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翻盘证据又怎样?ICC不肯开庭,杜特尔特怒了:我随时会死

郭嘉聊健康 2025-04-09 19:57:07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我随时会死,但我要死在菲律宾!”这是80岁的杜特尔特于2025年4月初在海牙拘留中心里,对国际刑事法院(ICC)放下的狠话。

他的女儿、现任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在此时放出“翻盘铁证”,企图扭转父亲的命运,但ICC却选择了沉默不回应。

杜特尔特健康堪忧,又被海外羁押,何时能开庭、能否活着回到菲律宾,成了一场全球瞩目的“生死时速”。

这桩审判不仅关乎杜特尔特个人生死,更牵涉国际刑事法院的公信力与政治博弈的巨大漩涡。

一、ICC管辖权合法性遭“三重暴击”

在国际司法的舞台上,杜特尔特的“禁毒战争”案被ICC一再强调拥有“合法管辖权”,可这一切在菲律宾眼中,却像是一场“被迫加入的游戏”。

回到2016年,杜特尔特上任不久便大力推行禁毒运动,大批毒贩被逮捕甚至“当场击毙”,国内一片喧嚣。

然而,ICC的关注点不只在道德层面,还直指其“危害人类罪”的指控。

菲律宾正式退出《罗马规约》的时间是在2019年,这意味着按常理,ICC应失去对菲律宾后续事件的管辖权限。

但ICC却援引“退出前犯罪追溯条款”,坚称杜特尔特任内(2016-2022)的行动都在自己审查范围内。

换言之,ICC强行设定:“只要罪行发生在菲律宾退出前,案件就具备可受理性。”

这让外界疑惑:既然退出规约,为何还要管辖?

也有不少法学者质问:“如果一国退出了,司法追溯的窗口期究竟能延到何时?”在这种模糊边界下,杜特尔特显然成了最尖锐的“试验品”。

而此时,中国外交部对这一问题的表态也相当明确:ICC应遵循‘补充管辖原则’,任何跨国司法行为都不该逾越主权红线。

这种态度,不仅折射出中国在类似问题上一贯的谨慎立场,也对应了不少发展中国家对ICC的不信任。

毕竟,ICC过往对非洲国家领导人的起诉频率异常之高,却罕见对西方国家进行高调调查,让人不免感慨,其中有多少政治因素搅和其间?

法律程序的瑕疵也被菲国内参议院抓住不放:ICC始终没提到“红色通缉令”,只是由其检察官Karim Khan单方面宣布逮捕令,程序正当性与合法性遭到质疑。

菲律宾国内甚至高喊:“这是非法扣押!”宪法学者与社会名流联合致信ICC,要求出示更完备的法庭文件,至少要让人看明白——杜特尔特被抓,究竟基于什么条框?

偏偏,“匈牙利事件”又让ICC的信誉度雪上加霜。

2025年4月3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匈牙利亮相,ICC却对此沉默,而匈牙利在当日高调宣布退出ICC,似乎捍卫了“拒绝逮捕内塔尼亚胡”的立场。

这一“双重标准”迅速在全球掀起舆论狂潮:同样都是ICC成员国,匈牙利能说走就走。

同样都面对逮捕令,内塔尼亚胡可以大摇大摆访欧,而杜特尔特却在海牙度日如年。

人们不禁问:ICC的指控尺度究竟在哪里?

2024年ICC对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发布逮捕令,但那是乌克兰主动申请、且俄罗斯与乌克兰间存在战争背景,事情性质完全不同。

可这样一对比,到底是ICC执法的程序问题,还是确有政治选择?恐怕,没有一个简单答案。

在遭遇多方质疑的同时,杜特尔特也不甘示弱,祭出“健康权”牌。

他和律师团队在2025年4月4日提交新要求,引用《罗马规约》第60条,呼吁ICC尽快开庭审理,别让他“未审先死”。

杜特尔特反复强调:“要死,也要死在菲律宾。”

然而,ICC却迟迟不肯给出具体的听证日程,表示“证据审查尚未完成”,审理恐要拖到9月份。

外界对此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ICC在搜集更多材料,也有人直批这是“在给杜特尔特上紧箍咒,让他焦虑致死”。

人权组织更是直指ICC有意打消杜特尔特抗辩的可能性,对其身体状况毫不关照。

二、小马科斯的“借刀杀人”与杜特尔特家族的自救

明面上,杜特尔特和ICC的矛盾像一场法律纠纷,但背后却牵扯菲律宾国内两大家族——杜特尔特与马科斯的博弈。

2025年5月的中期选举,将改选参议院12个席位,地方行政长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抢位。

对小马科斯而言,若杜特尔特在此时回国,并在选举期间高调亮相,势必可能动摇马科斯家族的地盘。

根据民调,杜特尔特在南部棉兰老岛保有高达70%的支持率,加上他女儿莎拉在副总统位置上积累的人气,是马科斯家族不得不忌惮的强劲对手。

这就使得小马科斯面临着一条隐秘的政治选择:表面上对ICC表示“尊重国际调查”,实际却可能暗中不拒绝ICC的调查进程,借此让杜特尔特家族陷入漫长的司法困局,从而削弱他们在来年的选举势头。

再看杜特尔特家族的动作,莎拉已多次公开表态,称握有“美国干预菲律宾禁毒战争”的确凿证据。

她想以此揭开“幕后操纵者”,为父亲洗冤。

但ICC对此并无明确回应,也让这份所谓“铁证”一时间无人接招。

有人猜测:“如果莎拉真拿出证据,把美国拖下水,ICC还敢不敢继续审?”

