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志在必得!
然而,此战中,刘备身边带的,都是冯习、吴班等当时不太出名的二流将领。
既然刘备如此重视夷陵之战,为什么不带上最优秀的将领同行,而要带无名之将呢?
夷陵之战中的将领们···(刘备)使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各为别督。——《三国志.陆逊传》
以上诸人,再加上自峡口而出的水军吴班、陈式,基本上就是夷陵之战中,刘备军的“出场阵容”。
这里面,几乎清一色都是当时尚未成名的青年将领!
也许,青年将领有潜力,应该拉出来锻炼锻炼。
但是,就像体育比赛一样,一般只有在热身赛,或者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比如已经提前出线或者提前被淘汰),才会大面积派年轻小将上场;在重大比赛中,一般不敢大面积使用小将,最多是“以老带新”,老将压阵,再派上1、2个小将上去拼一拼!
可是,夷陵之战,是如此重要的作战,甚至是刘备这辈子指挥过的规模最大的作战,可不是什么“练习赛”,刘皇叔怎么全带清一色的“小将”呢?
一流人物去哪了?刘备当然不是不肯带“主力阵容”来,而是“主力”大多已经来不了了!
1、已经去世:法正、关羽、张飞、黄忠。
如果说刘备最想带谁来的话,一定是法正!
自法孝直投靠刘备以来,跟在刘备身边随军出征,出谋划策的,都是法正。
汉中之战后,曹操就感叹:我说刘备怎么这么厉害了!原来是有法正在教他呀!
然而,一年前,220年,法正已经去世了。
此外,关羽也在219年被杀,黄忠也于220年病故了。
原本,刘备是想要张飞来压阵,在他决心伐吴后,立刻叫张飞自巴西到江州会合。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张飞又被自己鞭打虐待的下属范僵、张达刺杀了···
如此,刘备的军中第一“谋主”,手下第一大将、第二大将以及汉中之战功劳第一者,全部都已经故去,不能再随先主东征了!
2、马超。
如此,在刘备最重要的四位大将中,关张黄皆已去世,还剩下一个马超。
但是,马超也未能随征。
一来,马超这个时候身体应当也不大好了。
222年,夷陵之战结束不久,没有参与夷陵之战折腾的马超就去世了。想来,马超在夷陵之战前身体应当已经出现问题了。
二来,马超也不太适合参与征吴。
马超是典型的西北汉子,一直以来在北方活跃,擅长骑兵作战。
夷陵之战,是在水网地带水陆作战,马超在这方面确实发挥不出自己的能力来!
所以,刘备称帝,封马超为骠骑将军时,就表示:我就是要借重你在北方的影响力(“信著北土”),为国家开疆拓土!
刘备用马超,就是要利用其与曹家的不共戴天之仇,以及其在北方的名望、武勇,至于南方的事情,马超确实帮不上忙!
当然,还有说法是刘备不太信任马超,这个咱们不说了,毕竟,这一点有争议,而且,有前面两点原因已经足够了。
3、魏延。
魏延其实是比较适合东征的,毕竟,人家原本是荆州过来的,对于在荆州作战很在行。
不过,魏延此时为汉中太守,位置紧要。
此时,孙权已经对曹丕称臣,所以,曹丕确实有进犯蜀国的可能性。
万一曹丕来了,还需要魏延“为大王拒之”,实在走不开!
4、诸葛亮。
很多朋友最质疑的是:为何不带诸葛亮。
其实,与小说中不同,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多在后方足兵足食,很少随军出征。跟随在刘备身边的主要是庞统、法正、黄权。
所以,此次刘备不带诸葛亮随军出征,让诸葛亮在后面治理国家、足兵足食,只是一贯操作而已!
5、赵云。
赵云接到的任务是都督江州。
对于赵云未能从军,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认为赵云本不是战功特别卓著者,不算特别能打,不带就不带。
其实,赵云再怎么不济,在取西川之战中曾独当一面取二郡,在汉中之战曾在汉水击败曹军,其战功、经验、威望,即便比不上关张马黄,但比起刘备带去的那些年轻人还是强得多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赵云未从征,主要是因为其是反对伐吴最坚决者。
其实,反对伐吴,就不能带去伐吴了吗?为人将,听命而行,这个说法始终过于牵强!
