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鉴定手记:02现实版《甄嬛传》

墨上 2024-09-24 18:54:10

“支持”或“排除”,皆大欢喜和妻离子散就在这一词之差。作为亲子鉴定报告的结论,这是对一段亲缘关系的盖棺论定。

在鉴定中心,有人怀胎十月生下孩子,母亲却不是自己;

楚楚动人的小姑娘会撒谎、温文尔雅的高知研究员也会骗人,每天睡在身边的伴侣、在一起生活的亲人也有互不知晓的秘密……

鉴定人心照不宣:很多时候,人言不足信,证据才可靠。

“到底哪份报告是真的?”男人有些崩溃。

两年前,妻子把“支持”的报告拿给他时,他还很懊悔,决心不再瞎怀疑,踏实过日子。

一年后夫妻俩离婚,男人净身出户,带孩子回了崇明老家。

又过了一年,他准备搬家时,从杂物堆里发现了一份结论为“排除”的鉴定报告。

经过调档核实,前妻伪造了报告,孩子不是他亲生的,他陷入了崩溃。

有时,喊冤的声音有多大,打脸来得就有多快。

那个女人长得“人畜无害”。

村里总有风言风语,说她儿子不像丈夫小白,像隔壁老王。

一行人专程来上海做亲子鉴定。

女人觉得丈夫不信任自己,很委屈,一直在低声啜泣,说儿子只要跟老王做鉴定就可以了,亲生父亲不是老王,肯定就是小白。

但小白不干,要求4个人全都抽血鉴定。

结果出乎意料,孩子既不是老王的也不是小白的。

“看到甄嬛传里滴血认亲的桥段,我一下就想起她了。表情再楚楚可怜,说话再柔柔弱弱,都可能是假象。”

说起这样的故事,我可以竹筒倒豆子般,一直不停歇地讲。

很多人带着深沉困惑前来,一张张普普通通的脸背后,可能有比地摊文学还“狗血”十倍的经历。

现如今,通过精准的检验技术和科学的计算方法,DNA鉴定的准确率几乎趋近100%。

换句话说,排除样本污染的情况,几乎不可能会出错。

但有人钻牛角尖,反反复复求一个早就知道的答案。

有个南方男人,在北上广深多家机构都做过亲子鉴定,结果均显示孩子是他亲生的,但他始终不相信,总觉得孩子不是自己的。

他甚至学会了自己计算概率,会揪着数字和鉴定人讨论。

“做亲子鉴定成了他的执念,心里的疙瘩解不开,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继续。”

这样的人遇到过不少,“只要做出来的结果不满意,他们就不相信”。

亲子鉴定是一把双刃剑。

有人拎得清清楚楚。来的时候亲热地抱着儿子,怎么都爱不够。拿到结果后,发现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马上换了张脸,孩子跌跌撞撞跑来喊爸爸,却被狠狠地推开。小孩跌坐在地上大哭,因为还太小,他无法理解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剧变。

也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检测结果显示孩子不是丈夫的,妻子给出的解释是,自己经常去游泳,可能是游泳池里的水不干净,丈夫选择了相信。

虽然说“所谓家人,有些并非最初就是家人,而是一日一日,不断在生活中积累感情,慢慢成为家人的”,但要从心底接受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谈何容易。

因为这个孩子本身,就是婚姻中背叛的“证据”,时时刻刻提醒着一个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

亲子鉴定手记:01挟孩子以达诸侯​

0 阅读:0

墨上

简介:感生活所悟,品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