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你拼尽全力,也得不到父母一句夸?原因竟是...

简宁心理 2024-12-28 22:59:14

你好,我是简宁。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假性亲密关系》这本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我们开始频繁地把自身的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归结于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造成的伤害。

的确,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除了“讨伐”和“试图修复”之外,我们与原生家庭、与父母的关系,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

在《假性亲密关系》这本书中,作者史秀雄从自身经历出发,深入剖析了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并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

01你和父母的关系,真的“一成不变”吗?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你和父母的关系,是一成不变的吗?

很多人可能会说:“当然啊,他们是我的父母,我是他们的孩子,这还能变吗?”

从情感上来说,这种“不变”确实给了我们一种安全感。就像书里说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这样一个安全的港湾,不论遭遇了什么失败挫折,都可以回到这里。”

但是,我想说的是,情感上的联结不变,并不代表我们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不能变。

事实上,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是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不断进化的。

想想看,小时候,我们对父母是完全的依赖,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可是长大后呢?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有了自己的生活,这时候,如果我们还用小时候的方式和父母相处,就很容易产生矛盾。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比如,有的朋友,从小到大都很听父母的话,大学毕业后,父母让他回家乡考公务员,他也照做了。可是几年后,他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想辞职去大城市闯一闯,结果父母死活不同意,觉得他“不孝顺”、“瞎折腾”。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关系没有进化”带来的问题。父母还把他当成小孩子,他也习惯了听从父母的安排,结果双方都很痛苦。

02 父母皆祸害?不,他们只是普通人

这些年,随着心理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原生家庭,也开始反思父母对自己的影响。这当然是好事,但我也发现,有些人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把父母妖魔化,认为他们是自己人生不幸的根源。

对此,我并不赞同。

就像书里说的,“探讨原生家庭的目的不是纠结于过去,去讨伐或试图修复关系”,而是“当我们了解家庭的过去,才有可能明确未来”。

换句话说,我们去了解原生家庭,不是为了抱怨和指责,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父母,从而找到更健康的相处模式。

那么,怎么理解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父母不是神,他们只是普通人。

小时候,我们在心里把父母神化了,觉得他们无所不能,完美无缺。但长大后,我们会发现,他们也有自己的缺点和局限,也会犯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毛病”。

比如,有的父母控制欲很强,什么都要管;有的父母很情绪化,动不动就发脾气;有的父母重男轻女,对女儿不够关心……

这些“毛病”,当然会给我们带来伤害,但我们也要明白,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往往不是因为不爱我们,而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得到过好的对待。

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的性格特点,都会影响他们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所以,我们要试着把父母从“神坛”上拉下来,把他们当成普通人来看待。这样,我们才能更客观地看待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也才能更理性地处理和他们的关系。

03 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也许是他们“认可无能”

理解了父母的局限,我们再来聊聊另一个常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父母眼里,我们好像永远都不够好。

他们总是挑剔我们,打击我们,很少给我们肯定和鼓励。这让我们很受伤,也很困惑: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认可我呢?

关于这个问题,书里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学概念——“认可无能”。

什么是“认可无能”?简单来说,就是有些人,他们不具备认可别人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得到过足够的认可和鼓励,他也很难学会去认可别人。

我们的父母,很多都是在批评和打击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了用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关爱。不是他们不爱我们,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此外,认可还需要换位思考。你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才能真正地认可他。

但很多父母,他们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习惯了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却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比如,他们觉得读书好才是唯一的出路,却不理解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和热情;他们觉得结婚生子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却不理解孩子对单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很难给孩子真正的认可。

如果你也遇到了“认可无能”的父母,我想说的是:不要自我怀疑,不要自我否定。

你要相信,你很好,你值得被认可。父母不认可你,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这个能力。

当然,我们也可以试着去理解父母的局限,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或许,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更好地理解了父母,理解了自己。

最后我想说的是,父母的认可固然重要,但那不是我们人生唯一的价值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来获得认可和肯定,也可以通过自我成长来建立自信和自尊。

04一个时代的隐痛:代际创伤如何影响我们?

作者提到,代际创伤对中国家庭及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或许是一个被很多人所忽视的问题。

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家庭故事。

他的爷爷是民国时期的高级知识分子,父亲在特殊年代遭受了极大的创伤,形成了偏执、焦虑和不稳定的性格。

而他的母亲来自一个典型的干部家庭,从小接受正统教育,性格软弱、内向,在家庭中遭受着压迫,心理和情感诉求被忽略。

从这样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中走出来的两个人结合之后,在彼此的相处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产生了许多矛盾。

父亲对社会认同、尊严和物质积累都有很强烈的渴望,在情感上表现出很多的焦虑和不稳定感,对亲密关系则表现出逃避和恐惧。

母亲则发展出了明显的取悦型人格,敏感、焦虑,在亲密关系中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

父母之间关系的裂痕,以及他们各自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深刻地影响了作者的性格形成。

“他小时候在别人眼里是一个不说话的、古怪的、情绪起伏不定的小孩,在学习中有很明显的被动攻击型特质,在人际交往中则呈现出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回避,以及自我压抑。”

通过对父母的访谈,以及对他们成长背景的了解,作者逐渐明白了社会、历史、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乃至影响了整个家庭和自己。

这样的分析方式,帮助作者更好地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父母。他意识到,“自己的父母或许不是最好的人,但他们是最好的父母,因为他们已经给了我他们所能给我的全部”。

写在最后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但不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反思、沟通,来逐渐化解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也可能会很痛苦,但只要我们愿意去面对,去改变,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如果你也有关于原生家庭的故事和困惑,欢迎在留言区一起探讨哦。

0 阅读:0

简宁心理

简介:用心理学解读人性,写暖心文字疗愈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