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毛主席开口借钱,徐海东面露难色,后来却获盛赞:立了大功

红色先驱 2023-10-15 18:25:45

1935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历时一年踏过11省,行程两万五千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抵达陕北,正式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这胜利意义深远,为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都奠定了重要基础。

而除了胜利,中央红军当时不得不面对的是,因为他们到达陕北之际,已然深秋,转眼严冬将至,寒风凛冽。

中央红军上下从军委领导到战士,无不衣衫褴褛,囊空如洗,单薄的衣服已经几乎起不到任何御寒的作用,全凭肉体与刺骨寒风相抗。

作为中央红军的统帅,毛主席身上更只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薄薄的棉衣。

偏偏天公不作美,这年陕北的冬天,突然来得比往年早了许多,不到立冬时节,就来了一场风雪,陕北大地被尽数笼罩。

而中央红军中的红军战士,绝大多数出生南方,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风雪,更难忍受。

照这样的形势下去,中央红军长征尽管顺利结束,也可能因为这天气造成非战斗减员。

为此,时任红一方面军供给部部长的杨至成当即撰写了报告,详述了当下部队在后勤物资保障上存在的严重困难。

很快,这份报告便逐级反应,最终报到了毛主席的案几上。

毛主席看着那报告,陷入了沉思,报告上几个醒目的数字更引起了他的注意。

原来,杨至成在报告中直截了当地“要钱”:要渡过当前困境,最少需要银元2000到3000元。

这个数目并不大,但对当时刚刚结束长征,几乎弹尽粮绝的中央红军来说,却已经是“天文数字”。

数千人的御冬冬装和口粮问题,就这样赤裸裸地摆在了主席面前。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那件漏风破棉袄,又何尝不知,当下哪怕就是这样的破棉袄,广大指战员都少之又少,而红军刚抵达陕北,要求地方上给解决也是不现实的。

长久以来,陕北土地贫瘠,近几年更经历了反复“清剿”,老百姓们不堪其扰,多少家几近一贫如洗,又怎么有能力有盈余供应部队?

越是这种时候,红军作为工农子弟兵,越不能加重百姓负担了。

主席认真思量着这些,在窑洞里面来回踱步,手里的烟一根接着一根,窗外的大雪更是下个不停。

终于,他好似想到了什么,眉头轻展,但不一会儿却又蹙起眉头,好似否决了刚刚的想法。

最后,几经思索,主席下定决心,“试一试吧,死马当活马医”,主席一边自言自语道,一边派人找来了杨至成。

当杨至成进到主席的窑洞时,就见主席双眉紧蹙,又点了一根新烟,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道:“至成同志,你的报告我看过了,我给你写个借条,你去找找徐海东同志吧,以解燃眉之急。”

杨至成闻言,顿感不解,一向心直口快地他直接问出了心底的疑惑:“主席!他们能有这个力量吗?”

原来,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之际,红二十五军就已经等候在了这里。

红二十五军早一个多月抵达,并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团长正是徐海东。

徐海东此人,出生湖北,是家里老小,读私塾的时候因为和地主家的儿子打架,被勒令退学。

在加入革命队伍之前,他干了十几年的窑工,尽管文化水平不高,但为人耿直,刚正不阿。

1935年9月,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历经10个多月的艰苦跋涉,抵达陕北,同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后,徐海东率全军7000多人,成功了粉碎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当听说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即将抵达陕北时,徐海东高兴地眉飞色舞。

他在迎接中央红军时,激动地拉着毛主席的手,直言:“我们盼星星,盼月亮,就是盼着和中央红军会合,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

如徐海东所说,中央红军同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这令陕北红军的革命力量大增。

所以当中央红军紧随其后面临吃饭穿衣的问题时,毛主席想到了徐海东和红二十五军。

主席考虑到,红二十五军早一个月抵达陕北,且在抵达陕北之前已经在鄂豫陕开辟了根据地,前后活动了几个月,多少会有一些积蓄,尽管他们也很困难,但是说不定呢,当务之急只能找他们了。

也正是因此,当杨至成怀疑地问起“他们能有这个力量吗”,主席还是坚持道:

“先去跑一下吧!或许他们多少有点家底。而且我相信,只要有可能,海东同志一定会帮这个忙的!”

说完,主席便拿起案上的笔,亲自手写了一张借条,装进信封,交到了杨至成的手上,并嘱咐了一句:“你还要注意,千万不要使海东同志为难!”

