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被骗了,身为北宋顶流的他不仅不凄惨,还是史上最幸运的人
公元1079年,42岁的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因诗文中的一些字句被扣上“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的帽子,因此被捕入狱。这本以为是人生尽头之时,一段兄弟间的深情却让他转危为安。当时,他写下了一首充满绝望和不舍的诗《狱中寄弟子由》,感动了无数人。甚至苏轼的政敌王安石也为之动情,最终苏轼不仅免于死罪,还重获自由。这一事件引发人们对苏轼生活真相的探讨,原来,苏轼的人生并非如世人想象般凄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8e7ead1b8a427c87b35277b634aeaf.jpg)
揭开苏轼生活的真实一面,我们会发现他的幸运与幸福。他的父母不仅是才子佳人,还给予苏轼和弟弟苏辙极大的学术支持。苏轼的父亲——有名的才子苏洵,是个坚信读书可以改变人生的人,尽管他自己在年轻时未能成功登上科考榜,但他立志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从早年启蒙开始,程氏和苏洵亲自指导孩子们学习,使得苏轼和苏辙在少年时期便超过了同龄人许多。
苏洵对孩子们的学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不仅制定详细学习计划,每日监督批阅,而且还以身作则,不断提升学识。这种家庭氛围成就了苏轼和苏辙,他们不仅早早熟悉诗词文章,甚至在学术上互为对手和同伴读。兄弟俩组成了一个小型私塾,学习环境优越氛围浓厚,可谓羡煞旁人。
在苏轼的一生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回到家里,或设想自己的亲人,他都会得到无限的安慰与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和弟弟苏辙在成年后关系依旧亲密无间,即便在被贬期间,同住一屋檐下的生活也时常发生。苏轼曾带着家人寄住在经济紧张的苏辙家,即使家中狭小简陋,兄弟俩也不离不弃默契如初。
心心相印的兄弟情谊也体现在苏轼的创作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在他思念苏辙时写成的。感情的共鸣不仅让诗篇流传千古,更加深了苏轼作品中的情感真挚。这种幸运不单单体现在家庭成员上,还表现在他们对彼此的支持与鼓励上。
对于苏轼而言,幸运的家庭不仅有充满学识的父母和聪慧忠诚的弟弟,他的婚姻生活也同样充满了温馨和感动。苏轼的一生中共拥有两妻一妾,体贴入微的王弗,贤淑懂事的续弦王闰之,以及陪伴晚年的妾室王朝云。每一位都是他人生阶段中的重要支持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68066f6b1c8816ad9faeac7ce4e5075.jpg)
王弗是苏轼的初恋,她聪慧过人,婚后不仅陪伴苏轼读书作文,还能在他需要时及时给予帮助。她的早逝对苏轼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倾诉着他对王弗的深切怀念,人们从中也看到了一份深深的爱情。
续弦王闰之则在苏轼人生低谷时不离不弃,为他撑起了生活的蓝天。无论是照顾家庭还是鼓励苏轼,她始终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王朝云之于晚年的苏轼,则是一位温柔理解的伴侣。她随苏轼颠沛流离,却从不抱怨,还在离世前因未能为苏轼留下儿女而心怀愧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2bc9d04768c3d226e4e0874fe257f62.png)
不仅家庭如此幸运,苏轼的子女同样卓越非凡。其中三子苏过更是一位才子,诗文造诣甚至超越了父亲苏轼。他不仅在仕途上有成就,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有着深深的影响。苏轼的三个孩子都德才兼备,令人赞叹。
总体来说,苏轼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在他内心深处,始终被家人的关爱和支持包围着。这就是为什么即便经历了种种挫折,苏轼依然能保持乐观心态,创作出无数传世佳作。他的幸运,不仅仅在于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始终拥有一个让他感受到温暖和力量的幸福家庭。
通过对苏轼一生的仔细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是才学上的巨人,更是一个在家庭与情感上被爱包围的幸运儿。他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只要身边有人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我们就能迎来最美的彩虹。这或许正是苏轼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人的原因所在。#视界频道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