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战之后,世界再无名将

华夏看易经 2024-05-23 08:44:02

了解了彭德怀,就了解了中国人民军队为何能从无到有,小到大,从弱到强,持续创造世界奇迹的伟大壮举。

彭德怀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时加入共产党,并领导平江起义,创建红五军给中革命带来了新生力量。

在中共和人民军队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关键转折点,尤其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刻,总能看到一个不避疾石,勇担大任,不计个人荣辱,善打大仗,恶仗,险仗,硬仗,苦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总能力挽狂澜,开创局面。有诗曰:“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朝战爆发,不可一世,狂妄自大的美帝联军三任总司令都被彭德怀打败,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天下名将和彭总比,世界再无名将。

“兵者诡道也”,凡行兵者,先谋定而后动。彭德怀指挥作战,先观察地形,分析敌我优势,制定作战计划。彭德怀治军极为严格,他常对官兵说“平时多吃苦,战时少流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对自己非常严酷,从不特殊,官兵同甘苦,深受官兵爱戴。

彭总领军,作战,不但勇猛顽强,而且善变灵敏,善于驾驭复杂严峻,多变的战争局面,捕捉瞬息万变的战机,以雷霆万钧之势,给敌人于沉重的打击。彭德怀的这种智勇双全的战略战术,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首战大捷,一战定乾坤

抗美援朝战争在彭总“瞒天过海”的指挥下,志愿军秘密渡过鸭绿江,日伏夜行,隐蔽待敌。

“骄兵必败”,麦克阿瑟用的很好。由于麦克阿瑟纵横西方战场无敌手的优势,他对志愿军的劣势装备,和中国国力的落后很是不屑,他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由于麦克阿瑟判断方面出现了错误的决定,最终导致美帝联军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志愿军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强悍,也与彭德怀的高超指挥有密切的关系。

1950年11月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粉碎了麦克阿瑟企图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狂妄计划。6日,麦克阿瑟下令“联合国军”以部分兵力开始试探性进攻,并向全世界放出豪言: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

7日夜,面对优势装备敌人的攻势,彭德怀主持召开志愿军党委会,胸有成竹地说:“我的意见,应先避其锐气,部队向后撤退30公里左右,目的是故意示弱,迷惑敌人,采取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寻机歼敌,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这也是我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优良的战斗作风。”

于是,志愿军前线部队依计行事,以部分兵力节节抗击,主力向后转移,并作出“战力不支”的假象:在西线战场,放弃德川、飞虎山、博川一线阵地,把敌人引过大同江;在东线战场,放弃第一次战役中重创过敌人的黄草岭,把敌人引到长津湖畔。

在诱敌阶段,根据彭德怀指示,志愿军一线部队佯装“怯战败退”,北撤中故意在道路上丢弃一些枪支、器材。促使麦克阿瑟狂妄地作出判断:志愿军“最多不超过六七万人”。于是,“美帝联军”大胆北进,于25日全部进入彭德怀预设的战场。25日黄昏、27日黄昏,西线、东线相继发起猛烈反击,鏖战到12月24日战役结束,共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上扭转了朝鲜战局。

1950年11月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落下帷幕,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中表现的很不错,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军赶到清川江以南,打破了敌人在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美梦。

虽然第一场战役取得了胜利,在朝鲜战场站稳脚跟,取得了与美军作战的经验。但彭德怀对第一次战役的战果并不是很满意。他认为志愿军本可以取得更大的战果,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失误。不过彭德怀最终还是想了一个妙计,“以弱示敌,诱敌深入”。

在第一次战役中,美帝联军的战术战法,以及武器装备的优势,仍然没有占到便宜,在中国志愿军的突袭攻势下吃了亏。但美帝联军在朝鲜半岛上的侵略行为仍然狂妄不于。

因此,中国志愿军方在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后,站稳了脚跟,也进行了战略战役的深刻总结,取得了战胜美帝联军的经验。改进了战术战法,同时彭德怀也对美军的战术战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来的战役的胜利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根据彭德怀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择机出击的战略方针,在停战谈判开始以后,志愿军主要在两方面加强了行动。

