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asso艾巴索SR3:剑指中高阻旗舰大耳!

poluozero 2023-02-17 22:04:17

掰着手指头数了一下,貌似我也很久没有评测过国产头戴大耳了。

毕竟相比起入耳式耳机来说,头戴大耳无论是研发难度还是成本都要更高一些,何况还有森海、拜雅、歌德等几个国际HiFi大厂的一众经典型号在,对于国内HiFi厂家来说,多少是有点吃力不讨好的。

不过在这当中,艾巴索算是“异类”!

其实在2020年时,艾巴索推出的SR2算是勾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当中也包括我!

至于最近推出的SR3看着似乎与SR2无异,但内里,以及背后的野心却截然不同,大有剑指全尺寸中高阻旗舰大耳的意味。

当别人更热衷于玩“科技以换壳为本”时,艾巴索却来了一回换芯不换壳的“自残”式打法。SR3采用跟SR2完全一模一样的外壳及头梁,如果不看外壳边缘内圈的“铭文”以及标配耳机线的话,你绝对很难分清楚孰是SR3。

但我绝无贬低之意!

事实上,当初在展会上接触到SR2时就已经被艾巴索的做工给打动了,虽然当时SR2的定价是显然高于森海的6系,以及AKG的K70X,但无论从用料还是工艺细节打磨上,SR2都担得起它的定价。

而即便放到刚好4K价位的SR3时,同样也不显得违和。

具体来说,SR3的结构造型算是自成一格,头梁部分参考了AKG的经典设计,但同时又融入了连接耳罩壳体的铰链,使得对于不同头型的贴合效果更佳。黑色与亮银色的配搭,使得SR3兼具了现代、理性风格的同时,又有那么一点张扬的个性。

与SR2一样,SR3依然是一只全开放的全尺寸大耳,透过耳罩外侧的黑色金属网能隐约看到里面的大口径动圈发声单元。

前面也说了,SR3是换芯不换壳,虽然外表看着一模一样,用的也都是带硅胶悬边的“碳纤菌丝”生物振膜动圈单元,但跟SR2的24欧阻抗、108dB灵敏度参数相比,SR3基本就是向着真正的旗舰/次旗舰大耳定位靠拢——150欧/108dB,这明显就是奔着上台接耳放来准备的。

不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正确的选择,原因有二:

1、在不考虑前端阻抗匹配、输入功率都假设完美的情况下,高阻的声音确实比低阻更细密,这点其实我在对比过拜雅的同型号不同阻值版本后也算是有比较明确的体会了;

2、150欧阻抗也让SR3显得更加“德配其位”,SR2虽然看似低阻,但实际想要驱动好,还是得要上台上放,而SR3无疑就是进一步打消了这种“幻像”,让大家更清晰它的实际定位。

另一个有别于上一代产品的地方,在于SR3标配的耳机线从原来的3.5+6.25,变成了如今的4.4+6.25。这其实就是通过一条短的转接线去完成的,新升级后的6N单晶铜耳机线是默认4.4mm平衡接口的,万一真遇上没有平衡耳放接口的前端时,才采用L/R共地的方式来实现单端的转换。

标配耳机线3.5mm单端接口的缺失,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艾巴索确实是把SR3定位在台机上放的场景为主。但正所谓“上帝关上了门却又打开了扇窗”,4.4平衡的加入,反而让一些中高端定位的国砖留有一个“大力出奇迹”的机会。

至于耳机端的接口,SR3依旧采用双3.5mm插头,而且插座本身不带护圈或其他的锁定结构,可以方便换其他的第三方升级线。但也正因为这样,多少会有点担心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不会有接触不良而导致的偏音问题。

这次试听的前端,主力是拓品的DX5台式一体机(单端),以及Hiby的NR6国砖(平衡),然后也试了一下Audirect专门为大耳服务的Beam 3pro。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耳机线除了使用标配线外,也同步测试了之前入手的2条和声力的升级线,刚好分别是6.25单端以及4.4平衡的各1条,用来作为原线4.4转6.25的参照。另外因为Beam 3pro是3.5mm口的,所以还用到了美国龙格的6.25转3.5头。

SR3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推,虽然是150欧阻抗,但以现在的设备来说,单端口拿台式一体机、平衡口拿中等以上的国砖其实是能伺候得好。这主要是因为SR3的灵敏度也达到了108dB,因此在高增益下,声音的完整度及规模感是足够撑起来的。

毕竟对于艾巴索来说,短期内如果没有台式新机的情况下,自然得考虑与自家的便携前端做匹配优化。而且耳机技术的进步,也没必要非要搞那些300欧、600欧但灵敏度连100dB都不到的难伺候“家伙”。

但并不是说推出高阻版本“SR2”就是毫无意义!