个人以为,不带赵云,是因为都督江州的工作重要!
江州,是伐吴的前进基地!
所以,赵云都督江州,可以看成是”后部“。
都督江州,既要作好物资转运工作,也要作好前进的准备,对其综合军事素质要求很高。
赵云在荆州时,曾为留营司马,负责各类繁琐军事事务,又有阵战之能,自然是最适合这个岗位的将领!
6、黄权。
黄权,算是唯一一个本可以在夷陵之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一流人物。
在取汉中之战中,法正那些令人赞叹的表现,“皆权本谋”,都是黄权最先想出来的。
在夷陵之战的策划中,黄权也提出了一条关键建议:咱们水路进军,易进难退;不如让我为前部,替您查看虚实,您在后面见机而动!
这是夷陵之战战役策划中,最正确的建议!
如果刘备听取了黄权的意见,即便不一定能击败陆逊,但必然能避免陷入“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轴轳千里,前驱不过百舰”的狭窄地势进退两难,不能展开,从而陷入危局!
后来,诸葛亮说:如果法正在,能够劝阻刘备东征;即便东征,也能避免倾覆!
其实,如果刘备带上黄权,听黄权的意见,也能“必不倾危矣”。
只是,刘备没有听取黄权的意见,并让黄权督师江北,防备魏军可能的进攻,没有让黄权进入伐吴主战场!
后人对刘备把黄权“支走”感到纳闷,认为这或许是刘备此时听不进不同意见,因此干脆把黄权“支走”。
其实,且不说刘备这个时候精神状况如何,黄权只是出军事建议,而且是自告奋勇为前部,又不是劝阻北伐,刘备有什么受不了的呢?
实际原因是:在曹魏占领上庸等东三郡后,已经具备了对秭归进军的能力(当初孟达就是从秭归出兵,攻略东三郡的)。
所以,魏军对秭归的威胁,在当时也是影响夷陵之战的一个大问题。事实上,刘备自秭归出兵后,孙权立刻向曹丕汇报情况,请求曹丕出兵袭秭归!
刘备在夺取秭归后延宕数月才继续东进,也是为了经营秭归,防备曹魏可能的威胁!因此,刘备当然要留有力一部在北面监视、防备魏军可能的进犯!
当时从征将领中,黄权是唯一一个有能力在战略方向上独当一面的将领。他曾督诸军进入巴中,驱逐了曹操任命七姓夷王,恢复巴中。
因此,刘备让黄权在江北,也是根据形势做出的措施,不是意气用事!
总体来看,刘备手下的一流人才,或已经故去,或需独当一面承担战略任务,所以才不能来!
那些故去的人物自不必说,而更多人需要承担独当一面的任务则说明:夷陵之战时,刘备既要东征孙权,又要防备曹魏多面威胁,是在战略上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进行东征的!
这进一步说明:刘备东征,在战略上是冒险的,莽撞的,不理智的!
刘备用将风格的一贯特点不过,或许对刘备来说,不带成名将领出征,不算什么问题!
刘备入川时,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皆留在荆州。
当时,刘备身边带的战将黄忠、魏延,也是未成名的将领!而庞统,则同样尚未在战场上证明过自己!
刘备攻汉中时,关羽在荆州,张飞、马超虽早早在武都作战,但也长期没有加入汉中主战场;同样是当时名位稍次的黄忠、魏延出尽风头,迅速崛起!
显然,留下有名望的将领在其他方向独当一面或持重待机,亲率尚未成名的将领出征,是刘备的一贯特点!
所以,对刘备来说,不带成名将领出征,不会影响战役结果!相反,可能还会发掘出新的黄忠、魏延呢!
青年将领已渐挑大梁刘备素来以善于识别人才著称,他看中的将军,自然是拥有相当的军事天赋。
实际上,参与夷陵之战的这些青年将领中,幸存者,后来都成为蜀汉军事举足轻重的人物。
吴班后来曾与魏延配合,在卤城大破司马懿,吴班后来官至骠骑将军,成为地位最高的将领之一。
陈式后来则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中,领兵收复武都、阴平。
辅匡后来也官至右将军!