一方面积极打击联合国军的窜扰活动,加强阵地坑道防御的构筑,准备随时粉碎联合国军的进攻。

另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对美帝联军实施战役反击的各项准备工作,准备待其进攻时进行战役反击,以取得政治,军事上的有利地位。

8月15日,彭德怀对志愿军第三兵团军以上干部发表《关于几个战术问题》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彭德怀为志愿军的作战制定了具体的战术。彭总讲话共分几个方面:炮兵以隐蔽阵地射击为主,还是以暴露阵地射击为主的问题,要根据敌情和我军现有条件及部队接受的具体战斗任务来决定。在敌人掌握强大空军、炮兵和技术装备优势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炮兵使用于暴露阵地射击是不合适的。但爱护炮兵不是送往后方保存起来,而是为了更有效的射杀敌人。

因此,害怕炮兵损失不敢使用也是不对的。在特殊情况时还要敢暴露射击:遭遇战时,应迅速先敌发扬火力,打击和杀伤敌人;

突然发现敌军撤退和增援时,立即进行追击,和赌截射击;意外遭敌袭击和袭击敌人时。在这些特殊战斗情况下,一分钟的迟缓都是过失,应根据敌情随机应变。

由于敌强我弱,穷寇莫追的战略思想。彭德怀实施示弱诱敌的计划。调第9兵团三个军迅速入朝作战,承担了东线的阻敌任务,后来这个计谋变得越来越有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叱咤东西风云的西方名将,陆军五星上将,被称之为西方战神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朝鲜战争担任第一任美帝联军总司令。李奇微,美国四星上将,抗美援朝时期任美帝第二任联军总司令。马克·韦恩·克拉克,美军四星上将,抗美援朝时期任美帝第二任联军总司令。在朝鲜战场上以优势装备败给了劣势装备的中国统帅彭德怀,从此,世界再无名将。

扭转了朝鲜战局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二次战役,堪称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最成功也是最关键的一战,彭总因势利导,重创了美军,扭转了朝鲜战场的局势。

经过研究总结后,志愿军发挥夜战优势,采用集中兵力,重点突破,分割围歼的战略战术。因此,志愿军方在第二次战役时,对美军防守的时候,彭总采取“分散防御,迂回包抄,重点攻击”的战术消灭敌人。

这样,美军在进攻的时候,就无法进行重点突破志愿军防线,也无法分割志愿军主力,也无法对志愿军进行有效的进攻,发挥不了机械化部队的优势。

在作战时,彭总采取“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战术。在战场上,佯装撤退,适当放宽一些防线的守备,麻痹敌人,诱使美帝联军深入志愿军防区,当美帝联军深入伏击地,志愿军就以雷霆之势歼灭美帝联军的有生力量。

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在战术穿插,包围,堵截,分割等战术都做的很到位,最终歼灭美帝联军3.6万余人。而且,将战线推至三八线附近,从而摧毁了美帝联军侵占朝鲜半岛的美梦。

迂回、割裂、渗透,诱敌,围堵,聚歼等战术。无论反击和进攻,均以一翼牵制敌人,两翼打击,或中央突破,以相当的兵力迂回到敌人后方阻击逃敌,和战役梯队的增援,打击敌人供应线,使敌阵地发生动军心摇,瓦解士气。

正面向敌进攻的部队,把敌人割裂成多个小阵地,打乱敌人凝聚成团的强大战力,袭击敌人火力阵地和指挥所,使其联络中断,并以精干的小部队利用暗夜、地形,险要碍口作掩护,出其不意,突然渗透敌人第一线纵深处,以勇猛的战力杀伤敌人,分割歼之。

追击作战问题,朝鲜战场上美帝联军有强大的飞机、坦克和美空军装备精良的机械化部队,而志愿军无飞机和战车配合作战,只能靠徒步追击敌人,困难极大。用雾天月夜掩护追击敌人,伤亡极小,隐蔽性较好,有利于歼敌。追击时要注意及时调整战术,减少伤亡,给敌巨大杀伤。