毕竟,美方对ICC一直不甚客气,此前还对ICC检察官实施制裁,但目前美国方面却又似乎没有过多触及杜特尔特案,让人难以琢磨。

在军方层面,杜特尔特的老部下纷纷站队。

尤其是几位棉兰老岛军区的退役将领公开呼吁,“不该把审批权交给外部势力,要避免政治迫害。”

这是在向马科斯政府施压,也在警告国内:杜特尔特家族并非孤掌难鸣。

他们借此告诉菲国内外势力:你们可以轻视一个衰老的前总统,但无法忽视他背后的军方人脉与地方大票仓。

与此同时,菲律宾在国际格局中也左右逢源:中美两个大国都对这个地处南海要冲的国家表示关注。

小马科斯一面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合作开发油气,一面却与美国进行军演,试图保持平衡。

对ICC的态度,恐怕也是为了拿捏分寸:配合一下ICC,能获得西方舆论支持;对中国,至少在南海问题上保持友善,以免两头受阻。

政治上的多重考量,使得小马科斯在杜特尔特案中“亦步亦趋”、不敢轻易表态。

三、国家主权VS国际正义的全民辩论

在菲律宾街头,“ICC滚出菲律宾”“还杜特尔特自由”的标语并不少见。

甚至有抗议者公开呼喊:ICC就是西方殖民的“延伸工具”,说既然匈牙利能退出,当初菲律宾也退了,为何还要这样压迫?

社会裂痕之下,另有28%的民众支持ICC继续审判杜特尔特。

他们痛斥禁毒战争带来的血腥与黑暗,指望国际审判给死者家庭一个说法:“家属要的,是一个公道,不是滥杀的借口。”

这种对立,让菲律宾国内气氛异常紧张。

法律界也陷入分裂,菲律宾最高法院至今未就在ICC管辖权达成一致意见。

宪法学者卡尔指出,根据菲律宾宪法,国家主权至高无上,杜特尔特犯罪嫌疑若存在,也应由菲国内法院审理。

另一批学者则捍卫ICC的正当性,他们提出,若菲律宾司法系统无法公正处理杜特尔特案,ICC的介入就是最后一道防线。

双方辩得不可开交,至于国际媒体,对ICC也多有鞭笞。

《纽约时报》则强调,杜特尔特禁毒战争背后的大量遇害者,亟需真相与审判,国际法治应在全球范围内被捍卫。

这种夹杂了道德关怀与政治考量的报道,让国际舆论呈现出分裂态势:有人痛批杜特尔特,也有人嘲讽ICC越来越沦为“大国博弈的工具”。

更值得关注的是,智库的声音带来长远警示。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ICC在杜特尔特案上遭遇重大挫败,恐怕会引发更多“全球南方”国家退约的浪潮。

不仅是匈牙利这样的欧洲国家,部分非洲与亚洲国家也在观望:一旦证明ICC只对特定国家“选择执法”,那么退出ICC或拒不承认其判决将成为常态。

这对国际法治的未来影响深远。

在这一派混乱中,ICC于2025年3月12日再度发布声明,重申对杜特尔特的指控不变,却并未给出开庭时间。

这令杜特尔特的律师团队恼火不已:如果开庭无期,他就只能在海牙继续煎熬。

莎拉也数次透过媒体呛声:“这个世界上还有公平吗?”

然而,ICC的沉默回答,将菲律宾留在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境地:是继续与ICC合作,还是不顾一切地抵制?

回望整个事态,到底谁在拖延,谁又在操纵?有人指向马科斯家族,认为其为稳住政权,乐见杜特尔特家族的声势被削。

也有人把矛头对准ICC,嘲讽其自带政治滤镜,专门寻那些退出条约或国力不强的国家“开刀”。

更有阴谋论者称:“国际上必须有人不想让杜特尔特活着回去,毕竟他的禁毒手段触及某些利益集团。”

各种猜测、口水纷飞,让这场跨国纠纷更显扑朔迷离。

但无论怎样,这场事关人命与国家尊严的官司,仍需一个结果。

杜特尔特年事已高,随口一句“我随时会死”,其实也昭示了他对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无奈。

如果审判后证明他清白,是否能挽回?若真存有人权侵犯的罪行,又该如何给予受害者公义?

这些问题都不只是菲律宾一国的难题,而是国际法治在当下是否能扮演“公正者”角色的试炼。

结语

杜特尔特案的曲折,暴露出ICC的结构性难题:没有足够的执法强制力,却想扮演全球正义的裁判;想维持道德光环,却在重大国际博弈面前进退失据。

再加上程序不透明、管辖权边界模糊,这些都让公众对ICC的信誉度大打折扣。

要知道,这桩案件不仅关乎一个老人的命运,更代表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法治”是否依然抱有信心。

如果杜特尔特的自辩被随意搁置,或国际法进一步被权势与利益瓜分,那么下一个遭到质疑的也许就是ICC本身。

倘若世界无法在原则与友情价、“小国”与“大国”间寻找一条公正之路,那么所有弱者都将被上一层的强权所吞没。

最终,这场审判究竟能否还原事实?ICC能否在全球目光下拿出足够的公信力?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