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年多在汉艺做项目,干的最多的事就是和我主带“问why”。
有时候感觉项目做到这就可以了,why老师还是要提出质疑?why有必要改这么复杂??why我的想法不行!!好在徐老师真的很负责任,足一探讨,让我反推回来思考并收获更多。
现在的话,这不刚刚拿下一张布里斯托的offer嘛,算开门红!目前还在等欧美那边晚申的回信,内心也颇为忐忑。
但无论结果好坏,我时常会想,这段在汉艺转专业学习服务设计的经历,以及我自己对知识的反馈,让我有自信面对未来的任何一种可能性。
当然在学习期间,有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亦有不足。愿意花几分钟时间聆听的学弟学妹,听我来给大家唠唠。


在江大学环境设计,就一句话:吃的卷中卷,方为人上人。
遥想开学第一课,老师跟我们新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听闻了一些传言,说我们这个专业学起来要吃苦。我以为他要安慰我们,说不是这样子的,没想到老师直接来了句:没错,就是这样子的!
打那儿后就开启了我们悲伤早八的人生。

真的好忙,太忙了,再加上我的学霸同学们一个赛一个能卷,一个比一个能熬。我大三那会儿就想还是转专业吧。挑个时下热门的专业转过去就好,交互热门,那就试试。
可是学交互,我又没有产品设计相关的技能,没办法像工设他们一样kuku做出来一些很炫酷的产品。而且我大三上学期才来的汉艺,本专业又是学建筑的,建筑本身体量就很大,我可能每天24小时,有10个小时都在做我本专业的设计。这时候很难再有精力去学习另一门技能。
后来考虑到服务设计前期涉及到的用户调研等工序,同建筑学科重合,技术含量又不算太强,还兼具我喜欢的商业性,就这么选择转学服务设计了。

申请前,6月,去西藏
现在回想吧,自己来汉艺学习这一年多的日子,感觉前面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被利用好。
一来是学校真的太压榨时间了,设计圈小衡水可不是浪得虚名。二来也有我个人的原因。
因为我是一个典型的应试教育教出来的学生,很习惯别人把清晰明了的教学路线摆在眼前,然后一步步照着做就好。但是来汉艺后,我发现一个真理:就是你想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会主动张口。

旅游回来疯狂学雅思
当然老师们都很负责任。主带徐老师会固定每隔段时间来问我有什么进度,遇到什么困难。你如果说,“恩,老师好像没有什么问题”,这个时候其实就是把拓展自己的机会给悄悄推开了。
主动去和老师反馈问题!且也别光等着人家来问,我们可以多多去微信戳老师,不断follow问题,然后好奇哪些新技术、新技能,就主动张口去学。
说白了,把自己定位到一个成年人的学习模式!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双向奔赴的关系,不是单向输出。
这点我最开始没有做得很好,平白耽误了许多吸收知识的机会。汉艺的资源还是很好的,时间宝贵,希望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错过!
第二项建议:定位自己,明确目标,再有针对性地创作作品集这点也是我做完作品集后才彻底想明白的事。

虽然我们常听类似“一本作品集可以申所有国家和学校”,这是一种帮大家兜底的方法,做的足够好,当然可以打破学校之间的藩篱。
可更高级的做法的还是先明确下自己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再根据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创作项目。
汉艺不是也经常和学生宣传,说这本作品集也是为了大家未来求职而做。那你在做项目时,就更不能脱离实际,要考虑到你未来的职业规划。

雅思学到哭
比方说我吧,我在不想学建筑后,受家庭环境影响,未来想跑商业路线。这样子跨行在国内的院校不是不能满足,难度太大,我可能未来还是要干建筑。反而走留学的路,可能会更容易实现。
而且现在行业大环境趋势是什么?就是很多时候你纯商业的不行,纯技术可能也不行,你得是一个懂技术岗的商业人员,才能在职业发展上更顺利。
我就去翻小红书,在上面约了很多已经就业了的前辈,跟他们聊我的职业规划。当时他们就讲“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实际上是那些在技术岗已经有很多经验的人,在他们熟悉了流程后,再懂得商业知识,然后成为产品经理。
所以我就想说等未来出国读研后,我一定要在大学里学习编程…等更多技术性的技能,再结合我在汉艺学的服务设计知识,把自己提升为一个综合性人才。