就这样,杨至成带着主席的借条,冒着仍然不停的大雪,去到了徐海东的驻地。

徐海东见来人,知道一定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要不然杨至成也不会在这大雪天赶来,于是赶紧将杨至成迎进了屋。

果不其然,一进屋,没交谈两句,杨至成就递出了手里的信封,并说明来意:“军团长,毛主席让我带封信给你。”

徐海东接过杨至成手里的信封,展开来,就见那张字条上,赫然写着:

海东同志:

请你部借二千五百元给中央,以便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的问题。

顺致

敬礼!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而徐海东几乎在看到借条的瞬间就面露难色。

杨至成见徐海东沉思不语,想到临行前主席的嘱托,以为徐海东有难处,也不想让徐海东为难,便说道:“军团长,你们也转战了一年多,一定也很困难,要是不好办的话,我这就回去向主席报告……”

结果还没等到杨至成说完,就被徐海东突然打断了。

徐海东朗声道:“你想到哪里去了。”

说完,徐海东忙喊来人,让把供给部部长查国桢和刘炳华找来。

等到两位部长一进门,徐海东就急切问道:“我们还有多少家底?”

刘炳华被问地一脸懵,没反应过来,下意识反问了一句:“老军长,你问这个做什么?”

尽管这时,徐海东已经任红十五军团的军团长,不过此前在红二十五军就跟随徐海东的干部战士们还是习惯叫徐海东“老军长”。

“不要问别的,你们先就直接给我个数。”徐海东急切道。

刘炳华和查国桢赶紧在脑中略一盘算,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回答道:“有7000元。”

徐海东听到有7000元,神色终于一松,高兴地一连拍了刘炳华的肩膀好几掌,直言:“太好了,太好了!”

“好什么好?老军长,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马上入冬,要添置冬装,买药买粮买油盐,处处都要花钱,这钱怕是还不够呢……”

“好了好了,不要说那么多!”徐海东直接将毛泽东写的借条递给刘炳华和查国桢,并下达了命令:

“留下2000元,其他5000元全部送给中央!”

这时,刘斌华和查国桢接过借条一看,心里顿时明白了,显然,中央红军的处境要更艰难。

想到这里,二人赶忙将借条递回老军长手上,只留下句“立即去办”,就转身离开。

二人走后,徐海东则连声向杨至成道起歉来。

他深深为自己这个大老粗,一早没能察觉考虑到中央红军的穿衣吃饭问题而感到愧疚,尤其是在看到毛主席亲笔写的借条后,心中更加难受。

自从红二十五军和中央红军会师后,徐海东只注意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衣服单薄,便做了一些棉衣、大衣送去,却没想到应该要拨出一部分款子送去,如今让毛主席亲自写条子开口找他借钱,他感到羞愧。

“至成同志,真对不起,我们考虑得太简单,也太粗心了!”徐海东手里依然攒着主席的借条,眼睛不禁发酸。

杨至成这才懂了,徐海东刚刚为什么面露难色,他不禁感慨,毛主席果然没有看错人,徐海东为人仗义,没有辜负主席的信任。

虽然说自己的部队也很困难,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比红十五军团更需要补充衣物,考虑大局的徐海东当机立断拨款给中央红军送去。

杨至成走后,徐海东默默踱到窗前,看着漫天飞雪,禁不住打了个冷颤。

不一会儿,刘炳华和查国桢回来了,向徐海东报告说,钱已经筹好了。

徐海东闻言点点头,刘炳华和查国桢本应离开,却欲言又止。

站在窗前的徐海东转过身来,就见二人的神色,已然猜到他们想说什么,直言道:

“我们的日子虽然也很苦,可你想想,毛主席和中央红军走了整整一年,跨过那么多山山水水,他们的日子比我们更苦。革命需要我们,但更需要党中央、毛主席!我们对中央不能做‘守财奴’啊,这笔钱,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抠出来,保证主席他们度过陕北的这个冬天!”

刘炳华和查国桢看着窗前站着的连件大衣都没得披的老军长,终是什么都没说。

稍停片刻,徐海东把手臂一挥,斩钉截铁道:“炳华同志,明天就请你亲自把钱送过去,一天也不能再耽误了!”

第二天一大早,红十五军团供给部的5000块银元,驮在马背上,就送到了中央红军的后勤部。

杨至成激动地直呼:“主席没说错,燃眉之急终于解了!”

若干年后,毛主席对这件事依然念念不忘。

后来在一次干部大会上,主席更深情地说道:“在陕北最困难的时候,多亏了海东同志,借我5000元钱,为革命帮了大忙,立了大功!”

徐海东当年讲大局、顾大体的举动,也被毛主席称为“雪中送炭”。

1955年,徐海东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一生战功显赫的他,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性格耿直的他,在革命过程中同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是毛主席十分欣赏和喜欢的一员战将。

1970年3月25日,徐海东将军逝世,终年70岁,结束了刚正不阿的革命一生。

主席给予了他高度评价,称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过大功的人”。

0 阅读:51