示弱诱敌,诱敌深入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之后,美国操纵联合国。麦克阿瑟出任远东美军总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指挥侵朝战争。麦克阿瑟组织指挥仁川登陆获得成功后,进而指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疯狂地向鸭绿江推进。1951年4月,麦克阿瑟因战争失利和“未能全力执行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而被解除一切职务。

第三次战役,突破三八线

美国在朝鲜惨败的消息传到了美国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新闻界竞相报道。美国高层还操纵联合国通过了成立所谓的“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的决议,试图拖延时间。

与此同时,时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的意外死亡,由马修·李奇微接任。1950年12月底,李奇微赶赴朝鲜,并部署了一条“从临津江到三八线的作战阵线”,这条战线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纵深60公里,由两道防线组成,第一道西起临津江口,东至襄阳;第二道西起高阳,东至冬德里。而中国方面,经过两次战役,志愿军缺医少药,减员严重,再加上战线过长,后方的物资供应线遭到破坏,军队急需休整补充。但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局势,随即决定趁“联合国军”内部混乱的时机,立即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突破三八线。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向三八线以南的“联合国军”发起全面攻势,志愿军第39军在炮火的支援下,快速在新垈、土井地带渡过临津江,于次日拂晓前突入“联合国军”防御纵深约10公里,占领了大村、武建里地区,并成功策应第50军渡江。

1951年1月1日,第38、第40、第42和第50军分别占领了新邑里、安兴里、道城岘、紫长里等地区。次日,南朝鲜军三个团企图南逃,被志愿军第42军第124师和第66军阻截,遭到全歼。

朝鲜人民军有五个师的兵力在战役发起前就越过三八线,向洪川、横城、原州方向迂回,迫使南朝鲜军队南逃。在志愿军的连续突击下,李奇微所设的第一道防线全面崩溃。1月3日,李奇微下令全线向汉城以南撤退,美第8集团军在撤退时还用汽油、炸弹对汉城、仁川等地进行了破坏。

次日,志愿军占领汉城,5日渡过汉江,并持续向南追击,战斗持续至1月8日,“联合国军”被驱赶至三七线附近。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从1950年12月31日持续至1951年1月8日。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突破三八线,向南推进了约80至100公里,共歼灭“美帝联军”1.9万余人,占领了汉城,粉碎了美国“假停火、真反扑”的企图,从军事上和政治上打破了美国的阴谋,进一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第四次战役,打破磁性战术

经过三次战役,彭德怀根据当时的战局,决定执行“西顶东反”的策略,即以一部兵力在西线组织防御,牵制“联合国军”主要进攻集团;集中主力于东线实施反击,从翼侧威胁西线“联合国军”,制止其进攻。

同时“美帝联军”也注意到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存在严重的后勤问题,即由于战线拉长和美国的制空权给中朝军队造成的粮食、弹药和兵员补给方面的困难。“美帝联军”发挥自身在后勤补给方面的优越条件,迅速地补充了兵员和物资,趁志愿军未恢复元气之际发动第四次战役。

1951年1月15日,“美帝联军”开始采用“磁性战术”在水原至利川一带试探性进攻,意图通过坦克,汽车与志愿军保持接触,进行武力侦察或抢占阵地,来掩护其主力转移,同时达到消耗志愿军的目的。15日和22日,志愿军第150师449团和450团分别在金良场,阳智里,击退了“联合国军”数次试探性进攻。

西线防御

1951年1月25日,“联合国军”动用200予架飞机、80余辆坦克和近300门火炮掩护近6万人的兵力,全线发起进攻。“联合国军”以一个团的兵力向东鹤山、阳智里发起进攻,被志愿军448团和450团连续击退数次。但美军第25师的一个营进占了水原,与白云山前沿阵地对峙。两天后,“联合国军”开始向白云山阵地发起进攻,驻守在此的志愿军第447团,坚守了11个昼夜,成功守住了白云山主峰。与此同时,“联合国军”在帽落山和修理山发起的进攻,均遭到了顽强阻击,以失败告终。

