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谁能堪当重任?邓小平访老帅,共同运筹帷幄。1979年的冬夜,北京大风肆虐,飞雪漫天。一位风霜迷离的老者冒着严寒来到一位老帅府上,他就是时年75岁的邓小平。这位谦逊低调的老人物,为什么要在凛冽的寒夜挨户拜访?他到底有何重要的事情?一切的缘由,都要从1979年说起,那一年邓小平打算卸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而接替他的人选如何选定,成了一个让全党上下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1977年的"七一"之后,身经百折的邓小平卷土重来,复出执掌党政军权力核心。到了1979年,邓公身兼数职,除了中央副主席,还一肩挑起了总参谋长的重担。不过已年过古稀的邓老对"束手就擒"的任务显然力有未逮,他决定把总参谋长的职位让贤,为别人创造机会。
一则权力更迭的消息在军中引起轩然大波。新一任总参谋长将操纵全军军政大权,简直就是掌管着解放军的"心脏"。这个位置如何人选,将影响党政前景。因此,中央军委对接任人选问题慎之又慎。起初中央想让邓公亲自推荐继任人选,但他明智地拒绝了,避免引发党内结党营私的不良风气。
于是由老帅们牵头负责推选人选的重任。首先被点名的是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他是一位经历过艰苦奋斗的老革命,不仅立下过赫赫战功,而且在动乱时期未被利用而忠于党国。
然而,杨勇的工作作风太过刚硬较真,致使他在军中结下不少梁子。为免将来引发不稳定,老帅们不得不放弃他。接下来,他们将矛头对准另一重量级人物杨成武。这位元老在解放战争时期就立下了赫赫战功,多次指挥大规模战役,军功卓著。可惜,十年浩劫期间他也有一些污点遗留,不少老干部对他反对声音不绝于耳。于是,这一人选也不得不被搁置。
两位备受重视的人选双双落马,让人选问题陷入胶着。老帅们几乎绝望了,但邓公拒绝放弃。他急切地寻求叶剑英的智慧之光。叶帅不顾身体亲笔写信,向邓小平透露了宝贵的意见。
大难不垂朝夕,功夫不负有心人。邓小平和老帅们终于达成共识,一致看好了当时的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杨得志不仅有着同样卓越的军功,而且更被认为"团结一致"、"注重民主"、群众基础深厚。经过反复沟通、权衡利弊,老帅们都认为杨得志是理想的总参谋长人选。
于是,在邓小平和老帅们的联袂推荐下,杨得志于1980年正式接替邓小平,出任总参谋长一职。这份重任终于落定,但接下来如何带领全军,构建现代化国防力量,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