至于廖淳(廖化)就不必说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已经说明了他的地位!
所以,这些青年将领,都是可造之才!
而在夷陵之战前,这些将领,也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作战经验,已经具备了挑大梁的经验。
这些青年将领中,冯习、张南、辅匡、陈式,皆是最晚从刘备入川时开始随刘备作战的。(此外,廖淳(廖化)则是随关羽在荆州征战的;赵融不详)
可以说,刘备入川之战、汉中之战,这些将领连续经历过大战的磨砺!
既有不错的军事潜力,又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可以说,到夷陵之战时,确实到了这些将领挑大梁的时候了!
刘备惨败与带将之间的关系休元轻寇,损时致害,文进奋身,同此颠沛,患生一人,至於弘大。——《季汉辅臣传》.杨戏
从蜀汉自己的回顾看,夷陵之战的惨败,似乎与青年将领经验不足有关。
比如,蜀臣杨戏所提到的”休元轻寇,损时致害“,大督冯习经验不足,为敌所乘,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然而,客观来说,刘备夷陵惨败,主要责任在刘备本人,与这些青年将领关系不大。
蜀军被陆逊所破,责任在冯习吗?
确实,陆逊是以袭击手段击破蜀军的,看起来身为大督的冯习是有松懈之嫌!
然而,陆逊在袭击前的分析,却最能说明问题:刘备是滑头贼,经验丰富。他军队开始集结时,必然考虑精细,用心专一,不可以进攻他!现在屯兵已久,没有占到便宜,兵疲意沮,计策再也生不出来,正是我破之之时!
也就是说,正是刘备战役指挥失误,使军队陷于兵疲意沮的地步,才给陆逊创造了袭击的机会!
这口锅,甩不到冯习头上!
相反,夷陵之战中,蜀军这些青年将领的表现,可圈可点!
战役初期,吴班、冯习沿三峡进兵,攻破了吴将李异的巫县及陆逊所守的秭归!
注意,战役初期时,陆逊尚未被任命为大都督,陆逊、李异是苦心经营巫县、秭归,并决心守住的!
而在战役失利阶段,身为大督的冯习,身为前部的张南,作为高级将领,坚决作战,以至战死!
而傅彤则更是为刘备断后,顽强抵抗,在部队死伤殆尽时,仍然大骂吴狗,死战到底!
进能破城,退能誓死,这些青年将领表现已经足够优秀了!
至于刘备兵败夷陵,则是其战役指挥的问题!
取西川,战汉中时,刘备带的也多是未成名将领,但是,那时他身边先有庞统,后有法正。
在庞统、法正的谋划下,刘备军始终掌握着战役主动权,将领们自然能克服经验尚不足的缺点,充分发挥其冲劲,建功立业!
然而,夷陵之战中,刘备“支走”黄权后,在战役指挥上缺乏良士辅佐,很快就陷入被动!
既然陷入被动,则青年将领的一点失误就会被陆逊把握,最后兵败了!
所以,夷陵惨败,与刘备带的多是未成名将领并没有太大关系!
三国这个坑,绝大多数人是被小说带进来的。
所以,即便我们读正史时,也不自觉受到小说影响,过高估计一个历史人物的情绪。
因此,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认为:夷陵之战前后,刘备因为情绪而意气用事,打仗故意不带这个不带那个。
其实,历史人物,尤其刘备这样的人,绝不是控制不住情绪的人,其所做决策,无论对错,无论是否冒险,都是基于理性做出的。
夷陵之战时,刘备经验丰富的老班底,或已故去,或因独当一面承担战略任务,因此不能随征,或像黄权一样,即便随征,也因承担战略任务而不在主战场。
而刘备带“新人”出征,又是其一贯作风,过去取得过好成绩,自然夷陵之战也会如此!
平心而论,刘备确有识人、用人之能,带去的“新人”表现不错。
只是,战略、战役指导上的错误,满盘皆属,甚至导致许多好苗子提前陨落,加剧了人才断档!
黄权二流?
黄权法正刘巴李严孟达张松一堆判贼帮刘璋输了!刘备也一样,自己内部关系都搞不定摆不平,五虎魏延诸葛矛盾重重,残败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