为了保住汉江南岸的桥头阵地,缩小防御正面,志愿军第50军开始调整部署,1951年2月8日,其下辖的三个师分别在素岛、广北里和三碑里等地区组织防御。“美帝联军”开始对汉江南岸的阵地发起进攻,同时还不断在沿江渡口侦察,对第50军防御正面进行试探。2月12日至3月14日,第50军的多支部队连续抗击了“联合国军”几十个昼夜的进攻,并造成大量杀伤后,成功撤回北岸。

与第50军共同担负汉江南岸防御任务的还有第38军112师,自1月28日起,“美帝联军”就对该部队坚守阵地发起猛攻,但均未能突破阵地,战斗持续至2月16日,在完成坚守防御任务后,112师陆续撤出阵地,转移至江北。

东线反击

在东线战场上,“美帝联军”从1月31日开始,出动三个师的兵力向砥平里及横城方向进攻,随后又集结了五个师由堤川、宁越、旌善等地向北推进。随即,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邓华命令第42军主力从加平地区南下,控制砥平里及附近地区;第66军第198师进至洪川以南五音山地区,阻击“美帝联军”两个师的兵力。2月5日和6日,志愿军第39、第40、第66军相继向南集结并迅速开进。

1951年2月11日,彭德怀指挥志愿军主力部队发起进攻,第42军第124师迅速攻占了上物安里,并于次日前进至鹤谷里地区,将横城西北的南朝鲜军的退路截断;第125师则经过居瑟峙、下物安里等地,推进至横城西南,截歼了从横城方向逃出的“联合国军”。

与此同时,第40军相继攻占了圣智峰、梨木亭等地,第66军则向横城以南急进,以切断“联合国军”南逃退路,但时间紧急,第66军未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致使横城地区的部分“美帝联军”得以逃脱。

经过一天两夜的战斗,横城反击战于2月13日结束,此战,中朝军队共歼灭“联合国军”1.2万余人,俘虏78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139门、火箭筒122具、各种枪支6200余支、坦克7辆、汽车550辆、迫使东线“联合国军”后退26公里。

“美帝联军”反扑

1951年3月初,“联合国军”集中20万兵力分两路强渡汉江,企图从中朝军队中间突破,夺取汉城,向三八线以北推进。彭德怀决定展开机动灵活的运动防御作战,主动后撤。

3月15日,“美帝联军”重新占领汉城。3月底,麦克阿瑟发表声明称,“联合国军”的失败来源于联合国的约束,并企图将战火扩大到朝鲜境外。此举在国际上引发了强烈反响。

4月初,“美帝联军”再次越过三八线,随后又相继向“堪萨斯线”和“犹他线”推进。11日,麦克阿瑟被解除“联合国军”总司令职务,由李奇微接任。李奇微上任之后,意识到中朝军队主动后撤,是准备实施大规模反击,并发现志愿军第二番部队已抵达前线,随即命令各路部队停止进攻。4月21日,中朝军队在三八线上挡住了“美帝联军”的攻势,将战线稳定下来。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从1951年1月25日持续至1951年4月21日。此役,中朝军队将运动战和阵地战紧密结合,运用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等多种形式,共歼灭“美帝联军”7.8万余人,此数字超过了前三次战役的总和,并将“美帝联军”遏制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

第五次战役

在第四次战役结束之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番作战部队大部已陆续抵达三八线以北,并完成集结。1951年4月初,志愿军召开会议,决定抢在“美帝联军”实施登陆作战前发起第五次战役。

彭德怀根据战场形势,提出第五次战役的作战方针,即采取战役分割包围与战术分割包围相结合的方针。4月21日,志愿军第二批作战部队基本完成了作战准备。此时,“美帝联军”共计兵力34万人,并配有大量航空兵支援。中朝联军方面,在前线集中兵力共68万余人,兵力虽然占优势,但缺少空中支援,武器装备也处于劣势的状态。

全线反攻

1951年4月22日傍晚,中朝军队共14个军沿着200多公里宽的战线同时向“联合国军”发起进攻。志愿军第40军一夜之间打乱了南朝鲜军第6师在白云山以东的部署,占领了第一线主阵地。

