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来自热气球,飞机等飞行器的空中威慑,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高射炮已经在历史舞台上闪耀了一个世纪之久。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随着飞行器的种类日益翻新,高射炮也与之相克相济,一同更新换代。
经历了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苏珍宝岛战役,中越南沙海战等一波又一波的战争浪潮冲击,我国高射炮也不断更新换代。
从第一代——55式37毫米高射炮,到中国59式100毫米高射炮再到如今6管25mm速射高射炮。
解放军的高射炮口径越来越小,在这改变的背后又暗藏了什么玄机呢?
我国的高射炮原来这样发展来的?我们为什么要了解高射炮的发展进程呢?
了解高射炮的发展,从我国各个时期不同的主流高射炮的参数出发,对比出高射炮发展的参数变化,我们或许就能挖出口径变化背后的秘密了……
了解高射炮的发展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资源消耗变化与作用效率变化两方面去衡量的,高射炮也不例外。
对于高射炮来说,炮弹的作用效率,炮的发射效率和换弹效率这三者直接决定高射炮的作用效率。
而炮弹的作用效率与炮弹的种类,飞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击中效率这四者有关。
炮的发射效率则由发射频率,炮弹的发射初速度,每次发射炮弹的覆盖范围,射程和射高决定。
换弹效率则与装弹容量和换弹方式相关。
我国从建国开始服役时间比较长,在当时我国主流的一些高射炮有:59式100毫米高射炮,65式37毫米高射炮,74式37毫米高射炮和PG-99式双管35毫米高射炮……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我国第一架高射炮——55式37毫米高射炮没有成为过我国主流高射炮呢?
原因很简单,毕竟是第一代,缺点很明显,能力特别有限。
如果55式37毫米高射炮威力合格的话,也不会有后来的65式37毫米和74式37毫米了。
我们先看看试制工作始于1958年的中国59式100毫米高射炮主要参数。
中国59式100毫米高射炮主要装载使用曳光杀伤榴弹和曳光穿甲弹。这两类炮弹重量大,30公斤左右的重量使其有着较高的威力爆发。
再看看59式100毫米高射炮的发射效率如何。
59式高射炮发射频率为15发/分,发射炮弹初速为900米/秒。炮弹很大,机动性较差,而且炮弹速度较慢,飞行时间长,因此飞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很大!
由于59式100毫米高射炮配有电击发装置,可实现全连火炮齐射,这就相当于每四秒织出一张火炮网.
每次发射炮弹的覆盖范围十分广阔,但是击中效率就不是很高了。
在射程和射高方面,配备炮瞄雷达和高炮指挥仪的59式100毫米高射炮,甚至可以消灭一万二千米高空的敌机。
59式高射炮的有效射程可达一万八千米。
曳光杀伤榴弹和曳光穿甲弹在59式100毫米高射炮高发射效率的加持下,使得这类高射炮在六十年代对敌军造成的火力压制十分有效。但是,不高的集中效率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1965年,65式37毫米双管高射炮设计定型并开始投入生产,该炮是1955年我国第一代高射炮——55式37毫米的改进版。
1974年设计定型的74式37毫米双管高射炮,是65式的改良产品。
这一类口径37毫米的高射炮也均装载发射曳光杀伤榴弹和曳光穿甲弹。
我们再看看经历两次升级更新的55式在发射效率方面有何变化。
55式37毫米高射炮发射频率为320-360发/分。
发射的榴弹初速为866米/秒,穿甲弹初速为868米/秒。
后期配有电击发装置,可实现六门火炮集火射击。55式高射炮的有效射程就比较近了,只有3500米。
在换弹效率方面,该炮由弹夹供弹,弹夹装弹5发,弹仓容弹量10发,安装供弹漏斗后实现多弹夹连续供弹。
65式37毫米双管高射炮与55式37毫米高射炮以上参数都一样,但是该炮为双管高射炮,每次发射弹量是55式的两倍。
再来看74式37毫米双管高射炮,发射频率为440-480发/分。其余的参数与55式和65式高射炮参数一样。
1993年由瑞士厄立空公司引进的GDF-003型双管35毫米高射炮开始国产化。
1999年PG-99式双管35毫米牵引式高射炮定型装备部队,并逐渐取代65式,74式进行服役。
PG-99式高射炮配有榴弹,曳光榴弹,曳光半穿甲榴弹和脱壳穿甲弹。脱壳穿甲弹较于普通穿甲弹威力更大,能损更低。
PG-99式双管高射炮的单管发射理论频率可达550发/分,发射初速为1175米/秒,有效射程四千米,最大射高八千米。
除此之外,换弹效率很高,换弹真空期较短也是其一大优点。
到如今,高射炮已不再是单一的一个武器了。
而是产生了一个系统,一个由若干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
而高射炮只是该系统的一个只有发射作用的部件。
625E短程防空系统的炮塔上是一门6管25毫米自行防空高射炮。
其主要装配特制的新25弹药,发射效率高达5000发/分,发射的炮弹初速度为1150米/秒以上。
高射速,高精度成为该系统的主要特色,该特色也是高射炮发展必然选择!
