仅有的5个与大明相始相终的公爵,魏国公一系继续留在南京,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
接下来看看魏国公和定国公的世系传承吧!
魏国公系(1370年-1645年)第一代:徐达(1332年-1385年),1370年进封魏国公,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去世后,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
第二代:徐辉祖(?-1407年),徐达长子,1388年袭爵魏国公。靖难之役时,徐辉祖支持建文帝,屡屡率军与燕军作战胜利,明成祖即位后,将其削爵并禁锢于家中直至去世。南明朝廷追赠太师,谥号“忠贞”。

徐辉祖
第三代:徐钦(1391年-1424年),徐辉祖长子,1407年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理由袭爵魏国公。因未得诏令而擅自回南京于1421年被削去爵位,发配凤阳,明仁宗即位后,于1424年恢复徐钦爵位,同年去世。
第四代:徐显宗(?-1448年),徐钦之子,明仁宗即位后于1425年赐名徐显宗,袭爵魏国公,直至1448年去世。
第五代:徐承宗(?-1463年),徐显宗之弟,1448年,袭爵魏国公,领前府,直至1463年去世。
第六代:徐俌(1450-1517年),徐承宗之子,1464年,袭爵魏国公,为官五十年,以极孝著称,两次出任南京守备,受士民爱戴,于1517年去世,赠太傅,谥号“庄靖”。

第七代:徐鹏举(?-1570年),徐俌之孙,1518年,袭爵魏国公,两次担任南京守备,领中府,于1571年去世。
第八代:徐邦瑞(?-1589年),徐鹏举之子,1572年,袭爵魏国公,担任南京中府佥书,于1589年去世。
第九代:徐维志(?-1593年),徐邦瑞之子,1589年,袭爵魏国公,担任南京守备兼领后府,于1593年去世。
第十代:徐弘基(?-1644年),徐维志之子,1595年,袭爵魏国公,担任南京守备领后府、提督操江,加太傅,北京失陷崇祯殉国后,迎接福王朱常洵继承帝位,晋升左柱国,掌管左府印,同年去世,赠太师,谥“庄武”。
第十一代:徐文爵(?-?),徐弘基之子,1645年,袭爵魏国公,不久在南京投降清朝,爵除,此后无事迹。
定国公系(1404年-1644年)第一代:徐增寿(?-1402年),徐达第四子,长而勇敢善骑射,官至右军都督府左都督,靖难之役时因私下向朱棣传递消息,为建文帝诛杀,朱棣即位后,赠徐增寿钦承父业推诚守正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进爵为定国公,子孙世袭,谥号“忠愍”。

徐增寿
第二代:徐景昌(1390年-1439年),徐增寿长子,1404年,袭爵定国公,聪明好学,掌行在后军都督府,驻守北京,随征巡边,于1439年去世。
第三代:徐显忠(?-1448年),徐景昌之子,1438年,袭爵定国公,于1448年去世。
第四代:徐永宁(1442年-1504年),徐显忠之子,1455年,袭爵定国公,明宪宗年间因为误毁制书被迫闲住,于1504年去世。
第五代:徐光祚(?-1526年),徐永宁之孙,1504年,袭爵定国公,领中军都督府,1521年迎接朱厚熜到京师即皇帝位,加太师,于1526年去世,谥号“荣僖”。

第六代:徐延德(1514年-1567年),徐光祚之子,1529年,袭爵定国公,先后任左军都督、神机营中军都督,领中军都督府,于1567年去世。
第七代:徐文璧(?-1602年),徐延德之子,1568年,袭爵定国公,在廷议中同意俺答封贡,掌后军都督府事,为人小心谨畏,屡次代神宗郊天,累加至太师兼太子太傅。于1602年去世,获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傅,谥号“康惠”。
第八代:徐希(?-1630年),又作徐希皋,徐文璧之孙,1602年,袭爵定国公,于1630年去世。
第九代:徐允祯(?-1644年),徐希之子,1630年,袭爵定国公,加太子太保,于1644年北京被围时献出德胜门投降农民军,不久被杀。

徐达在明朝开国战争中功劳显赫,嫡系子孙得以世袭魏国公爵,后其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竭力支持朱棣,得以世袭定国公爵,一门两国公,福萌子孙200余年。只是在明朝灭亡之时,与国同休的公爵却没有殊死抵抗,纷纷率先投降,结果定国公投降大顺军却被农民军所杀,玉石俱焚,魏国公投降清朝却被贬为庶民,名节有亏,只能让人无限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