随后,第40军兵分两路,向“美帝联军”纵深插入,战斗至25日,第40军成功完成了割裂“联合国军”的任务。右翼的第19兵团在突破临津江之后,第64军插入“联合国军”纵深25公里,并成功占领道峰山。

同时,左翼的第9兵团也成功进占了抱川东和东北地区。4月24日,第63军187师开始对在雪马里地区驻守的英国王牌部队,被称为“皇家陆军双徽营”的格洛斯特营发起围攻,李奇微得到消息后,立即组织多路部队进行救援,但均被驻守在各个要塞的志愿军击退。

25日,格洛斯特营被全歼。同日,中路战线的志愿军第3兵团在涟川地区突破了美第3师和土耳其旅的抵抗后,成功进占涟川以南的哨城里、钟悬山和宝藏山地区。

29日,中朝军队逼近汉城,一部前出至汉城近郊北岳山,中朝联合司令部决定部队停止进攻。这一阶段作战中,中朝联军将“联合国军”从三八线驱赶至汉城东西一线地区,夺回了战场主动权。

转兵东进

经过上一阶段的作战,美第8集团军以美骑兵第1师、美第24师、第25师、英第28旅等多支部队重兵布防在汉城周围和汉江南岸地区。而“美帝联军”的东部战线显得尤为突出,东线的南朝鲜军队侧翼完全暴露,彭德怀立即决定转兵东线。为迷惑“联合国军”,志愿军第19兵团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在西线佯动,成功将“联合国军”主力牵制在西线战场。1951年5月9日,志愿军第3、第9兵团在友军掩护下,开始移兵东线。

1951年5月16日,东线的中朝军队开始发起全线进攻,志愿军第9兵团在朝鲜人民军的协同下,采取多路突破,迂回包围的战法,向县里地区的南朝鲜军第3、第5、第7和第9师发起攻击。

第20军第60师在12小时内,成功前进30公里,抢占了合围要点五马峙,17日,第60师又顺利攻占了后坪里、美山里地区,切断了县里地区南朝鲜军的南逃之路。同日,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又切断了县里地区东南方向的道路,与志愿军第20军成功合围了县里地区的南朝鲜军。

18日,南朝鲜第3、第9师开始向南和东南方向突围,突围持续至第二天,南朝鲜军这两个师的大部被中朝军队歼灭。东线南朝鲜军在中朝军队打击下,被迫撤退到九成浦里至仁邱里一线布防。见此情形,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紧急命令多支部队东移增援。20日,“美帝联军”又形成了东西相衔接的完整防线。

北移阻击

1951年5月21日,中朝联合司令部下达了停止进攻、主力北移休整的命令。两天后,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主力开始转移,各兵团留下部分兵力采用运动防御的方式,层层阻击,掩护主力休整。

然而,志愿军刚开始转移,李奇微九采用“磁性战术”,全线展开反扑。“联合国军”以坦克、炮兵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特遣队,向中朝军队纵深猛插,并空降营连规模的兵力抢占了后方要点,阻止志愿军北移。

5月23日,由于运输力缺乏,志愿军第3兵团决定停止北移,原地阻击“联合国军”,以掩护伤员转移。24日,“联合国军”两支特遣队分别进占了志愿军第180师左右两侧地区。

当日晚上,180师开始渡江北撤,但由于“联合国军”穷追不舍,并切断了援军与180师的联系,次日,撤退至芝岩里地区的第180师几乎被“联合国军”包围。27日晚,第180师将部队组成3个连,先是选择向史仓里方向突围,后又转向西北方向突围。第180师在回撤过程中,伤亡惨重,共计损失了7000余人。

5月27日,为了稳定局势,彭德怀命令部分军队停止休整,在临津江、汉滩川以北芝浦里、华川、杨口等地区全线阻击“联合国军”。战斗持续至6月10日,志愿军在供应困难、连续作战极度疲劳的不利情况下,成功阻击了“联合国军”的进攻,并将其阻止在三八线地区。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从1951年4月22日持续至1951年6月10日。此役,中朝军队共歼灭“联合国军”8.2万余人,并将其阻于汶山、高浪浦里、铁原、金化、杨口、明波里一线。同时,志愿军作战损伤8.5万余人,中朝军队意识到继续向南推进的困难程度,美国当局也认识到想要三八线以北建立防线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双方放弃了在战场上取得绝对优势的愿望,双方进入谈谈打打的阶段。

