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如洪流奔涌的互联网时代,网红们凭借自身影响力,动辄便能掀起舆论的惊涛骇浪。拥有 800 万粉丝的 “羊毛月”,一条嘲讽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视频,恰似投入舆论深潭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在引发众怒的同时,也将当代大学生就业这一沉重且复杂的议题,再度推至大众视野的聚光灯下,促使我们深入剖析、静心沉思。
“羊毛月” 的言论,满是轻慢与调侃,将大学生求职困境当作博眼球的笑料,可这看似轻松的 “吐槽” 背后,是无数年轻学子正艰难跋涉于就业荆棘路的残酷现实。当下,高校毕业生规模连年攀升,2024 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1179 万之巨,这庞大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怀揣梦想、背负家庭期望的鲜活个体,他们涌入人才市场,恰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每一个热门岗位招聘启事发布后,简历如雪片般纷至沓来,录取比例常常低至令人咋舌,“一岗难求” 成为众多毕业生求职季的常态写照。
细究就业困境根源,首当其冲的便是经济大环境的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阴霾不散,诸多外向型企业订单锐减,经营维艰,无奈削减甚至冻结招聘计划,以求 “断臂求生”。曾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历经流量红利见顶、反垄断监管强化,巨头企业裁员潮一波接着一波,新岗位 “难产”,往昔吸纳大量技术、运营人才的 “蓄水池” 如今也在干涸。中小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受困于资金链紧张、原材料成本上涨,自身生存尚如履薄冰,扩充人力更是有心无力,大学生们的就业机会也随之被大幅压缩。
大学生自身亦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上,仿若两条时有偏离的轨道。部分文科专业课程侧重于理论阐释,对实操技能培养蜻蜓点水,学生毕业后面对文案策划、新媒体运营等工作要求,空有满腹经纶,却在撰写吸睛文案、熟练操作新媒体工具上捉襟见肘;理工科一些专业知识更新滞后,学生所学与企业前沿技术应用脱节,踏入工厂、研发岗才惊觉四年所学犹如 “纸上谈兵”,还需耗费大量精力二次学习、重新上手。更有甚者,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超半数学生在大一至大二阶段对未来职业方向懵懵懂懂,缺乏目标引领下的针对性实践、实习积累,临近毕业才在慌乱中投递简历,毫无求职优势。
就业观念与心态层面,问题同样棘手。“天之骄子” 的旧日光环仍在部分学子心中闪耀,对工作怀揣过高期待,薪资要优渥、福利得齐全、办公环境还得摩登现代,晋升通道还得清晰宽阔,稍有不如意便拒之门外。“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套房” 心态作祟,大量毕业生扎堆一线城市、热门省会,对基层岗位、偏远地区就业机会嗤之以鼻,加剧城市就业 “拥堵”,却造成乡村振兴、基层建设人才 “饥荒”。同时,求职过程漫长、挫折不断,让焦虑、沮丧情绪在学生群体蔓延,“毕业即失业” 自嘲背后,是信心受挫、自我怀疑的无奈叹息,陷入恶性循环,愈发影响求职表现。
社会层面的支持体系,也有待完善优化。就业信息传播仿若布满 “堵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虽定期发布岗位信息,可常局限于本地、对口企业,新兴行业、小众优质岗位难觅踪迹;网络招聘平台鱼龙混杂,虚假招聘、过度包装岗位信息乱象丛生,学生甄别筛选耗时费力。校外就业培训机构打着 “保就业” 旗号,收费不菲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实习推荐敷衍塞责,无法真正助力学生提升求职竞争力。政府虽出台系列促就业政策,可政策落地执行在部分地区 “雷声大雨点小”,补贴难到位、企业吸纳积极性调动不足。
要破解这就业困局,需多方合力、协同作战。高校当以市场为导向 “把脉开方”,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强化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按企业实际需求 “定制” 人才;开设贯穿大学全程的职业规划课程,配备专业导师,从兴趣挖掘、行业认知到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全方位指导。大学生自身需褪去 “骄娇” 二气,脚踏实地下基层、入企业,在实践磨砺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摒弃不切实际幻想,以发展眼光看待首份工作,珍视成长机遇。社会层面,政府应加大政策执行监督力度,确保补贴、优惠精准落地,激励企业扩岗纳新;整顿规范招聘市场,搭建权威、多元信息平台,打破信息 “壁垒”;扶持优质就业培训,为大学生求职 “充电续航”。
“羊毛月” 的不当嘲讽,是一记刺耳警钟,提醒我们正视大学生就业困境刻不容缓。唯有家庭、学校、社会、政府携手并肩,疏通就业堵点、补齐短板,才能为大学生铺就一条从校园通往职场的希望之路,让青春才华在合适岗位绽放光彩,而非在求职泥沼中黯然消逝。毕竟,他们是社会未来的栋梁,承载着推动时代发展的使命与担当,助力其就业,便是守护社会发展的蓬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