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这次由特朗普挑起的中美关税贸易战至今已经有20天了。
面对美方毫无章法的关税大棒,中方在第一时间就落实了反制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限制稀土出口,可谓是直接遏制住了美国的军工命脉。
特朗普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来回跳脚,就连美媒都承认中方的这张王牌特朗普没任何反击的空间.....
但没想到,还没等到美国服软日本却先不行了。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日本意外“躺枪”·】——»
作为全球稀土消费量最大的产业之一,日本汽车工业每年需要进口约3万吨稀土元素,其中90%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
可如今,日本的库存也仅能维持2-3个月,一旦新供应中断,生产线全面停摆将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

其中,混合动力车作为日本汽车工业的拳头产品,对稀土的需求量尤为巨大。
每辆混合动力汽车需要消耗2-4公斤稀土元素,这些材料主要用于制造电机中的高性能永磁体。
本田等车型的生产线正面临直接威胁。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内部评估显示,若无新的稀土供应,日本汽车产业可能在三个月内遭遇生产停滞的灾难性局面。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日本车企紧急启动了“稀土减量技术”的应急方案。

丰田汽车投入巨资研发的替代技术虽然减少了稀土的用量,却导致生产成本增加25%、性能下降15%,市场认可度随之一落千丈。
还有工程师无奈地形容这种技术妥协如同“给跑车装三轮车轮胎”,牺牲核心性能换取生存空间。

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永久损害日本汽车在消费者心中的高品质形象。
此外,稀土价格的暴涨进一步加剧了日本车企的困境。

管制措施实施后,镝、铽等关键稀土元素的价格在短时间内飙升300%,直接推高了生产成本。
这种成本压力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汽车市场上尤为致命,日本车企不得不面临涨价失去市场或不涨价吞噬利润的两难选择。
在这个时候,日本急需找自己的“老大哥”寻求帮助,可没想到“老大哥”不仅自身都难保,还给了最后一记重拳。

«——【·美国“队友”,靠不住·】——»
美国已对日本出口商品征收24%的关税,尽管和其他多数国家一样,这些关税已暂停90天。
但10%的普遍关税和25%的汽车关税仍然有效,这对日本来说影响巨大。
因为美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而汽车出口约占日本对美出口的28%。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已经发出警告:“美国关税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对全球和日本经济施加下行压力。”
更令日本经济雪上加霜的是日元汇率的剧烈波动。

4月14日,美元兑日元下跌0.62%至142.62。
高盛日本董事总经理、前央行高级经济学家表示,如果日元兑美元接近130,日本央行可能会考虑暂停加息。
相反,如果日元跌破160,未来的加息可能会提前或加速进行。
不仅如此,美国对盟友的“双重标准”,也让日本在这场危机中倍感寒心。

在贸易政策上,美国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对日本等盟友的需求置若罔闻。
在稀土问题上,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稀土产业,甚至不惜牺牲日本的利益。
美国限制稀土出口,以保护本国的稀土企业,这使得日本在国际市场上获取稀土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而且,美国在与日本的贸易谈判中,常常提出一些苛刻的条件,要求日本在其他领域做出让步,这让日本在政治站队和产业存亡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如果日本为了获得美国的稀土支持而在政治上完全倒向美国,那么它将面临与中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可如果日本不配合美国的要求,那么它将难以从美国获得稀土供应,其汽车产业也将面临停产的危机。

而在这场稀土之争中,我们注意到,中国如今已经成为大国之间稀土的领导者。
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统治地位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数十年战略布局形成的全方位优势。

«——【·中国稀土主导权·】——»
当前中国控制着全球90%的重稀土供应,在精炼技术方面更是占据全球98%的份额。
这种近乎垄断的地位使得任何国家想要绕过中国建立独立的稀土供应链都变得异常困难。
资源储备与开采能力是中国稀土权力的第一块基石。

中国稀土总储量高达4400万吨,占全球总储量的40%,同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
2023年,中国的稀土产量达到21万吨,占全球近70%的市场份额。
与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稀土资源品类齐全,特别是中重稀土元素如镝、铽等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些“工业维生素”对高科技产业和军工生产至关重要,而中国几乎是唯一能够稳定提供这些元素的国家。
提炼与加工技术构成了中国优势的第二维度。
稀土之所以“稀有”,不仅在于其在地壳中的含量,更在于提取和分离的技术难度。

中国经过多年投入,发展出了一整套高效、低成本的稀土精炼工艺。
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即使日本从澳大利亚、东南亚开采稀土矿石,最终仍需运至中国进行加工。
这种技术依赖使得所谓的“去中国化”供应链变得毫无意义,中国在产业链中的关键节点地位因此更加稳固。

中国稀土霸权的第三个支柱是垂直整合的产业生态。
从矿山到终端应用,中国建立了完整的稀土产业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即将在2026年量产的稀土回收技术,将进一步巩固其在二次资源供应领域的领导地位。

这种“开采—使用—回收”的闭环系统,使得中国对稀土资源的控制不再局限于天然储量,而是扩展到整个材料生命周期。
日本试图通过回收废旧电子产品提取稀土来应对危机的努力,相比之下显得微不足道——索尼回收10万台PS4仅能提取200公斤稀土,连其月需求的1%都满足不了。

如今,中国对稀土资源的掌控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供应垄断,而上升为对全球产业规则的定义权。
稀土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成为国际博弈中的战略筹码。
当中国调整出口政策时,引发的不是局部的价格波动,而是全球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这场“三国杀”中,日本用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当一些企业开始研究“无稀土马达”技术时,或许最该反思的是:在全球化博弈中,技术霸权终究绕不开资源命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