第二阶段

抗美援朝第二阶段从1951年6月中旬持续至1953年7月27日战争结束。这一阶段,交战双方持续着边打边谈的状态,中朝军队依靠坚固阵地,采用阵地战的作战形式,先后多次粉碎“联合国军”的进攻,同时也主动发起多次战术性进攻,共计歼敌72万余人。

停战谈判

经过五次战役,“联合国军”阵亡了23万余人,美国在战场上取胜无望。同时,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战争债务不断增加,在加上国际舆论压力,美国不得不寻求停战谈判。1951年6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表示美国政府愿意谈判,并授权李奇微以战场司令官的名义与中朝军队进行谈判。30日,李奇微向中朝军队发出谈判邀请。7月1日,金日成、彭德怀联名复函,同意停战谈判。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第一次会议在朝鲜古都开城来凤庄正式举行。主要围绕通过议程、确定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在朝鲜境内实现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战俘的安排问题和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这五项议程。

谈判初期,在军事分界线问题上,朝中方面始终坚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南北各划分若干公里,建立非军事区;而“联合国军”方面则拒绝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合理建议,提出按美方标定的军事分界线,朝中方面需向北退出1.2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美军谈判代表甚至还公然进行军事讹诈,宣传“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双方停战谈判被迫中断,进入边打边谈阶段。

夏秋防御战

1951年8月18日,“联合国军”乘朝鲜北方发生洪水灾害、中朝军队供应困难之机,发起了夏季攻势,主要进攻方向为北汉江以东至东海岸朝鲜人民军防守的阵地。为配合朝鲜人民军作战,志愿军第一线的第64、第47、第42、第26、第27军进行有限目标的战术反击,攻击“联合国军”多处阵地,共毙伤敌3900余人。至9月18日,“联合国军”除在杜密里以北851高地至1211高地地段继续进攻以外,其余地段均被迫停止进攻。整个夏季攻势中,“联合国军”共损失了7.8万余人。

1951年9月29日,“联合国军”又发动了秋季攻势。在西线战场上,“联合国军”对志愿军第64、第47军防守正面全面进攻。战斗持续至10月18日,“联合国军”的攻势因伤亡惨重被迫停止。东线方面,“联合国军”大举进攻志愿军第68军阵地,后攻势重点又转向北汉江东西地区的志愿军第67、第68军防御正面。10月16日起,“联合国军”全面进攻连连受挫后,被迫转为重点进攻,19日以后,“联合国军”之进攻能力逐渐减弱,10月22日,“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被彻底粉碎。

在整个夏秋防御战中,中朝军队连续作战3个多月,共歼敌16.8万余人,美国也不得不重新接受谈判。10月25日,中断了63天的停战谈判,在板门店复会。次日,双方通过了第一项议程。27日,第二项议程也顺利通过,双方确定了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地区。

反绞杀战

1951年8月,美国为争取谈判主动权,“联合国军”发动大规模“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计划用90天的时间摧毁朝鲜北方的铁路系统,企图以空中优势掐断中朝军队前线与后方的补给线,即所谓的“绞杀战”。8月18日开始,“联合国军”利用朝鲜北部洪灾,动用了80%的空中力量实施“绞杀战”,平均每天出动飞机300多架次,不分昼夜轰炸志愿军后方铁路、公路、桥梁及各种设施。26日,志愿军空军与苏联航空兵一部开始共同担负保护平壤以北主要交通线和掩护安州地区机场修建的任务。

1951年9月,“联合国军”开始改变空袭战法,集中力量轰炸清川江以南的新安州、西浦、价川之间的“三角地区”。9月25日,空军第4师出动32架飞机,配合苏联空军,与企图袭击清川江桥的美军百余架飞机交战,空战持续了五天,中国空军和苏联空军联手击落了美军飞机26架。

