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英国人埋下的雷不仅堵死了印巴和解的希望,还拉上了中国

维达说 2023-03-25 21:31:06

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克什米尔争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很难解开的“死结”。克什米尔的那条印巴实控线,曾被视为“最危险的核战争爆发点”。其实,除了印巴两国,克什米尔与中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关系的来源便是拉达克、巴蒂尔斯坦和坎巨提,这三地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作为西藏地方或者我国中央政府的藩属国,却在近代百年逐渐被蚕食剥离。

克什米尔从来都不是一个整体

中印互为邻国,双方实控边境线绵延将近2000余公里,却因近代百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双方就边境线划分未达成共识,便产生了诸多边境争议区,比如印方主张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我方主张的传统习惯线。传统习惯线是历史上中印两国之间的边界长期以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为大致分界,所形成边界线,是在两国人民长期友好相处的历史过程中,按照双方管辖所及的范围形成的。

但这一传统的藏印习惯线伴随着英国人对印度殖民的深化,而遭到破坏,在英国人的主导下,原本相比相互独立的坎巨提(罕萨)、吉尔吉特(小勃律)、巴尔蒂斯坦(大勃律、巴勒提)、拉达克、克什米尔谷地、查谟、蓬奇等七大区域被杂糅在一起,形成了所谓克什米尔地区。而实际上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克什米尔从来都不是一个整体,更从未作为一个整体有效管理过,最初的克什米尔也仅是指克什米尔谷地。

这个存在不过百年的“大杂烩”的地区,其文化、信仰、人种也是拼接状态。就拿印控克什米尔来说,其内部就分为信仰藏传佛教的拉达克、信仰伊斯兰教的克什米尔谷地和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像三块不同颜色的七巧板,被溪谷和高山拼接在一起。就算是巴控克什米尔,其内部除了自由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坎巨提信奉伊斯兰教外,巴尔蒂斯坦同相邻的拉达克一样,盛行藏传佛教。

究其根源就在于,拉达克曾在“上阿里”,即西部藏文化的“芒域”范围内,其北面是阿克赛钦无人区,东面是阿里高原无人区,只有东南方因古格王朝曾统辖此地,是居民聚集地,而与此相连唯有印度河及其支流什约克河切割了高大山地,形成的众多河谷地区才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所以这里集中了大量拉达克大部分的人口。不过即便如此,在这片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27万人口。

与拉达克相邻的巴尔蒂斯坦,唐代称为大勃律,清代称巴勒提,是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交汇处的一个山间盆地,印度河从中间流过,地理结构上与拉达克是一体的,虽然人种与拉达克的黄种人不同,但深受藏文化影响,70%的人口讲藏语,不过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多数人已经改信。

巴尔蒂斯坦是欧洲人最先接触的藏区,所以被称为“第一西藏”或“小西藏”,而拉达克被称为第二西藏,或“大西藏(Great Tibet)”;而西藏则被称作第三西藏或者“中心藏区”(Central Tibet)。西方学者通常还把巴尔蒂斯坦、拉达克与阿里一带合称为“西部藏区”,可见前两者与西藏在宗教文化上一脉相承,特别是拉达克,有90%以上的居民信仰藏传佛教,早期西方拍摄的西藏题材的电影,都是在拉达克取景的。

拉达克遍布很多喇嘛寺庙,其中有名的如提可色寺、黑米斯寺、拉嘛雍碌寺和阿契寺等。特别是提克西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非常壮观,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每天早晨6点(冬天晚些),这里都会举行吹号仪式,然后所有的僧侣们在大殿里一起吃早餐,并有严肃的翁择在此监督,众人都不说话。早餐很简单,就是酥油茶和青稞面,小喇嘛轮流添茶、装青稞粉,直到吃饱为止。

无论春夏秋冬,僧侣们的半个手臂总是裸露在外面,他们的生活很简单,六个字总结:念经,喝茶,念经!拉达克不仅寺庙生活传承了藏传佛教的余脉,连普通信众的装扮也和西藏的佛教徒没什么两样。他们大多一手持转经筒,一手握着佛珠,或倚在墙边或行走在路上,为自己来世的理想而修习。拉达克人跟我们的藏族人一样,也喜欢以蜜蜡、绿松石及红珊瑚来装扮自己。

拉达克的通道价值

拉达克、巴尔蒂斯坦、坎巨提作为我国的属地一直持续到清末,但在此之前,我国也并未派驻与驻藏大臣或者伊犁将军这样的管理机构进行直接管辖,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地处偏远,由于阿克赛钦恶劣的气候环境,这里长期都属于无人区,而南疆进入西藏就必须绕行拉达克。

路线有两条,一是走桑株道过喀喇昆仑山口、萨西尔山口到拉达克,再沿印度河进入阿里地区;二是走柯克亚道经麻扎、喀喇昆仑走廊、星峡尔山口去往巴尔蒂斯坦,然后沿印度河而上进入拉达克,再进入阿里。所以拉达克是南疆、西藏商队前往南亚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情报汇聚之地,更抵抗穆教的前沿,所以清朝将此地纳入管辖对庇护西藏的意义重大。

