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八年,萧敬阉割入宫,因为他比较机灵,在入宫后成了司礼监内书堂的第一批宦官。
根据史料的记载,朱元璋选拔宦官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禁止内侍识文断字,防止其干涉政务。不过,从萧敬的传记来看,显然他的经历与史料中的禁令有矛盾。萧敬之所以能进入内书堂,完全是因为他有一定文采,并非文盲。
那么,有没有可能萧敬等服务于内书堂的宦官是特例呢?史料中并未明言。
天顺年间,萧敬被提拔为长随,当时的他负责替英宗盘点赏银,并将赏银发放给功臣们。英宗每年都要打赏给臣子许多金银钱串,萧敬颇有会计之才,能将这些钱两点算得丝毫不差。英宗觉得这小伙子是个人才,决定委以重任。
天顺二年,萧敬被提拔为御用监。那么,什么是“御用监”呢?就是专门负责皇宫掌造的太监,有点像是“采办专员”,权力不小。
天顺五年,萧敬又晋升为右少监。此时的他,地位已等同于外廷四品大员。英宗对其极其赏识,还送给他一件蟒袍。要知道,只有手握实权的外廷官员,才有资格穿戴这种官服。能获得这种殊荣,足见英宗对其的信任。
这年端午节,英宗带着萧敬来到校场,检阅军队。英宗问道:“我知道你文章写得不错,不知道你射箭的功夫如何。”见皇帝要考验自己,萧敬立即抓住机会,连射三箭正中靶心。英宗对这个文武双全的小伙子愈发赏识,将他任命为太监。
从这以后,萧敬经常被英宗派往地方办差。根据地方官的汇报,萧敬来到地方办事时十分注意影响,从不侵扰百姓,且为人端正清廉不受贿。英宗驾崩后,萧敬的地位有所下降。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并未将萧敬视作亲信,只是将他调任为神宫监,负责祭祀事宜。
成化三年,宪宗发觉了萧敬的潜力,将他任命为内宫监,让他打理皇帝的“小金库”,也就是仓储粮饷。说起来,这是萧敬的老本行,他早年正是靠着一手精细的会计工作深得先帝赏识。担任内宫监期间,萧敬将过去的一些坏账烂账做得明明白白。
因萧敬理账有功,被宪宗提拔为司礼监佥书。随后,萧敬受朝廷指派,前往武冈等地协助地方官调查命案,在此期间他秉公执法,办案公平,将案件理清后能及时将结果呈报给宪宗,此举深得宪宗嘉许。
人在宫中,势必要结交几个朋友。
萧敬与当时的东厂太监尚铭的关系不错。尚铭是个典型的贪赃枉法之徒,“卖官鬻爵无所不至”。成化末年,尚铭的丑行败露,终于被法律制裁了。由于萧敬颇识时务,自知尚铭垮台势必会牵连己身,于是他甘愿请奏皇帝前往裕陵司香,也就是替先帝守灵。
不过,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宪宗驾崩后,孝宗继位,虽然此时的萧敬未在京中,但孝宗对其早年功劳颇有耳闻,对其颇为赏识。当时有政敌在孝宗面前弹劾萧敬,可孝宗却一直在帮萧敬说好话,还对文武百官表示:“虽然朕一直没给萧敬实权,但他始终是朕的顾问。”
弘治三年,上任司礼监离职,孝宗觉得是时候重新启用萧敬了,于是便将他调回京城,担任司礼监。当时的萧敬,已有权与皇帝协商军国大政。因为萧敬这么多年读了不少书,熟悉古今典故,所以不论孝宗提出什么问题,他都能随时引用典故给予回答。
从这以后,朝中的一切大型典礼,均由萧敬安排。
在张延龄一案中,孝宗派萧敬会同督察院、大理寺审案。张延龄犯了什么案子呢?这就要从张皇后开始讲起了。
皇后张氏严守妇道,深得成祖及徐皇后嘉许。不过,其族弟张延龄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靠着姐姐的皇后身份,张延龄纵容家奴行凶伤人,鱼肉乡里。地方官将张延龄的恶行上报朝廷后,孝宗看在张皇后的面子上,并未严查此事,只是派萧敬酌情处理。
按理说,皇帝将案子交给萧敬,就是想让他从宽处理。不过,萧敬向来执法严明,并未因为张延龄是皇后族弟而从轻发落。按照大明例律,萧敬给了张延龄应得的制裁。从这以后,朝廷的文武百官都知道了萧敬这个响当当的人物。
弘治十八年,孝宗驾崩。孝宗临终之际,将太子托孤于萧敬。这位太子,即是后来的明武宗。正德年间,深受皇室重新的萧敬再次出任司礼监。虽然此时的萧敬已七十四岁高龄了,但每次武宗向他请教问题时,他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鉴于萧敬年事已高,武宗特许他可以在宫里乘坐轿子。在当时,除皇帝和帝后之外,鲜有宫人能享受此特权。自正德十二年开始,武宗经常以巡查各地为由,出宫游玩,寻欢作乐。当时的文武大臣均不敢谏言,唯有萧敬站出来指正皇帝的缺点。
