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机械化采收,刀具角度调节法,采后3小时,损耗控制案例

星河如雾 2025-02-20 19:52:25

菠萝机械化采收,刀具角度调节法,采后3小时,损耗控制案例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比如海南,大片的菠萝种植园如绿色的海洋般延绵不绝。那一个个饱满圆润的菠萝,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可谁能想到,在传统的采摘方式下,这里面藏着不少让果农头疼的问题呢。

就拿海南老陈的菠萝园来说吧。老陈种菠萝也有不少年头了,他家的菠萝口感好,在当地小有名气。可每次到了采摘季,老陈就愁眉苦脸的。菠萝采摘不像其他水果,需要特别小心,稍微碰坏了皮,就容易腐烂变质。以前都是靠人工采摘,虽然果农们都小心翼翼的,但采摘后的损耗还是不小。从树上摘下到运到市场上售卖,短短3天时间,损耗率能达到10%左右,这让老陈的收益大打折扣。

老陈算了一笔账,他家菠萝园每年产量有好几万斤,按10%的损耗算,那就是好几千斤的菠萝就这么浪费了,那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而且不仅仅是老陈,周边很多果农都面临同样的情况。在海南这种地形以丘陵为主的地方,果园分布比较分散,人工采摘不但效率低,损耗也难以控制。

其实,在菠萝机械采收方面,有个刀具角度调节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里先给大家说说菠萝的不同品种特性。除了常见的巴厘菠萝,还有卡因菠萝,它的果型更大,果肉更多;还有红心菠萝,这个品种在我国华南地区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它的果心部分是紫红色的,口感特别甜,汁水也丰富;还有金钻菠萝,这是比较冷门的一个品种,在云南的一些热带地区有种植,果实比较硬,适合长途运输。这些品种虽然各有特点,但在采摘时面临的损耗问题是一样的。

在菠萝机械采收中,刀具角度的调节很关键。我见过一个网友分享他在泰国看到的菠萝采收情况。泰国是菠萝出口大国,他们在菠萝机械采收方面有不少经验。在泰国的平原地区,大面积种植着菠萝。他们的采收机械刀具角度可以精准调节。在采收时,根据菠萝生长的高度、果实的大小以及果柄的粗细等因素,调整刀具的角度。比如说,在采收果柄比较粗的菠萝时,就要把刀具角度稍微调小一点,这样切割的时候能更稳,减少对果实的伤害。

再比如在30度到60度这样的角度范围内调整,如果角度太小,可能就切不断果柄;角度太大呢,又容易刮伤果实。而且采收后3小时内,必须要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泰国果农会在这个时间内快速地将菠萝分级、包装。如果是在温度比较高的7月到9月(这个时间段也是泰国菠萝采摘的主要时期),3小时内如果不处理好,菠萝内部的水分会流失得很快,果皮也会变得黯淡无光。

在我们国内,现在也有很多地方开始尝试这种刀具角度调节法的菠萝采收。就像江西有一个地方,有个叫李大哥的种植户。他的菠萝园在丘陵地带,以前也是为采摘损耗发愁。后来听说了这种刀具角度调节法,就从外面请来了技术人员,对采收机械进行改装调试。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太熟练,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操作练习,才慢慢掌握了技巧。

在华北地区,虽然种植菠萝的面积没有南方大,但是一些农业试验基地也在研究菠萝采摘的问题。那里的工作人员发现,不同的土壤条件也会影响菠萝的采摘损耗。在沙壤土种植的菠萝,果柄比较粗壮,采摘时刀具角度就要稍微大一点;而在黏土里种植的菠萝,果柄相对细一些,刀具角度就要小一些。

从7天后的储存情况来看,通过这种精准刀具角度调节采收并做好采后3小时处理后的菠萝,和传统采摘方式的菠萝有明显区别。传统采摘的菠萝,7天左右可能会有30%左右的果皮出现褐色斑块,而采用新方法采摘的菠萝,果皮基本保持完好,好果率能达到90%以上。

从15天的销售周期来看,新方法采摘的菠萝在运输过程中的变质率也大大降低。以前人工采摘的菠萝,经过长途运输到北方城市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少都烂掉了。现在采用新方法采摘的菠萝,在运输到北方后,损耗率能控制在5%以内。

再说说冷门的菠萝品种在采摘中的情况吧。像金钻菠萝,果肉硬,它的果柄比较木质化。在采摘时,如果刀具角度没有调节好,很容易切断果柄,把果肉震落。在云南的种植园里,有果农在尝试机械采收这种菠萝。他们发现在采收这种菠萝时,刀具角度要比采收红心菠萝小3到5度,而且采摘的速度要更慢一点,才能保证采摘质量。

从一个月的时间跨度看,采用好的采摘方法,整个菠萝园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很大变化。以前老陈那种损耗大、好果少、售卖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那大家觉得这种菠萝机械化采收的刀具角度调节法,适不适合在我们国家的各个菠萝产区推广呢?会不会有不同的地区因为特殊的地形地貌或者种植条件,还需要对这个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呢?这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