也正是这些地缘价值,让英国人看到了拉达克、巴尔蒂斯坦等高地对英属印度殖民地的战略意义,所以从1834年开始,英国人扶持锡克帝国名下的查谟土邦,两度入侵拉达克,甚至一度攻入西藏阿里地区,虽然藏军打退了查谟人对阿里的侵犯,但却丧失了对拉达克的实际控制,到了1846年,赢得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国也看透了清王朝的羸弱,于是便单方面将拉达克、巴尔蒂斯坦划入新成立的克什米尔土邦。

到了十九世纪末,克什米尔土邦不断西侵,控制了吉尔吉特等众多小邦或部落政权,并将清朝藩属国坎巨提变为清英两国共有的藩属国,最终“克什米尔地区”的版图确定。不过英印帝国体系中的一个土邦,虽然克什米尔土邦“控制”了广大区域,但其内部各个小邦政权隶属关系错综复杂,并没有形成有效管辖,这些问题一直延续到印巴分治后数十年,比如坎巨提的自主权一直延续到了1974年,才最终归入巴控克什米尔。

英国中印边界的“地图开疆”

不过虽然克什米尔土邦政令无法覆盖到整个克什米尔地区,但靠着英国的支持完成了名义上的统属,而且英国人凭借清朝西藏与拉达克之间模糊的边界,一再单方面进行“地图开疆”,甚至将边界远推至昆仑山脉,从而将克什米尔概念扩充到我国的喀喇昆仑走廊和阿克赛钦以及巴里加斯地区,凭空捏造出一个所谓的“中控克什米尔”,实在滑稽至极。

同时英国在控制坎巨提后,还是趁我们忙于应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机,由驻喀什总领事白克满出面制造了大尔瓦沙事件,进一步侵占我国领土。实际上,这一事件只是英国有计划有步骤侵占中印边界西段中国领土的其中一步。由于英国在中印边界西段提出了“约翰逊线”,东段提出了“麦克马洪线”,按照此计划,要分四步去实现。

第一步夺走拉达克,第二步控制坎巨提,第三步侵占葱莎地区(隶属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现为印实控),第四步便指向大尔瓦沙地区,进而图谋阿克赛钦、林济塘洼地、羌臣摩河谷(印控)、司丕提河谷(即巨哇、曲惹,印控)等中国领土。这些地区构成了如今中印边界西段争端的主要内容,祸根也由此而来。

只不过,由于中印边境西段由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的阻隔,双方的陆路往来只能沿着山间通道行进,所以中印双方的边境摩擦、冲突便主要集中在通道地区。而整个中印边界上大大小小有200多条通道,不过由于高海拔和气候季节变化的缘故,绝大多数只能通行人和骡马,甚至在冬季根本无法通行,只有极少数通道勉强可以常年通过。

中印边界西段的精华:四大通道

单就中印西段边界而言,主要通道有四条,分别是德普桑平地的奇普恰普河谷通道,这是中印最北端的一条通道,奇普恰普河是什约克河的上游,而后者正是印度河的右岸重要支流之一。所以这条通道是拉达克与我方阿克赛钦之间的重要通道,平均海拔5300米,我方天文点哨卡就在奇普恰普河谷。

然后是加勒万河谷以南的羌臣摩河谷通道,它是基阿姆温泉与阿克赛钦之间的重要通道,平均海拔4500米。目前该通道被印方实控,是印方捅向阿克赛钦的一把|“尖刀”,我方对应驻防的就是空喀山口。

印度在班公湖西段修筑的公路

第三条就是斯潘古尔-班公湖通道,这里是拉达克首府列城通往西藏日土县的重要通道,平均海拔4300米。目前我方占据着约三分之二的班公湖和整个斯潘古尔周围的高地,而对面的通达河河谷由楚舒勒的印方占据着。

最后一条就是狮泉河通道,位于中印边界西段的最南侧,是列城通往西藏噶尔县的通道,目前巴里加斯由印方实控,而我方在噶尔县扎西岗乡的典角村,与之隔典角曲对峙,平均海拔4450米,一旦有失,印方机械化部队就可以直插我噶尔县,切断219国道。所以这里扼守着西藏阿里通往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战略要道。

在碟木绰克(图中标记为巴里加斯)的对岸,就是我们在典角曲东岸的典角村,二者“隔曲对峙”。

考虑到六十年前,巴铁就已经与我国完成了划界,所以克什米尔问题对于我国,只有印控拉达克的东段边界线问题。由于复杂的历史遗留和地缘博弈等因素,我方在历来对印控克什米尔主张的抗议,仅仅限于其错误地将我国的喀喇昆仑走廊、阿克赛钦、巴里加斯等地纳入其中,而未对列城、卡吉尔等在我国界线之外的拉达克地区提出主张。这点也是很多自媒体都混淆的地方。

由于拉达克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与喀喇昆仑山脉之间,这意味着印度不但翻越了喜马拉雅山,而且还将势力渗透到了喀喇昆仑山主分水岭的北麓,而我方已经处于退无可退的最后防线,而这也是我方的底线。囿于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先东后西”的策略,我们在这里一直着眼于和平大局,但这并不代表就是老实可欺,只待东部大事平定,西部方才能筹谋进取。

上期回顾:“日拱一卒”的印度妄图靠蚕食侵占加南达坂,被我们雷霆一击破之

备注:本文为《克什米尔专题》的第19篇,也是终章,至于藏南篇后面再更新。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微博1002什么,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5 阅读:35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