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改革(十五)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什么有那么多高水平经济学家?

谭浩俊 2024-08-02 22:10:30

经济改革,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理论做指导,就不可能顺利推进,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理论指导更为重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的经济界,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学家,且年龄结构非常合理,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高层决策、为经济改革提供了一系列好的意见和建议。薛暮桥、杜润生、马洪等自不必说,已经站在了理论的顶峰,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高层的决策影响很大,于光远、刘国光、高尚全、吴敬琏、董辅礽、厉以宁等经济学家,也都活跃在经济界,对经济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像郭树青、楼继伟、周小川等一批初出茅庐,后来都在中国政坛担任要职的年轻才俊,也开始崭露头角,加上华生等初生牛犊,敢于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如“莫干山会议”的价格“双轨制”,就是这帮初生牛犊提出来的。

由于八十年代的经济学家,不管地位高低、名气大小,都既有理论功底,又具有实践经验,更擅长于深入生活,到街头和民众对话,与媒体建立广泛联系。因此,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管能否被决策层和管理层采纳,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都能看到问题的症结,都能够较好反映现实情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一直活跃在中国经济界。

再看今天的经济学家,成立一家基金公司,设立一个机构,组建一个协会,就立马自封经济学家了。至于有什么研究成果,提出了什么意见和建议,一概不管。别说以后,就是现在,也没有几个人认可。所以,要想推动改革,就必须重塑经济学家队伍,让真正有水平的经济学家站出来为经济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0 阅读:14

谭浩俊

简介:著名财经评论员,媒体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