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清明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出代表,各自携带祭文共祭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营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抗日的强大社会舆论。
中共代表林伯渠受毛泽东、朱德委派,在祭陵仪式上宣读了毛泽东亲笔起草的《祭黄帝陵文》。
毛泽东在祭文中说: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这几句,以凝练隽永的诗化语言,高度概括了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轩辕氏的丰功伟绩。

中华民族上古时代,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黄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已经形成了许多氏族部落联盟。其中最显赫的是黄帝族。黄帝族的首领是轩辕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少典之子,生长于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陕西省武功县),故号轩辕氏。以土德王,土色黄,故称黄帝。《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黄帝的伟大的“肇造”之功,主要表现于他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族与东夷、苗蛮族的融合,为多元一体的民族大格局奠定基础。
毛泽东在《祭黄帝陵文》中用“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四句话来赞颂黄帝征服炎帝族和九黎等族的功绩。

在炎帝族成为中原强大部落联盟的同时,活动在中原地区的还有黄帝族、东夷族和九黎族等。其中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是南方蛮夷族中勇猛、顽强、富于有斗争精神的一支,最早进入中原一带,与东夷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蚩尤率领九黎族北上居于尚未强盛的少昊之地。自郓城到睿县,全是九黎氏的故地,蚩尤的领土。
炎帝欲向东发展势力,命令蚩尤遏制其他氏族力量。但是蚩尤想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服炎帝命令,于是发生冲突,炎帝被蚩尤打败。黄帝族趁机率众经过战斗收服了炎帝族。《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即涿鹿。黄帝与炎帝“涿鹿奋战”,属部落联盟内部之战,两族原有近亲联盟关系,战后很快讲和,然后又联兵南下大战蚩尤。

黄帝战蚩尤,是史前传说中的重大事件,影响极为深远。关于这次战争的始末,《史记·五帝本纪》和《逸周书》均有记载。两族交战之地在现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当时华北平原森林蔽野。黄帝利用狂风大作尘沙蔽天,趁蚩尤昏迷彷徨之际,驱众冲向蚩尤族,一举将其击溃,蚩尤被擒杀。经过这场大战,黄帝声威大震,成为中原各部族的首领和民族融合的核心。《五帝本纪》说:“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黄帝之后,在夏、商、周、秦时期,华夏族进一步融合四周的苗蛮夷狄等族,逐渐发展壮大。到今天,中华56个民族虽各自都有自己的族源,或传说中的始祖,但他们都认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黄帝的“肇造”之功,也表现在他确立的一系列制度。
黄帝在推进农业生产基础上,将“迁徙往来无常处”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结构,改变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地域色彩的社会结构,这就为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尚书大传》说黄帝始立礼文法度。南宋罗泌《路史·疏仡纪·黄帝》云黄帝任用“四辅、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视四民”。黄帝还创造了“分土建国”的册封制度。《路史·后纪一》云“黄帝始分土建国”。根据黄帝在打败蚩尤之后对蚩尤遗民的处理情况,可推断黄帝有可能改变屠杀不同氏族的俘虏的做法,探索一种占有被征服领土、控制和安置被征服氏族人员的统治方式。

黄帝的“肇造”之功,还表现为他奠定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基本形式。
《易传·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遗址中,都曾发现有刻契符号。在黄帝时代,经济文化生活的繁富,使得结绳记事已无法适应更多更快地记录、传递信息的需要,黄帝之臣仓颉“从兽蹄鸟迹”之中,探索出一套方便适用的交流手段,从而发明了文字。文字的发明为黄帝族充分吸取其他部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方便。黄帝时期还发明和创制了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
黄帝对炎帝部族的医药养生之术也予以高度重视。自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越来越丰富的关于黄帝学习养生、医学的记载。如《庄子》一书记载,黄帝曾到陇右崆峒山问“养民人”、“官阴阳”之道。黄帝后来也被养生家当做始祖。这也是他“聪明睿知,光被遐荒”的一个重要方面。
毛泽东在《祭黄帝陵文》的开头,用“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八句话盛赞这位中华民族最早“肇造”者。毛泽东认为,黄帝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开创和奠定了华夏民族雄立于世界东方的“伟业”。

毛泽东写的祭文56句,仅用12句概括黄帝的伟业,其余均写中华民族被日寇侵略的现实遭遇和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及肩负的历史使命。全篇昭告明志,呼吁全国各党各界,求同存异,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使赫赫始祖轩辕黄帝之伟业,如凤凰之涅槃再生。全篇祭文彰显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党和红军,是轩辕黄帝“肇造”的“伟业”的全面继承者和坚定捍卫者。
1937年8月25日,八路军将领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一行,从洛川县出发前往黄陵县拜谒了黄帝陵。当朱德一行来到黄帝陵拜谒时,毛泽东几个月前亲笔手书的《祭黄帝陵文》原稿,还原封不动地陈列在黄帝陵所在的轩辕庙内供案上。于是朱德一行一边仔细阅读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一边品味领会祭文的深刻内容。任弼时读后,言简意赅地说:“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如今毛泽东手书的《祭黄帝陵文》已刻写成碑文,耸立在黄帝陵所在的轩辕庙内西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