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遇“槽点”江湖——改编的经典,还能不能拍下去?
提到武侠小说,金庸是绕不开的名字,《射雕英雄传》更是金庸武侠世界里的镇山之作。但经典在影视化的路上,总难免被“改编魔咒”所困扰。徐克导演的新作《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还未上映就因角色形象引发热议,网友已经炸开了锅。
新黄蓉,不俏了?新郭靖,不憨了?看过宣传片的观众不难发现,这次的黄蓉多了一份英气,少了一份“精灵古怪”。观众吐槽:“这个黄蓉,不是那个活泼灵动的小姑娘了!”而郭靖则从一贯的憨厚老实,变成了阳光开朗的“正能量少年”,让不少人感到违和。问题来了,改编一定要彻底颠覆人物性格吗?这种“创新”究竟是艺术的再创造,还是单纯为了迎合某种审美潮流?
其实,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塑造,不可能完全还原书中的形象,毕竟文字和影像的表现形式不同。然而,当改编过度时,就难免让观众觉得陌生甚至疏离。尤其是对于像黄蓉和郭靖这样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过多的“英气”和“正能量”,似乎与观众记忆中的江湖不在一个频道。
经典改编,为什么总是“挨骂”?金庸武侠的影视化改编,从未停止过,也从未摆脱过争议。从《天龙八部》的多次翻拍到《倚天屠龙记》的不断重启,每一次改编几乎都伴随着“回忆杀”和“吐槽大军”的激烈交锋。这是因为,经典作品承载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还有观众的青春和情怀。对六零后来说,《射雕英雄传》是少年时的热血回忆;对九零后而言,它可能是电视机前一家人守候的欢乐时光。当这些记忆被改写,观众的失落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徐克导演的作品,一向以视觉奇观和独特风格著称,这次尝试重塑《射雕英雄传》,无疑想为经典注入新鲜的生命力。但问题是,当创新的步子迈得过大时,会不会失去了经典的“魂”?当“侠之大者”变得太过现代,观众还能不能从中找到那个熟悉的江湖?
江湖不老,但观众变了“都是资本的硬伤!”网友甲的在区被点赞无数。确实,当今影视行业中,为了流量、资本利益,改编作品常常急功近利。演员的选角、剧本的改编,是否更多地考虑了市场和流量,而非忠实于原著精神?观众的不满,不仅仅是对改编内容的吐槽,更是对当今影视行业浮躁风气的反感。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观众的审美和观影习惯确实在变化。如今的影视作品更注重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传统的叙事风格和人设,可能已经不完全适应当下市场。徐克试图让《射雕英雄传》焕发新的生机,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侠之大者,改编之难经典的改编难在哪里?难在要平衡情怀与创新。过于忠实原著,容易显得乏味;改动太多,又会失去经典的韵味。在这个问题上,《侠之大者》究竟能否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还得靠作品本身说话。
徐克这次的尝试,无疑是一次冒险,但敢于冒险的武侠世界,也许才是真正的江湖精神。就像金庸笔下的侠客们,面对波谲云诡的江湖,总有一种勇气去直面风雨。希望《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最终能用作品本身来赢得观众的心,哪怕起初招致争议,最终也能化解为理解和欣赏。
当大年初一,我们坐在电影院,重新走进郭靖与黄蓉的江湖,或许会发现,“英气黄蓉”和“阳光郭靖”并不完全是坏事。重要的是,这份情怀能否在新时代继续燃烧下去。江湖未老,愿经典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