高射炮的为什么这样发展?历史已经给出答案!1955年,刚好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第二年,这一年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经历过二战,与德日展开过大规模空战并胜利的美国空军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而且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也使得空军的装备十分优良。
相比之下,我国人民空军正式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
我国空军进行抗美援朝参加实战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而且我国空军没有很多的作战经验。
在空战中实力如此悬殊,发展对空武器成为了必然选择。
但是由于还在战争期间,所有物资都十分的紧缺,在战争中发展高射炮不太现实。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我国总结抗美援朝战争教训,优先研发高射炮。
因为这方面经验不足,在苏联援助的背景下,开始仿制前苏联高射炮,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改进。
65式,74式这一代代的高射炮作用效率越来越高!
1958年苏联援助KC-19M2式100毫米高射炮,我国于1959年仿制改进生产出59式100毫米高射炮。
这种高射炮射程和射高范围广,威慑力大,在当时战争还在“俯冲轰炸”的时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成为我国的主流高射炮。
1964年8月,美国悍然发动了对越南北方的侵略战争。
在抗美援越战争中,美国主要为喷气式飞机,数量多,飞行速度快,很难命中。
直到战争结束后进行相关统计,美国空军在越南损失飞机2100架,我国高射炮兵击落的美军飞机高达1600多架。
59式100毫米高射炮对美军造成的巨大损失由此可见。
1962年6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中,59式100毫米大口径高射炮一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9式100毫米高射炮威力大,范围广,怎么会渐渐淡出中国军工的舞台呢?
虽然范围广,伤害高,但是能耗太大,发射速度太慢,这些致命的缺点让59式100毫米高射炮注定只能辉煌几年,不会太长远!
自从无人机开始高速发展,服役了20多年的59式100毫米高射炮便开始逐渐退役了。
毕竟没有人会用30个大炮弹去轰几架小小的无人机,而且命中率还很低。
于是发展高精度,低能耗的高射炮成为了当时的主要目标。
80年代初,一位日本退役专家访华,重点提到了瑞士的双管35毫米高射炮。我国兵器部门对此很有兴趣,后来瑞士人带着双管35毫米高射炮来华表演。
80年代末,中国代表团与瑞士达成协议,以生产许可证转让的方式,从厄立空公司引进GDF-003型双管35毫米高射炮。
我国于1999年仿制出PG-99式双管35毫米牵引式高射炮并定型装备部队。
从此,65式37毫米高射炮,74式37毫米高射炮完全退役。
2013年8月,我国第四代单管35毫米自行高射炮首次亮相,搭载的全新转膛结构也是在高射炮的精度和射速上下功夫。
不仅如此,单管35毫米轮式自行高射炮有着很高的兼容性,而且配备的智能化可编程弹药能使不同的弹药在“单35”的发射下造成最大伤害!
虽然转膛能带来超高射速的加成,但是转膛时产生的空隙容易造成火药泄露,因此火药燃气需要专门的密封件进行密封。
频繁的转膛会造成大大炮管磨损频率,使其寿命减短,需要频繁地更换炮管。
这些并不是致命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口径太大了,无法达到未来“小,精,敏”战争的技术要求。
大10毫米的口径,会使得弹药尺寸也得大。
弹药的质量变大了,对其赋予相同能量时,速度会减小很多。而且炮弹尺寸越大,在飞行过程能量损失越多!
这些能量损失又会反馈给炮弹速度,如此的减慢速度。
把高射炮口径做的越小,已经成为了高射炮技术升级的必然选择。
2021年被誉为“无人机杀手”的625E防空系统已经被研制产出,已经于2022年11月在珠海展出。
该防空系统的炮塔为6管25毫米高射炮,在射击精度和射速上远高于35毫米口径的高射炮。
特别是在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无人机在这场冲突中大放异彩,自杀式无人机疯狂制敌。
这也是对高射炮精度和速度要求的极大考验。
口径越来越小,未来依旧如此吗?纵观我国历史,我国高射炮的发展取决飞行器的发展。
未来的飞行器依旧会向“巧,精,敏”方向发展,因此高射炮也是“快,准,狠”的方向发展。
而满足炮弹发射快的必然要求是将口径做小。
因此,未来的高射炮口径也依旧会越做越小。
小结越来越小口径的背后考量是为了应对时代发展的浪潮变迁——飞行器产品的尺寸在不断减小,移动速度不断增大。
而高射炮口径越小,炮弹尺寸也越小,炮弹重量越轻,发射时速度越快,尺寸和质量的减少使其在飞行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减少,飞行速度损失越少,对目标造成的伤害越大。
高射炮口径的减小带来的是炮弹速度的增加和炮弹威力的强化!
在这个性能决定用途的时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59式100毫米高射炮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自身性能满足不了需求时,便会淘汰。而需求则来自其原始的对空能力,飞行器是检验高射炮的对空能力的唯一标准。
飞行器的发展不会停止,高射炮的进化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