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大唐帝国第二任皇帝、也是大唐最伟大的皇帝、有“天可汗”之称李世民去世,庙号太宗,是为唐太宗。21岁太子李治于灵前即位,是为唐高宗。李治接手的大唐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帝国,在李世民23年的苦心经营之下,大唐已经走出了隋末战乱的阴霾,社会稳定、政治昌明、经济富庶,好一派盛世景象。贞观时代名将们也先后荡平了大唐的宿敌突厥汗国、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强悍的地方政权,特别是突厥汗国,大唐名将李靖更是以3000唐军攻灭了这个亚欧大陆曾经的霸主,一战建立大唐的亚洲国际新秩序。

李治即位初期,依旧沿袭贞观时代的各项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由李绩、长孙无忌、褚遂良组成的“辅政三人组”,也是兢兢业业,他们共同推动大唐进步,因此"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永徽是李治执政初期的年号)。
在强大的国力的加持下,李治开启了属于他的开疆拓土时代。657年唐军攻灭西突厥汗国,西域重归大唐版图;660年,唐军攻灭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在百济旧地设置熊津都督府,大唐的势力拓展到了朝鲜半岛,完成了对宿敌高句丽的战略合围,高句丽的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就在大唐积极准备对高句丽的灭国战事时,大唐的北方出现了危机。龙朔元年(661),回纥铁勒九姓突厥(九个部落联盟,系突厥汗国灭亡后的残余势力,起初臣服大唐,后来逐渐跋扈不臣,以下简称铁勒)进犯大唐北部边境。李治遂诏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主将)、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总管(副将),统率唐军北上征讨铁勒。唐军北上后,连续击败铁勒军,并深入漠北,搜寻铁勒主力。龙朔二年(662年) ,铁勒各部集中10万兵力,在天山(今蒙古杭爱山)列阵,试图与唐军决一死战。此时唐军深入漠北,远离后方,后勤补给困难,且兵力处于劣势;而铁勒在主场作战,又以逸待劳,似乎胜利唾手可得。

龙朔二年(662)三月初一,唐军与铁勒军在天山遭遇,随即展开决战,是为天山之战。战斗中,铁勒派数十名大将前来挑战,薛仁贵遂应声出战,以一人对阵铁勒数十人,并连发三箭,3名铁勒将领被当即射落马下,铁勒军士气大跌。薛仁贵遂趁机率部杀入铁勒军大阵,铁勒军阵型大乱,唐军主将郑仁泰也趁机率唐军主力发起总攻,铁勒军随即崩溃,大败,唐军斩首万余级,余者纷纷投降,铁勒部10万大军全军覆没。

战后,面对这人数众多的铁勒战俘,郑仁泰和薛仁贵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处理,带着他们回大唐,中途数千里,期间还要越过沙漠,显然不现实;放了他们吧,那这场仗就白打了,再加上铁勒部常年袭扰大唐边境,实属罪大恶极。于是,二人商议后决定将这些战俘全部坑杀,以彻底杜绝后患。之后,唐军继续北进,生擒铁勒九部的首领伪叶护三兄弟,从此回纥九姓突厥衰落,再也无法对大唐的北部边境形成威胁。此战打的是格外漂亮,堪称大唐最漂亮的斩首行动,也是名将薛仁贵的封神之战。正如《新唐书.薛仁贵传》所言:
“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薛仁贵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凭一己之力就能决定战局的猛将之一,安市之战和天山之战足以显示出他的武力值堪与项羽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