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幼苗选育技巧,南方水田生态混养,脱壳期营养补充法,养殖户务必重视
在咱们国家的养殖行业中,大闸蟹那可是很受关注的一种水产。大闸蟹有着独特的外形,蟹壳青黑发亮,肚皮洁白如雪,蟹腿粗壮有力,蟹螯更是充满力量感。大闸蟹在市场上一直有着不错的价值,尤其是在秋天的时候,蟹黄和蟹膏满满当当的时候,是很多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从一些市场数据来看,在大闸蟹上市旺季,价格也能达到比较可观的水平,像每只5两左右的大闸蟹,一斤的价格可能比普通螃蟹贵上好几倍。
咱们先来说说大闸蟹幼苗选育这个事儿。大闸蟹幼苗选育可是有不少难点的。就像我一个朋友的经历,他在北方一个小的养殖场尝试养大闸蟹,开始的时候没有重视幼苗选育,随便买了一些幼苗。结果到了后面,这些幼苗的生长速度特别慢,而且成活率也不高。其实在南方的养殖场,大家都很看重幼苗选育。比如说在江苏无锡的一些知名大闸蟹养殖场,他们会在选苗的时候特别仔细。选苗的时间一般从每年的特定时间开始,大概3 - 4月间。他们要选那种活力强的幼苗,怎么判断活力呢?就把幼苗放在一个有适量水的水盆里,活力好的幼苗会不停地游动,肢体动作协调。而且,那些蟹壳完整,色泽光亮的幼苗也更值得选择。这和大闸蟹的生长发育规律有关,在幼苗阶段,每个月的生长速度大约在1 - 2毫米左右,如果幼苗起始状态不好,后续的生长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再讲讲南方水田生态混养的情况。南方很多地方的水田适合大闸蟹养殖,而且生态混养能让效益最大化。但是这里也有不少痛点。像广东有些地区的养殖户,他们在南方的湿热环境下,想要搞水田生态混养大闸蟹。他们一开始没有考虑到水田里其他生物种类的搭配。有一年,只放了草鱼和大闸蟹混养,结果草鱼因为水质变化得了病,大闸蟹也受到了影响。后来他们学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水田里放入了多种水生植物和鱼虾。比如说放了一些比较冷门的水生植物,像金鱼藻,它对水田里的一些营养物质能很好地吸收,并且能为大闸蟹提供很好的栖息和隐蔽场所;还有轮叶黑藻,它在不同季节的生长速度和光合作用效率不一样,能很好地调节水质和溶氧量;再加上一些菱角这种水生植物,能让整个水田生态系统更丰富。在鱼的方面,除了草鱼,还会放入少量的鳜鱼。鳜鱼可以帮助控制水田里的小鱼小虾的数量,这些小鱼小虾如果太多,会吃大闸蟹的食物,影响大闸蟹生长。在虾的方面,选择南美白对虾,因为它生长周期大概在3 - 4个月就能上市,而且对水质要求和大闸蟹有些相似之处,可以和大闸蟹共生。
脱壳期对于大闸蟹来说是个关键的阶段,营养补充尤为重要。我给大家讲个南方养殖户小李的故事。小李在浙江的一个水田间养殖大闸蟹。有一年到了大闸蟹脱壳期,他没有太在意营养补充这事儿,结果大闸蟹脱壳很不顺利,很多蟹壳硬不起来,而且还有不少脱壳失败的蟹。其实大闸蟹脱壳期的营养补充是有很多讲究的。在大闸蟹脱壳前的一个月左右,就要开始在食物里添加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虾壳粉,一般按照大闸蟹饲料总量的10% - 15%添加。还有螺蛳,螺蛳不仅能提供钙质,还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个时候,大闸蟹每天的摄食量会增加很多。到了脱壳期,除了上述食物,还可以在水田里放一些鸡蛋黄,稀释成一定比例的水溶液,这样可以提高大闸蟹脱壳成功的概率。因为大闸蟹脱壳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新壳的形成离不开钙等矿物质。
南北地域差异在大闸蟹养殖中也很明显。在南方,水质比较温暖,适合大闸蟹快速生长。像在福建的一些沿海水田养殖大闸蟹,水温相对北方要高一些,大闸蟹的生长速度可能会快20% - 30%左右。而且南方的水生植物种类更多,在生态混养的时候选择范围更广。北方就不一样了,就拿山东的一些养殖场来说,气候比较干冷。在北方养殖大闸蟹,养殖周期可能会比南方多一个月甚至更多时间才能达到上市的标准。而且北方的冬天比较寒冷,需要有很好的防寒措施,像在水田周围做一些简易的保温棚之类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大闸蟹幼苗选育和其他养殖环节的联系。幼苗选育不好,即使后面的生态环境打造得再好,在脱壳期补充营养再多,也难以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的大闸蟹。比如在南方的湖南地区,有的养殖户在幼苗选育时没有做好,导致幼苗一开始生长就有问题。后面虽然在水田里投入了很多精力进行生态混养,放入了很多像莲藕这种水生植物,还在脱壳期精心照顾,可大闸蟹的产量还是不尽人意。
在南方的生态混养环境下,不同的水生植物组合对大闸蟹的影响很大。比如说,我们之前提到的一些冷门水生植物,它们和常见的挺水植物如芦苇等相比。芦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水质,但是芦苇生长过于茂盛可能会占据过多的空间,影响大闸蟹的活动范围。而金鱼藻这种水生植物,它更灵活,能在大闸蟹活动的区域穿梭,大闸蟹可以在金鱼藻的根茎间嬉戏、觅食,这对大闸蟹的生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还有轮叶黑藻,和菱角相比,轮叶黑藻的光合作用更有利于提高水体中的溶氧量,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这个特点非常明显。菱角主要是提供空间和一定的食物来源,但在改善水质方面,轮叶黑藻更有优势。
从养殖的时间线来看,大闸蟹的养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从每年年初开始规划,1 - 2月要重点做好养殖场地的整理,包括水田的改造、防逃设施的安装等。到了前面提到的3 - 4月就是幼苗选育和投放的关键时期。在这之后的几个月,要密切关注水田里的生态环境,比如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水质的变化等。到了夏天,水生植物要定期修剪,避免过度生长影响大闸蟹的生长空间。而在整个养殖周期里,脱壳期营养补充是每个养殖户都要高度重视的环节,不管是南方的哪个地区,这一点都不能马虎。
我还想给大家分享一个网友的经历。这个网友在江西农村家里有小块水田,他也想试试养大闸蟹。他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管,大闸蟹幼苗也是随便买了一些,水田里没种什么水生植物,就那么放养着。结果到了冬天,大闸蟹死了不少。后来他发现是自己没有做好幼苗选育,也没有重视脱壳期的营养补充,而且水田里缺乏合适的生态环境。他就开始学习正确的养殖方法,重新选育幼苗,在水田里种了一些菱角、金鱼藻等,还注重脱壳期的营养补充,慢慢的大闸蟹的生长状况就改善了很多。
大闸蟹养殖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幼苗选育、养殖场景的规划、生态混养模式以及脱壳期营养补充等多个方面。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就像一个链条,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而且南北地域差异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同的养殖思路和应对方法。
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大闸蟹养殖中,你们认为是幼苗选育更重要呢,还是养殖环境的打造更重要呢?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