一个u5做的项目,故事版
当然别看我说的头头是道,这所有的想法其实是最近才想通的。现在就挺遗憾开窍太晚,在做项目时兜了不少圈子。
所以给诸位学弟学妹的建议,就是最好在一开始就定位好自己的目标。
一来是影响我们择校。
我们这届很多学生都会有一些“排名崇拜”,我之前也有。就想说我一定要去一个QS前百的名校。但现在回过神儿来才明白,可能更适合我的反而是像米理这样比较实在、性价比高,业界认可度也高的大学(快快给我亮小绿灯8!!等的花都要谢了〒▽〒)。

大家目的各不相同,有人可能只是想快速拿个学历回国,有人可能想出国学点技术,这些不是所有都能靠一个“QS前百”大包大揽解决的。
美国的综合大学喜欢什么?米理喜欢什么?皇艺又喜欢什么?你的作品集方向其实是和这些学校息息相关。
二来也影响我们就业。
就如汉艺所说,我们的作品集也要为未来就业所规划。我可能觉得虽然我们做项目是为了求学,它或许能让大家收获很多offer,但假如你接受了一个offer,这个作品集就废掉了,那还是蛮亏的一件事。
第三项建议:快来找徐老师学习!哎说实话,我这个人平时遇到搞不明白的事,沟通起来会有些强硬,然后就看每次和徐老师讨论,大多都是老师对我的项目提意见,我问他why???问完又觉得是不是语气太冲了,有些愧疚。(愧疚但下次还敢orz
记得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我做宠物产品项目,当时想用漫画的形式画个概念图表达下就行。
然后徐老师就说,我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去做深度调研,让产品更加落地。产品实际上的机械原件,如电池、定位器、闪光带等等那些它该如何安放?怎么运行?又如何反馈到APP之上?这些都要明确。

还是故事版
我听完就是一个大写的问号,啊?我又不是做产品的,有必要做这么深吗?而且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产品经理唉,不是只了解大框架和运作模式就ok了吗?没必要落地实现吧。
不过我这个人虽然犟,但只要你能说服我,我也听劝。并且会自己主动干活调研,就想搞明白为啥老师一定要质疑我!
(如果最后结论是错的理所当然反驳他!

后来在做更深层次研究的时候,就发现确实我之前在纸面上想的一些东西,在落地时不太合理。
说到底其实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有时候过于仁慈。工作岗位要求你有100分的能力,我们一般觉得能达到90到100就够了。但实际上你一定要有150分的能力,用50%去为一些错误兜底。在这个项目的体现上,就是我要让产品有下一步实现的能力,更够往下对接,让整个系统运作起来更加丝滑。
所以我觉得徐老师给我提的建议是对的。

去寺庙时碰见祥云,欧气护体!
当然哈,这不意味着大家都要做个乖乖学生,老师说什么你就听什么。我觉得是在前期,当我们还没有拥有足够多的知识,你听取别人的建议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有deepthink,深入思考的能力。
不是因为无知而反驳别人,而是抱着求学的心态填充自己,从而能够理解别人超越别人的观点,再去反驳。
这点我觉得徐老师引导的很好。强推!!
好啦,今天真是讲了很多大道理。可能有些朋友读下来会觉得笼统。但确实是我发自肺腑的经验之谈。可能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有想让后来之人少走些弯路的美好期望吧。
归根结底,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愿每一个设计梦想家都能够熠熠生辉。
更多艺术留学&作品集&保研的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