10月,在高射炮兵和苏联空军的配合下,第4师与美军又连续进行了6次大规模空战,共击落美军飞机17架。此后,志愿军空军大批部队陆续投入战斗,削弱了美军在鸭绿江至清川江之间的空中优势。从1951年9月至1952年5月,志愿军共出动9个师18个团的歼击机部队和两个轰炸机师部队轮番参战,战斗出动680批,空战1602架次,击落美军飞机123架、击伤43架。除了与“联合国军”争夺制空权以外,志愿军地面部队也加紧了对各交通要道的维护。

从1951年9月份开始,志愿军命令除直接担负作战任务的部队外,其他部队全部投入到加固加宽公路、新修公路、修筑水下桥和汽车隐蔽所的工作中去,并在主要公路干线上设置防空哨,主要担负防空预警、防范敌特、指挥交通、清除炸弹和破坏物等任务。同时采取隐藏躲避、机动规避、隐真示假和抢修抢救等措施,大大减少了汽车的损失,提高了公路运输效率。1952年6月,美国空军不得不停止实施绞杀战,并承认绞杀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战役结束

1951年4月28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已进行了6天,战场东、西两线进展不一:担负战役牵制任务的东线(由朝鲜人民军组成)进展不大,西线(由志愿军为主,分为左翼、中路、右翼组成)右翼集团向南前进了50多公里,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开城等地;

从而使整个战线形成了由西南逐渐向东北延伸的一条斜线阵地。这时,彭德怀判断:西线战场上,顾虑到国际影响,美帝联军主力会死守南朝鲜首都汉城,诱志愿军攻坚予以重大杀伤;

相反,东线战场上,三个南朝鲜师勉强支撑,战斗力比较弱,中朝联军有歼敌机会。于是,彭德怀果断作出决策:西线战场左翼、中路兵力向东线转移,力求歼三个南朝鲜师。

由于担心敌人发觉西线志愿军重兵东移,彭总使用“声东击西,西顶东移”的战略麻痹美帝联军。西线右翼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在汉城以东、汉江上游实施渡江佯攻,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在汉城以西、汉江下游实施渡江佯动,确保东移的志愿军第三、第九兵团与朝鲜人民军第三、第五军团聚歼三个南朝鲜师。

“中朝联军在东线发起进攻后,部署在西线的第十九兵团三个军和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于5月16日夜以一部份兵力在汉城方向和汉江下游实施佯攻,对敌军阵地进行攻击。中朝联军伪装成迂回汉城和渡汉江南进的姿态,以迷惑牵制敌人。

这是彭德怀预先部署的方案,果然奏效。当人民军第一军团派出一部兵力在汉城以西渡江时,‘联合国军’十分慌乱,立刻调动兵力迎战,确实被人民军向汉城佯动所迷惑。敌人连声惊呼:‘汉城正面临着第三次危机。人民军的佯动有力地配合了东线中朝联军的作战行动。”结果,东线战场取得大捷。

“中朝联军密切配合,17日上午即将南朝鲜军第三师和第九师退路切断……惊慌万状的敌军混乱一团,迅速溃散,企图向东南方向突围逃窜,此时退路已被切断。中朝联军密切配合,并肩作战,对被围之敌发起猛烈攻击。19日,将南朝鲜军第三、第九师两个师大部歼灭,并缴获了该两师的全部重装备,共歼敌17000余人。

1953年7月27日,克拉克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他在后来回忆朝鲜战争的情况时说:

“1952年5月,我受命为联合国军统帅,代表17个国家在韩国抵抗共产党侵略。15个月以后,我签订了一项停战协定,这协定暂时停止了……那个不幸半岛上的战争。对我来说这是表示我40年戎马生涯的结束。这是我人生军事生涯中最高的一个职位,但是没有光荣。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

朝鲜停战后,他退役了,至此美帝成立的联合国军三任总司令都被志愿军给打败,这三任志愿军的撤职调离和退役,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中国志愿军的伟大。彭总的英明指挥,志愿军的英勇奋战,才给中国营造了一个世纪的发展环境。

世界名将败在了彭德怀的手下,从此,世界再无名将。

0 阅读:5

华夏看易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