随着发声单元阻抗的增加,SR3所呈现出来的声音风貌确实也有了很微妙的改变。

其实就声底风格来说,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尤其是跟我手头上的HE560相比,“圈味”更足的SR3,饱满的中频所呈现出来的声音会更加容易“上头”。细品之下,就能感觉到SR3的声线要比SR2沉稳内敛不少,显得更加成熟。

如果要用具象来比喻,SR2有点像翩翩少年,活泼、张扬,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容易让人听着就跟随摇摆起来。而SR3则如同西装革履的绅士名流,得当的谈吐举止更值得细品,而且越品越是陈香!

这种不同我认为主要来源于它的中频变得更加精细、层次感丰富所带来的。这当中固然有高阻版本动圈单元本身更细密的线圈所带来的质的提升,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艾巴索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略带点传奇色彩的碳纤菌丝“生物振膜”。

作为至今都还把MDR-E888供在“神坛”上的老索粉——我来说,生物振膜于我来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其实生物振膜本身的魅力就在于其声学特性好,细腻程度高,反正我是至今都还记得当初第一次用E888听《渡口》时,开场的那几声鼓声的惊为天人。

但也正因为这样,注定了生物振膜耳机的敏感就如同巨蟹座般。而艾巴索虽然从SR1开始就已经开始在探讨如何用新世代的技术去解决这一问题,但最少在SR2上还是能听出来它对于不同前端适配上的“易敏体质”。

不过到了SR3,艾巴索算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通过提升阻值去驾驭这只敏感的“精灵”,而且颇有成效。

尤其是在平衡驱动下,SR3所呈现出来的细腻质感足以让人动容。SR3有着非常出色的解析和信息量,但同时它又不像一些耳机那样依托于突出颗粒或线条来“彰显”细节。SR3更像是正在逐渐临近海岸的洋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汇百川江流。

事实上,平衡驱动的加持下,使得原本相当吃前端控制力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毕竟平衡驱动本身存在负反馈,这会更容易控得住SR3动圈单元原本就十分Q弹的硅胶弹性悬边。因此就算在推力上存在差距,但我还是更喜欢NR6驱动下的SR3。

SR3的动态表现相当出色,两端的延展都属于无可挑剔的程度。但跟SR2相比,艾巴索调音上刻意把SR3的能量往中频上进行了收拢。这样做虽然第一耳会觉得不那么惊艳,不过细品之下会发现柔和细腻的高频实质依然保持着很出色的解析和细节,同时又不会像拜雅DT1990PRO那样过于纤毫毕露。这不仅丝毫没有让SR3掉份,反而显得愈加高级了。

至于低频方面,适中的量感,并且有着出色的弹性和韧性,非但不会喧宾夺主,反而在氛围感上有显著的烘托提升。

SR3的声场算是适中,人声相对靠前一些,是很舒服的空间营造。横向的展开相当到位,定位以及分离度都没说的。非要吹毛求疵的话,纵深的层次相比起高端平板大耳还是稍稍逊色一丢丢,不过这是基于我手头上的前端装备而言,没准换成独立台式耳放会有惊喜。

此外,比较让我意外的是SR3即便用Beam 3pro来驱动时,出来的效果也依旧很不错。虽然就层次感来说要比上台差了不少,但SR3本身在突出氛围感的同时,并没有向着暖糊的方向发展,整体还是保持着很干净、透明。因此这套组合用来睡前听听,或者是出差时带上也是很nice的选择。

不过前面也说了,SR3标配线舍弃了3.5mm接口,所以在不换线的情况下,要么像我这样另外找个6.25转3.5的头,要么就是拿4.4平衡来听。虽然我觉得SR3配搭4.4平衡着实是香,不过还是有点心有不甘地琢磨直接换线的效果。

SR3的标配线的音色比较中性,走的是均衡路线,适配的音乐风格更百搭些。相比之下,配搭和声力给波塞冬大耳的升级线会偏暖一些,更突出中下盘,音色会更像森海的那种华丽感。就细腻程度来说,两者并没有明显差距,即便是SR3标配线转成6.25输入时,跟直接6.25头的相比,也依然难分高下。因此不刻意折腾的情况下,SR3基本可以不用考虑换线。当然,官方可以考虑出个4.4转3.5的选配件,方便一下没有或者不喜4.4平衡的用户也是不错的。

综合评价,SR3相比起SR2来说确实有很大的惊喜。而且作为一款中高阻大耳,SR3整体素质及听感都有问鼎旗舰的资格。何况4K的定价,这真心就是拿着次旗舰的价格去降维打击真旗舰,哪天我升级台机装备了,恐怕是没有不买的理由啊!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