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吃过“工分粮”吗?

庆庆老友 2024-09-14 21:00:32

在50年代末80年代前“工分粮”是我国农村的一种重要独特的分配方式,是多劳多得分配政策的具体体现。它作为工分分配的一种补充,深深的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那个时期农村分配政策的一大特点。

70年代打场的场景。

那么什么是“工分粮”呢?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农民所挣得的“工分”来分配粮食的一种方式。“工分”是农民劳动所付出的量化指标。当时大多是按十分一个劳动日,也有的地区实行“计件工分制”以体现多劳多得。农民通过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例如耕种、田间管理、收割、灌溉等,以及参与农田基本建设、集体副业等生产劳动来获得工分。劳动者本人有一个记分本,由记分员负责登记并盖章生效。每天劳动结束后由记分员根据劳动的强度、难度和时长等构成因素,为劳动参与者的农民评定工分。由生产队长批准后计入计分本,以此来作为年终决分时的依据。每到年终生产队会计会对年中的粮食收成进行统计核算,交公粮后按照分配政策,分配基本口粮,并依据每个家庭所积累的工分数来分配“工分粮”。在那个时期有很多农民都吃不饱饭,“工分粮”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时的农业生产过程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工分粮”的分配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0年代收获的粮食准备入仓。

一是,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为解决温饱问题,只有获得更多的粮食分配,农民积极劳动生产争取多挣工分。这种鼓励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激发了农民参加劳动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增产增收。那个时期大家都明白,只有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让自己和家人,在年终分配时获得更多的粮食过上相对满意的生活。

二是,“工分粮”有助于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分配。生产队可以根据生产需要有计划的安排人员从事不同的生产劳动,确保各项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比如,在农忙季节集中力量进行耕种和收割;在农闲时刻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基本农田改造。特别是在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过程中,农田基本建设是重要任务之一。

三是,“工分粮”这个分配方式作为工分分配制度的一种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村劳动者的公平性。每个农民都有通过劳动获取更多粮食的机会。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避免了不劳而获的情况出现,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劳动生产的主动性。这种分配形式在当时的农村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工分粮”这种分配方式逐渐暴露出一些局限性。由于公分评定的主观性较强,有时会出现不公平的情况。因此,这种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局限了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和优势。

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总而言之,无论如何在80年代前“工分粮”的分配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阶段,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真实的写照,也是我国农村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段珍贵记忆。

70年代的某农民家庭。

虽然我们现在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农村经济振兴步伐越来越快。广大农民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步入了小康社会。但是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仅要看到“工分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当今农村的发展和改革以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

该文章为本人原创首发搬运必纠。感谢朋友们的理解与支持。

0 阅读:3

庆庆老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