但遗憾的是,武宗独断专行,根本听不进老臣的劝阻。武宗颇为重视萧敬,每次他外出巡游,都会将宫中的大小事务交付于萧敬,让他留守。不论是内宫的宦官,还是外廷的大臣,每个人都很尊敬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太监。
由于萧敬与宁王交好,两人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在宁王谋反案事发后,萧敬受到了牵连。武宗认为萧敬年事已高,且并未直接参与谋反,所以并未将其逮捕入狱。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武宗让萧敬缴纳了一大笔罚银,并免去了他司礼监的职务。
在这段时间里,年过古稀的萧敬在宫外过了一段安静的日子。武宗驾崩后,世宗登基。世宗同样赏识老太监萧敬,认为他既有德有才,又熟悉宫中的大小事务。所以,世宗下旨将萧敬召回宫中,让他负责机务。
当时,明世宗按照祖制前往郊外祭天,已八十多岁的萧敬仍能有条不紊地安排一应事务。后来,每次世宗外出巡视,总会将萧敬带在身边,让这位有经验的老太监指导自己。不知不觉,萧敬跟随世宗已有几年了。
此时的萧敬,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八旬老人,刚刚过完了八十五岁生辰的他依旧体格硬朗、头脑清明。在皇宫中行走时,萧敬仍能像其他太监一样,每一步都严守分寸。不过,由于萧敬早年执法严明,得罪了不少人,也为自己树立了许多政敌。
所以,世宗隔三差五便会收到一份弹劾萧敬的折子。
当然,这些折子中陈述的萧敬罪行,多半是子虚乌有的。例如在《请逐太监萧敬疏》这道奏折中,大员张原称萧敬“囊橐积资不下一二十万”。从萧敬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从未做过贪赃枉法之事。况且此时的萧敬已是八旬老人,膝下无子,又怎会贪污那些黄白之物呢?
不过,朝中流传的风言风语太多,萧敬的心中也有数。此时的他,已无余力与政敌周旋,不如功成身退。
于是,萧敬向世宗请辞,告老还乡。
由于萧敬年事已高,世宗批准了这位老臣的要求。嘉靖感念他曾经为皇室做出的功劳,所以给了萧敬颇为丰厚的“离休待遇”。
除了每年的俸禄照常之外,每个月朝廷会额外拨给萧敬十石粮食,每年给他安排十名奴仆供萧敬使唤,每逢年节还会有宫人送去食物和赏钱。
要知道,明朝皇帝比较抠门,官员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萧敬所能享受到的离休待遇,是内阁大学士都享受不到的。
在萧敬去世后,朝廷赐予萧氏一百两白金,作为他的丧葬费。皇帝还安排当朝大学士翟銮为这位老太监撰写墓表:
“萧敬天资聪颖,自幼明事理。靠着在宫中读书的便利条件,学习了大量古籍,有极其丰富的学识。萧敬的文笔不俗,他的文章清高雅致,且从不用华丽的辞藻修饰。早年萧敬曾临摹欧帖,后来又效仿沈体,尤其精于草书。”
萧敬先后侍奉过六位皇帝,在仕途中也曾几度浮沉,曾四度出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四度出任秉笔太监。萧敬入宫五十年来,其门生多达数百人。
萧敬待人接物十分宽厚,杨一清担任内阁学士时,曾因公事对萧敬有所冒犯,但萧敬并未挂怀。萧敬虽然也曾违反常规,做了些出格的事,但他从不以权谋私,勾结朋党。
萧敬虽然伺候了皇帝五十几年,但他的私宅只有一间,从未置办产业。
甚至于,在告老还乡之后,他从不提政事,只与知交好友喝茶下棋。临终之际,萧敬仍不忘告诫自己的侄子:“为人臣子,最忌讳欺上瞒下。”
可以说,像萧敬这样不贪赃枉法,一心为国的宦官,在明朝中后叶堪称绝无仅有。正因他的荫福,萧敬的从孙、侄孙都在朝中担任锦衣卫,萧氏家门兴旺。
参考资料:
【《明朝太监萧敬》、《明史》】
瞎写,百岁了已经
辈分摁错了,此张皇后非彼张皇后,你说那个是一代贤后,明宣宗母亲!二应该是醋坛子孝宗的皇后
天顺年离洪武年差了五十年,五十几的叫小伙子
天顺八年成化二十二年弘治16年正德16年,天顺二年出头也有六十年。怎么算的只伺候了五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